感动临沧2018年度人物
李发美:五十年 母爱不曾离开
50年,时间已经很久很久,85岁的李发美沧桑得耳背眼花,变迁的世事已无法细数,但女儿生病时那晴天霹雳般的感受,她至今记忆清晰。
1969年,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胡宇清因病落下了终生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为了让女儿住得好点、过得更舒服点,李发美几乎想尽一切办法。给女儿做了一把特制的椅子,让她坐着不吃力,床上垫了三床棉絮,每天睡觉前检查床铺,家什每天清扫擦洗两遍,每天给女儿擦洗身体、穿上干净的衣服、系上防护的围裙……50年来女儿没生过一个褥疮,吃喝拉撒挤在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间而没有一点异味。
2016年,李发美92岁的丈夫去世,家里只留下母女两人。照顾女儿胡宇清的担子全压在了李发美的身上,85岁的老人,本已需要人照顾,却还在想办法照顾着女儿,这是一种多么心酸的日子。旁人说的“坚强”,实则是无可奈何的硬撑。
2017年,李发美发现女儿的肚子里长了硬硬的一块,而且日见长大,女儿肚子撑得常常吃不下东西,稍微吃一点就撑,偶尔吃点水果、牛奶等易消化、流质性的食物,有时什么也不吃。李发美再一次受到惊吓,颤颤巍巍地带女儿去医院,因为年纪大耳朵渐渐听不到别人说的话,多少次询问医生后她才恍然明白,女儿患的是恶性肿瘤,要医治就需要做大手术。鉴于胡宇清的情况,医生建议不做。
女儿瘫了50年,已受尽病磨,再患上肿瘤,怎能受得住呢?作为母亲,这疼痛该是怎样的撕心裂肺啊。李发美带着女儿去住了两次院,一再想听到医生说女儿肿瘤是良性的,可以医治,可事实是没有转机的可能。李发美不知该怎么办,整夜整夜地睡不着,翻来覆去地作思想斗争。85岁,脚步已渐渐迈向生命的终点,李发美将绵长的母爱化在50年不离不弃的照顾之中。
曾绍成:根植基层 情注乡里
曾绍成是一个出了名的“拼命三郎”。2016年,云县被确定为全省首批脱贫摘帽县。脱贫攻坚工作因任务艰巨,业务量大,“白加黑”“五加二”是扶贫干部工作的常态。一年的双休日和节假日,曾绍成基本上都是在乡上和村上工作中度过,有时下村一去就是十多天回不了家,还时常抱病工作。为了工作,把家中孩子上学、孝敬双亲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事都甩给了当人民教师的妻子。
扶贫工作中,摩托车是他常年相伴的交通工具,车上随行的就是他的工作手册和脱贫攻坚相关文件资料,还有一套雨衣和降压药。在担任扶贫干事的15年里,他走遍了全乡11个行政村147个自然村,深入农户3000余户,山高坡陡的村村寨寨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
曾绍成深知“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成效不理想,精准扶贫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本之策。他先后草拟了“忙怀乡十二五扶贫发展规划”“忙怀乡十三五扶贫发展规划”“忙怀乡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和贫困户帮扶计划”,在这些规划的指导下,忙怀乡脱贫攻坚工作路子不偏、措施不空,取得了较好成绩。“十二五”以来,他牵头组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3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5个,美丽乡村省级重点村项目3个,产业致富工程4个,培训农村适用技术60余期,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20人,全乡295户贫困户1149人贫困人口顺利脱贫。
因成绩突出,2012年6月,他被市委、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十一五”扶贫攻坚先进个人,2016年7月,被市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11月,被中共云县委、云县人民政府表彰为劳动模范。
黄继美:二十余载坚守基层 养路护路书写春秋
1996年初中毕业至今的22个春秋里,黄继美先后在云县大黄桥道班、沙坝田拌站、小罗扎机化站、公路管理所工作,从事记录员、材料员、工会小组长、股长(兼云县公路管理所所长)多种岗位。她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出彩一行,所负责的G214西宁-澜沧、G357东山-泸水和X749云县县城连接线,共计47.127公里已被打造成云县公路分局的示范路。
