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党建和“三治”相结合加快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当前,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加快形成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格局,合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而必要。
从严治党,构建良好基层政治生态。要强化政治引领,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加强支部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构建绩效指数述职考评机制。党要管党,前提是管好党员;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党员,以严的措施管理党员,以严的纪律约束党员,严格规范党员发展工作,提升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基层党的建设质量,形成生机勃勃、创先争优的良好政治生态。
党组织为核心,健全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健全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切实提高新时代农民社会组织化程度。坚持党管农村原则,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落实到机构设置、干部配备、队伍建设上,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班子,加大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的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村务监督机构,把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落到实处。鼓励和支持乐于为村民服务的农村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退伍军人等担任村干部,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提高他们组织农民、带动农民、服务农民的能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和规范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统防统治组织等农村正规组织发展,发挥它们在组织群众、发展生产、提供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规范农村非正规组织发展,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发挥积极作用。
任贤选能,建立健全基层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基层分类评价体系,改变“一刀切”的人才评价模式,对不同人才实行差别化评价。强化品德评价,加强对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从业操守的评价考核,建立以德才兼备为旨归的人才评价体系。坚持人事相宜、人岗相适,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全面改进基层人才评价机制,优化评价标准,以实际能力和业绩贡献为衡量标准,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改进干部推荐考察方式,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年龄、唯论文的“四唯”选人偏向。创新基层人才流动机制,加强基层城乡和区域间人才流动的统筹协调和指导,避免基层人才无序竞争,加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党建引领,融合推进重大工作。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把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加大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工作力度,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全党全社会帮扶合力。以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基本保障为重点,推进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党费日、支部主题党日、党员固定活动日、党员积分管理、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管理、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和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认真组织好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通过强化学习教育、结对帮扶、立行立改、强化自身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步骤进行集中整改。注重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工作水平的总抓手,与“四化同步”、三产融合、城乡一体等工作系统推进,探索一条以脱贫攻坚为引领、破解“三农”发展瓶颈和难题的路子。
把好关口,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理顺村委会与其他村级组织的关系,在落实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委会执行、村务监督机构监督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村人才实际和制度运行成本,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组织架构。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引导广大村民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将想干事、能干事的农村能人选到村委会班子。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以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为重点,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参与权、知情权与监督权。加强农村集体财务审计监督,开展对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集体资产和资源、农民负担、村级债权债务等专项审计,对集体土地征收补偿费和涉农财政资金进行重点审计。规范乡镇对村民自治的指导和监督。乡镇政府的指导和监督行为应当依法进行,不得将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异化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依法委托村级组织开展工作的,应当保障其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