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在乡村振兴中释放党建活力

9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
刊发时间:2018-12-29 A1版  作者:周露

  本报讯   (通讯员  周露)   党的十八大以来,沧源佤族自治县以项目化、清单化全面推动党建 “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在佤山落地见效,使全县各基层党组织扭成“一股绳”、合成“一张网”,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采取领导带头讲、党员轮流讲、专家专题讲、党校下沉办班、佤汉专家共同讲等方式,深入开展“百名讲师上讲台”“千堂党课进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教育活动,让党的十九大精神走进佤山村村寨寨。结合边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优势,将唱红歌、唱佤歌融入到“党员固定活动日”“支部主题党日”中,谱写了《党的光辉照耀佤山》《党的政策比金子珍贵》《阿佤人民跟党走》《追梦》等佤族颂党恩的歌曲。同时,以感恩教育为重点,全县93个村(社区)全覆盖建成村史室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深入开展“四算账四对比四热爱”“两勤两诚”教育活动,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在沧源各地生动实践。
  深入实施“123”党建模式,提升组织力,夯实组织根基。建立资源统筹、农村发展、村民自治等一套机制;用好用活行政村和村民小组“两个阵地”,在村、组活动场所统一设置“云岭先锋为民服务站”等七个功能室,巩固好集“红色驿站”“红色超市”为一体的活动场所管理运行模式,建成红色驿站347家,开办红色超市112个;抓好“三个人”,即关爱老党员、培养年轻党员、扶持致富带头人。建立起党员临时救助金制度,每年给予60岁以上的农村党员600元/人的关爱资金,加强村组后备力量队伍建设,每村储备了2至3名村级后备干部,扶持致富带头人222名。
  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定期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分析研判,进一步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确保村党组织“带头人”个个过硬。加大农村党员群众的实用技能培训力度,先后成立了5个红色教育和产业技能实训教育基地,为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人才支撑。抓实产业发展,采取“党组织+”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提升产业脱贫的组织化水平,通过“党组织+企业+农户”等,共发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185个。2018年,全县9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总量达857.51万元,其中,达10万元以上的村有20个,收入最高的村达83.92万元。

返回
2025年07月23日  第815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沧源在乡村振兴中释放党建活力

9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

刊发时间:2018-12-29 A1版  作者:周露 【字体:大 中 小】

  本报讯   (通讯员  周露)   党的十八大以来,沧源佤族自治县以项目化、清单化全面推动党建 “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在佤山落地见效,使全县各基层党组织扭成“一股绳”、合成“一张网”,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采取领导带头讲、党员轮流讲、专家专题讲、党校下沉办班、佤汉专家共同讲等方式,深入开展“百名讲师上讲台”“千堂党课进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教育活动,让党的十九大精神走进佤山村村寨寨。结合边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优势,将唱红歌、唱佤歌融入到“党员固定活动日”“支部主题党日”中,谱写了《党的光辉照耀佤山》《党的政策比金子珍贵》《阿佤人民跟党走》《追梦》等佤族颂党恩的歌曲。同时,以感恩教育为重点,全县93个村(社区)全覆盖建成村史室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深入开展“四算账四对比四热爱”“两勤两诚”教育活动,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在沧源各地生动实践。
  深入实施“123”党建模式,提升组织力,夯实组织根基。建立资源统筹、农村发展、村民自治等一套机制;用好用活行政村和村民小组“两个阵地”,在村、组活动场所统一设置“云岭先锋为民服务站”等七个功能室,巩固好集“红色驿站”“红色超市”为一体的活动场所管理运行模式,建成红色驿站347家,开办红色超市112个;抓好“三个人”,即关爱老党员、培养年轻党员、扶持致富带头人。建立起党员临时救助金制度,每年给予60岁以上的农村党员600元/人的关爱资金,加强村组后备力量队伍建设,每村储备了2至3名村级后备干部,扶持致富带头人222名。
  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定期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分析研判,进一步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确保村党组织“带头人”个个过硬。加大农村党员群众的实用技能培训力度,先后成立了5个红色教育和产业技能实训教育基地,为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人才支撑。抓实产业发展,采取“党组织+”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提升产业脱贫的组织化水平,通过“党组织+企业+农户”等,共发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185个。2018年,全县9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总量达857.51万元,其中,达10万元以上的村有20个,收入最高的村达83.9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