随着公路养护要求的提高和养护难度的日益增大,原始的手工十字镐、凿子和小型动力站破碎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面对设备购置资金有限、机械设备短缺、生产效率严重受限的局面,黄继美把目光和心思“盯”在养护机械的创新与研发上,带领公路管理所职工对养路工具进行了创新改造。首先在养护生产车上安装货物吊装设备,随之发明了车载式吹风机、加筋刮油封裂加温设备、车载移动式可变情报板等,通过发明改造机械,有效地提高了公路养护水平,全面提升了路况质量,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达到了节能增效的目标,为单位节约资金数十万元。2016年4月,临沧公路局云县公路分局挂牌成立了黄继美职工技师工作站,这也是临沧公路局首家以培养养护技能人才为宗旨的职工技师工作站。
二十二年的栉风沐雨,黄继美以公路为家,以养路为业,公路成了她一生的家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业绩。2010年荣获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总工会、云南省机关事业单位公路养护工职业技能竞赛“个人第六名”荣誉称号,2016年被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工会授予“黄继美职工技师工作站”殊荣。
王天志:实诚村官“三儿”
对群众心贴心服务,对业务精益求精,对工作尽职尽责,对公款一分不贪;安和村活地图,脱贫攻坚信息库,村级事务当家婆;面向实际、深入实践,严谨务实、知行合一。这就是雪山人民心中的“王三”“三儿”“三哥”王天志。
“王三去世时,正值国庆、中秋两节期间,他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突然病故。那时我在大茶山安置点。”安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文虎和王天志共事了11年,最大的感受是王天志对工作任劳任怨。
63岁的任正贵,居住在王天志家后面,父母亲都已经86岁,母亲卧床不起。他说三儿经常帮他办这证办那证的,更换一折通时,从开证明到复印户口册身份证一整套帮忙,复印费也帮开了。
2013年到安和村任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的李成云,始终忘不了与王天志相处的日日夜夜。他说王三和他相处了20多年,一起上的初中,话少,学习刻苦;学业务、做业务到凌晨一两点钟是常事,他像一张“活地图”,对全村一家一户信息掌握得准确无误。已经在安和村驻村3年的雪山镇烤烟生产工作队队员鲁登平说,王三好像一个“当家婆”,做事非常认真,就是话少,他把村委会打理得像家一样整洁、清爽、热乎。
王天志送丧那天,15个村民小组的老百姓都自发地来了,有好几百人送他。他没有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也没有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他只是一个质朴、默默无闻的村干部,但他却如春风化雨般温暖了雪山镇的父老乡亲。
李明莲: 传承良好家风 争做最美家庭
李明莲,永德县永康镇永康村人,家中5口人。一家人遵纪守法,互敬互爱,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家庭和睦、婆媳融洽、妯娌友爱,获得了邻里和社会称赞:“善解人意、吃苦耐劳和热爱家庭”。
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作为儿媳,她吃饭时,总是把好吃的菜往公婆碗里夹,让他们多吃点;上街时,会惦记着给老人添置新衣服、新鞋子。平日里她既把家庭安排得井井有条,又把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有人说,爱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是小爱,如果把这种爱、这份情延伸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就成了一种大爱。只要村里组里哪家有什么困难,李明莲一家总是二话不说,尽可能给予最大的帮助。一家人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对乞讨的老人、残疾人、儿童给予帮助,经常让自己的孩子给他们送去财物。
