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还是过过脑子走走心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
《细节决定成败》,很霸道、很唬人、很吸引眼球的书名,2004年一推出就风靡全国,各种版本、讲座光盘、作者汪中求团队的四处“宣讲”,2007年又出版了第二本……“细节决定成败”成了流行语。但我认为就像流行感冒一样,流行的末必是好的,一直没有读,本能地拒绝。作为一个文化产品,“商业利润”居然可以这样放大,本身就是一件充满陷阱的事情。不过,现在终究还是读了这本书,而且是认真地读。
不可否认,《细节决定成败》让汪中求火了,也让他和他的团队大大赚了一把。也许是深谙他自己贩卖的“细节决定成败”的法则,作为一个商业项目,《细节决定成败》的操作无疑是极其成功的。正像他在第二本书中,面对别人的质疑时,列举了一系列“该书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并得到了社会各界正面的热烈的反响”的事例;列举了书被哪些企业、哪些单位购买,作为学习培训资料、要求写读后感;列举了书获了哪些奖;列举了他本人到哪些地方、哪些单位去给人家办讲座、搞培训,获了些什么奖;甚至精确统计出了“跟风而出的以‘细节’为题的书籍也陆续出版,我们收集到的已有96种”。这一切都足以说明汪中求的成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见过会表扬自己的,没见过会这么死命表扬自己的。从我的读书经验来看,虽然读得不多,但还没见到过有哪个人在自己的书里这样表扬自己。
这样说并不是否认《细节决定成败》所倡导的思想。我完全赞同“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观点。自己也一直主张做好细小的事情,做好事情每一环节、每个一节点工作的重要,在工作中的要求也是严格得近乎苛刻。比如,有段时间,我反复和一起共事的同事讲,做“材料”要深入学习、认真思考、仔细修改、按规范排版、认真校对。但结果不容乐观,就连排版这种基本简单的文面要求都做不到,不用说文字、标点的错误,文本格式的不对,事理逻辑的不当,问题陈述的周密全面,更不用说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创新性的见解了。
曾参加过一个研究新媒体平台建设项目及平台产品规划设计的会议,听有同志讲,规划设计可以到建设、设计研发的时候让建设设计单位来做,其实很简单,说干就干了。我很吃惊。诚然,具体的建设、设计研发以我们的技术力量确实做不了,但目标方向呢?属性、功能、用户定位呢?运行方式、操作流程呢?内容产品生产呢?用户推广经营拓展呢?每一个环节垂直深入下去还有许多深入细致的问题,这一切难道都可以请人来做。对一件于我们来说毫无经验的事情,简单得了吗?况且,简单不是容易,复杂不是繁杂。心中无数胆子大,这不是什么好事。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个“细节”的话题那么简单得了的,要担当起那份责任,做任何事情,重要的还是过过脑子走走心,过不过脑子走不走心,事情的结果大不一样。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讲一个观点,做事情要有激情,有理性。就是那份理想主义的情怀不能丢,龙种和跳蚤的差别其实就是有没有信仰、有没有信念、有没有对责任的担当、有没有对事业的那种专业精神。而理性,则关乎知识、素养、能力,关乎学习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及创新能力,更关乎乱花迷眼、乱去飞渡中的那份定力。
“2004年1月,推出《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提出‘精细化管理时代——细节决定成败’,誉为‘扎在当今社会浮躁穴位的一根钢针’”。这是书中介绍汪中求本人的一段文字。我们不用去为这评介的出处、正确与否去较真。这里来读一下书中的这段文字:“中国人不大重视细节,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心理也有一定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重大轻小的心理相应的,就是对事物重定性、轻定量,重概括、轻数据。这导致了‘大概’‘差不多’‘少许’‘若干’‘无数’等一些模糊性的词汇在社会上使用频率极高。如我们在做菜时对调料的要求,都是‘盐少许’‘醋少许’‘酒若干’等。”
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心理呢?有什么理由说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就是重大轻小?春秋时代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话不是被我们一代代人奉为经典而且身体力行吗?有什么理由说,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就是对事物重定性、轻定量,重概括、轻数据,是“盐少许”“醋少许”“酒若干”?不是有众口难调一说吗,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吗?
“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谈细节,谈精致,就是一种奢望。”对于历经苦难曲折而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来说,这真是高坐云端藐视天下众生发出的神语言。试问如果不是一个个“细节”问题的解决,又怎么能解决温饱?任何时代,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何曾缺少精致?
强调细小的环节、节点对做成功一件事的重要无可厚非,但过犹不及,事情是没有绝对的。荷兰崔克坦市曾在交通管理上做过一项不同寻常的实验。这项叫做“不使用交通标志”的实验,立意点在于“在公路上不设置任何人们习以为常的交通标志”,仅保留一个规定,就是司机在交叉路口时要服从右侧通行的原则,如果停下来的车阻挡其他车辆通行,则被视为违章,将被强行拖走。也就是说,人们驾车时,可以不受任何管制而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及判断行事。这使该地区行车的安全性发生了戏剧性的改进。当人们不再机械地遵守交通标志后,他们不得不更加谨慎地驾驶,原来他们只需关注交通标志或信号并按此行事,但现在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观察四周的环境,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司机身上,并在想到使用更多的手势及眼神交流,而这样直接导致行车安全性的显著提高。这就是著名的“崔克坦法则”:前期规则定得越多,越来越多的个人责任感就会被扔掉。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正是在太多的规则中忘记了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考虑周全的能力,我们正丢掉应具备的为社会负责的能力。
与具有数百年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经验的西方国家比,短短几十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确实没有太多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细节重要,但不能说我们中国人就不重视细节,就那么的不堪。
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其著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说:
——“我的总看法是,从人类全部历史来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21世纪,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就将逐步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时期。”
——“我是从一种比较流行的、基本上为大家接受的看法出发的:东方的思维方式、东方文化的特点是综合,西方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分析。”“我认为,西方形而上学的分析已快走到尽头,而东方的寻求整体的综合必将取而代之。以分析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也将随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综合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取代’而不是‘消灭’,而是在过去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所达到的水平的基础上,用东方的整体着眼和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这种取代,在21世纪中就可见分晓。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我们国家这几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用事实再次佐证了季羡林先生的这一判断。《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历来重视细节,而“整体着眼和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则使我们见树见林,更全面更慎密更准确,问题仅在于是不是过了脑子、是不是走了心。而这一切,就源于你的信仰、信念,源于你对别人、对组织、对社会、对国家的那份担当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