日常生活中,李明莲一家以崇尚简约为荣,把简约当作健康生活的新时尚。他们积极使用“绿色”生活用品,养成健康环保生活习惯。李明莲特别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她说这些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思想品德方面,长辈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社会责任心、社会道德意识都会影响到孩子。
2017年10月,李明莲家庭被省文明委授予“云南省文明家庭”荣誉称号;2018年5月,被中国妇女联合会授予“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荣誉称号;2018年5月,被云南省妇女联合会,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第九届云南省五好家庭”荣誉称号。
罗光柱:三十三年如一日 巡边护界守边关
罗光柱,家住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山头寨村大水桑树组,村子地处中缅边境耿马段的最前沿,距离国界线不足1公里。1985年,县外事办领导找到刚入党的罗光柱,请他担任外事界务员。从此,在长达2.34公里的国境线的责任区,罗光柱一干就是33年。
担任界务员最初的十多年里,没有报酬,直到上个世纪末期开始,每月才有100元的补助, 2016年调整为每月500元。因为交通不便,每次巡界勘界,罗光柱都要带上水壶、干粮,花上两天左右的时间,渴了就喝口水,饿了就吃口干粮,累了就在边民地边的窝棚里休息一会儿。33年来,罗光柱不仅定期巡边勘界,维护好界线的清晰,还义务向中缅双方边民宣传边境政策法规、护林防火等知识,帮助边民调解矛盾纠纷。
2015年2月9日,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爆发了武装冲突(即果敢“2·09”事件)。“2·09”事件爆发后,罗光柱和全体外事界务员一道积极配合、协助、参与边境处突维稳工作。随着冲突的升级,战事越来越激烈,出现了缅方炮火进入我境内的情况,罗光柱第一时间向县涉外交涉组报告,并迅速组织紧急疏散群众,预防出现再次伤害。在善后工作中,面对群众的恐慌和不满情绪,罗光柱带头与工作组一同做好群众的安抚工作,耐心对群众安抚讲解。在他的以身作则下,善后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没有造成大的恐慌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承载着罗光柱的家国情怀;边境4000公里的徒步,每一步都有他的信念和忠诚。直到今天,在中缅边境的深山密林中,罗光柱依然在努力着守好边境守好家。
艾叶:匠心造纸 非遗传承
艾叶,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艾影,是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芒团村的一位傣族姑娘。该村国家级传承人玉孟嘎是她的奶奶。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和勤奋学习,艾影的造纸技艺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她亲手做的白棉纸质量上好,并逐渐打响了知名度,客户越来越多。但长期以来,芒团村手工纸产品多以包装用纸、书写用纸为主,产品单一、销售价格低、造纸利润小。
2012年,艾影到缅甸户板考察,她看到当地人在手工造白棉纸上嵌入鲜花,再做成各种精致的小册子,还做成酒店的菜单、影集、留言册等。这使艾影受到了很大启发,回家后她开始努力探索,在传统白棉纸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在纸张内嵌入美丽的花草,使纸张表面呈现独特的图案。
2014年,艾影的文化市场意识开始觉醒,她毅然决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临沧傣影手工艺术有限公司。公司的成立,很快得到家里人和寨子里造纸户的响应,几乎全部造纸户传承人都成为了公司的员工。就这样,公司带动了芒团造纸技艺的保护、开发与利用,芒团白棉纸的产量和产值也随之大幅提升。2014年,芒团村有造纸专业户63户,年产白棉纸100多万张,产值约200万元,远销上海、泰国、缅甸等地区和国家;芒团村民年造纸收入最高的达6万元,多数3至5万元,最低的也在万元以上。
2016年8月,创意云南2016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昆明隆重举办,艾影的手工造纸技艺表演受到了省委领导的高度表扬:“芒团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传承好,还要保护和开发利用好,艾影为代表的巧女子就肩负着这一光荣的使命!”
杨玉芝: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胆量与严谨共存,她雷厉风行,用惩前毖后严肃党内政治纪律;生命与使命并行,她不惧病魔,用忠诚担当塑造纪检人新形象。
2013年9月,杨玉芝突感身体不适,整个人消瘦了一圈,人也越来越憔悴,到医院检查,结果是甲状腺肿瘤,疑似癌。医生告诉她不能耽搁,要赶快到上级医院进行检查。但此时恰逢手上正有一个案子,杨玉芝就带病坚持工作了一年多。
2015年4月,杨玉芝到省肿瘤医院进行检查治疗,经术后病检确诊为甲状腺癌。“回去后一定要注意休息,不能过于劳累,每天保证8小时以上的睡眠,术后至少休息一个月,记得每三个月来复查一次。”出院前医生反复叮嘱。然而,回到沧源,她立马投入到繁杂而紧张的工作中,因为县纪委接到了糯良乡班考村干部挪用低保问题线索。杨玉芝第一时间带队进驻糯良乡开展调查工作,这一驻就是一个月。该案件调查比她想象的要复杂,经调查涉案资金高达四百多万元人民币,资金经手人多,受害群众多,影响面广。在杨玉芝和调查组同事们的努力下,涉案人员得到了应有的处分和正义的审判。
自2013年担任沧源佤族自治县纪委常委、第一纪检监察室主任以来,杨玉芝带领科室人员累计查处案件167件,给予党政纪处分181人,有效提升了政治、社会、法纪三项效益,真正实现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效取信于民。因工作成绩突出,2018年1月,杨玉芝被省纪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监察厅授予“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8年6月接受中国纪检监察报最美边境纪检监察干部栏目采访。
李志华:大山里的一根扁担 一盏明灯
1962年,李志华出生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乡邦歪村。该村距县城104公里,距乡政府32公里,是全国七个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聚居村之一。上世纪70年代,人们生活困苦,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发展滞后,大多数布朗族人都不会讲汉语。1980年高中毕业的李志华,被分配回家乡任教,一干就是38年。
山里的孩子因家庭困难,学生辍学现象经常发生。为了保证每一位适龄儿童入学,他走遍全村的每家每户,翻山越岭做家长的思想工作,有时为了孩子的上学问题,他还会同家长争吵。由于乡亲们生活困难,推迟交或者交不出学费的家长不少,多年来,他甚至瞒着家人,从自己微不足道的工资中为孩子们垫付,直到实在瞒不下去了才告诉家人。为保证孩子们不辍学,他带着孩子们摘茶、搬砖,通过勤工俭学积攒一点学费、生活费。最终,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连年达到百分之百。
清贫,是李志华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乡亲们都住进了漂亮的楼房,而他还住在父亲30年前建盖的砖木老瓦房里。尽管生活拮据,家里开销和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全由他承担,但他从不吝惜资助别人,38年来他先后资助100多名学生,金额近万元。
虽在全乡最边远最艰苦的学校任教,但李志华却是全县教师学习的榜样,2016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乡村学校从教三十年”荣誉证书。2018年7月,参加“关爱乡村教师百人计划”学术交流活动,获得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优秀学员”称号。2018年9月,荣获云南省教育厅颁发的“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的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市微爱行动志愿服务协会:传递青春能量 促进社会和谐
临沧市微爱行动志愿服务协会,最初成立于2013年5月,于2016年3月18日经市民政局批准,正式登记注册成为一个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是全市第一家经民政部门注册的专门致力于临沧本土公益事业的公益团队。自成立以来,共开展活动53(场)次,筹集、捐赠、发放爱心资金、物资共计72万余元,活动范围涵盖临沧市8县(区)。
面对农村家庭孩子烧伤、烫伤、重病等突发紧急状况,他们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发起捐款倡议,积极为孩子募集救命钱,为挽救生命赢得时间。2013年至2018年,先后为16人开展筹集治疗费的爱心活动,筹集善款346673元。他们利用微信、微博在网络上发起“捐助爱心寒衣”的倡议,给山区的小朋友、村民及时送去过冬衣物。5年间累计为临翔区南美乡南美村、云县栗树乡慢干新村等人群捐赠爱心过冬衣物5000余件。面对贫困山区的青少年学子,他们爱心关怀、扶困助学。5年来,共到贫困山区小学、中学送爱心10次,捐赠价值47.62万元的文体学习用品及生活物资。面对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他们一如既往把爱心和温暖带给这个特殊的群体,开展帮孤助残,敬老孝亲活动。5年来,先后多次到市(区)“敬老院”、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和孤儿;先后到凤庆县郭大寨乡松林村藤篾河组,临翔区蚂蚁堆乡康复村等地看望麻风病老人、孤寡老人、烈士家属,为他们带去各届爱心人士捐赠的价值5.97万元的爱心物资……
他们不忘初心,在推动形成“做好事做善事做志愿者”的健康社会心态和良好社会氛围及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临沧作风,建设和谐临沧、幸福临沧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