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刊发时间:2019-01-21 A3版  作者:穆霁妍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用“特色宣讲、氛围营造、文化下乡、移风易俗、村史展示”五种手段,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激发群众自力更生精神,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凝聚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思想共识和强大精神力量。
  特色宣讲传党音
  紧紧围绕脱贫摘帽这个目标,把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作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以各级领导干部、勐相耿坎理论宣讲团、驻村工作队等为主体的宣讲队伍作用,进村入户开展各类特色宣讲。宣讲中,注重让群众听得懂、记得牢,用“大白话”、群众的话代替“报告语”;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在四排山、芒洪民族乡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利用佤语、拉祜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宣讲;灵活机动,不局限于村民活动室,田间地头的培训现场、农户家的火塘边等都是宣讲场所。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开展宣讲900余场次,受众10万余人次。
  氛围营造聚民心
  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用好“文化墙”这个群众喜欢看、看得懂、记得住的载体,重点在易地扶贫搬迁点、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进行村寨文化氛围营造,建设一批示范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四排山乡石佛洞村,入村景观小品引用本地佤族谚语“一棵竹子不成蓬”,营造民族团结和谐氛围;在深度贫困村东坡村安置点,以“脱贫攻坚政策好、党的恩情忘不了”为主题的文化墙,通过描绘搬迁前后对比,激发群众知恩感恩报恩意识;在边境村孟定镇东风组,以边境国旗党旗飘扬,激发边境群众爱党爱国爱家的热情。目前,全县共制作各类“文化墙”1000幅、景观小品100余座、宣传牌1500块,制作永久性宣传标语、张贴画共计1.1万条(张)。
  文化下乡鼓士气
  在春节、泼水节、青苗节等时间节点,突出“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把宣传引领融入到节庆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抒发边疆少数民族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展现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耿马本土傣族歌手岩更围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创作了歌曲《傣家儿女心向党》;勐撒镇以驻村工作为题材,创作了歌曲《火塘边》。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先后创作了MV《耿马泼水舞曲》《快乐青苗节》《爱心筑梦》等一批反映耿马“故事”的优秀文艺作品,深入各乡(镇)开展文化惠民下乡慰问演出74场次,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鼓舞了士气。
  移风易俗树新风
  突出贫困乡(镇)、边境一线等重点区域,开展“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行动,培育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自强、诚信、感恩意识入脑入心。针对建房户“进新房”相互宴请、大操大办等情况,完善村规民约定规矩,采取“支部引领、党群互动、党员带头、村民监督”的方式,用村规民约积极引导建房群众转变思想,乔迁新居时简化仪式,不请客、不送礼、不收礼,节俭办客事;组建76支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巾帼行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引导广大妇女及家庭从自身做起,从最简单的清理屋子、整理院落做起,改变生活和卫生习惯,讲文明、讲卫生在广大农村蔚然成风。针对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在危房改造中,拆房、建房“看日子”“看风水”,在重大项目建设中部分群众不支持征地拆迁、不愿意拆房迁坟等问题,在尊重传统风俗和民间信仰的基础上,组建由少数民族代表、宗教界人士参加的宣讲队进村入户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浓厚氛围,保障了农村危房改造、孟定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
  村史展示感党恩
  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建设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村史展示室。傣族聚居区孟定镇河西村那永组村史室建筑风格为傣式特色小竹楼,村史室内用傣汉文在白棉纸上记录本村概况、新农村建设、享受国家政策等内容;拉祜族聚居区耿马镇团结村在“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把村史作为各类学习培训内容,让广大党员从村寨变迁的历史中感受党的恩情,让群众真正懂得“惠在何处,福从何来”。目前,全县建成“村史室”97个,实现建制村全覆盖,通过文字、图片、实物、音像等资料,深入开展知恩感恩教育,以新旧对比的方式,展示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农村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身在边疆、心向党中央。
  在活动开展中,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推动“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引导贫困群众把“心气”树起来、把“干劲”鼓起来,发挥主体作用,摆脱精神贫困,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确保如期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返回
2025年07月26日  第8182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刊发时间:2019-01-21 A3版  作者:穆霁妍 【字体:大 中 小】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用“特色宣讲、氛围营造、文化下乡、移风易俗、村史展示”五种手段,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激发群众自力更生精神,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凝聚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思想共识和强大精神力量。
  特色宣讲传党音
  紧紧围绕脱贫摘帽这个目标,把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作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以各级领导干部、勐相耿坎理论宣讲团、驻村工作队等为主体的宣讲队伍作用,进村入户开展各类特色宣讲。宣讲中,注重让群众听得懂、记得牢,用“大白话”、群众的话代替“报告语”;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在四排山、芒洪民族乡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利用佤语、拉祜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宣讲;灵活机动,不局限于村民活动室,田间地头的培训现场、农户家的火塘边等都是宣讲场所。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开展宣讲900余场次,受众10万余人次。
  氛围营造聚民心
  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用好“文化墙”这个群众喜欢看、看得懂、记得住的载体,重点在易地扶贫搬迁点、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进行村寨文化氛围营造,建设一批示范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四排山乡石佛洞村,入村景观小品引用本地佤族谚语“一棵竹子不成蓬”,营造民族团结和谐氛围;在深度贫困村东坡村安置点,以“脱贫攻坚政策好、党的恩情忘不了”为主题的文化墙,通过描绘搬迁前后对比,激发群众知恩感恩报恩意识;在边境村孟定镇东风组,以边境国旗党旗飘扬,激发边境群众爱党爱国爱家的热情。目前,全县共制作各类“文化墙”1000幅、景观小品100余座、宣传牌1500块,制作永久性宣传标语、张贴画共计1.1万条(张)。
  文化下乡鼓士气
  在春节、泼水节、青苗节等时间节点,突出“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把宣传引领融入到节庆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抒发边疆少数民族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展现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耿马本土傣族歌手岩更围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创作了歌曲《傣家儿女心向党》;勐撒镇以驻村工作为题材,创作了歌曲《火塘边》。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先后创作了MV《耿马泼水舞曲》《快乐青苗节》《爱心筑梦》等一批反映耿马“故事”的优秀文艺作品,深入各乡(镇)开展文化惠民下乡慰问演出74场次,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鼓舞了士气。
  移风易俗树新风
  突出贫困乡(镇)、边境一线等重点区域,开展“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行动,培育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自强、诚信、感恩意识入脑入心。针对建房户“进新房”相互宴请、大操大办等情况,完善村规民约定规矩,采取“支部引领、党群互动、党员带头、村民监督”的方式,用村规民约积极引导建房群众转变思想,乔迁新居时简化仪式,不请客、不送礼、不收礼,节俭办客事;组建76支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巾帼行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引导广大妇女及家庭从自身做起,从最简单的清理屋子、整理院落做起,改变生活和卫生习惯,讲文明、讲卫生在广大农村蔚然成风。针对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在危房改造中,拆房、建房“看日子”“看风水”,在重大项目建设中部分群众不支持征地拆迁、不愿意拆房迁坟等问题,在尊重传统风俗和民间信仰的基础上,组建由少数民族代表、宗教界人士参加的宣讲队进村入户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浓厚氛围,保障了农村危房改造、孟定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
  村史展示感党恩
  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建设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村史展示室。傣族聚居区孟定镇河西村那永组村史室建筑风格为傣式特色小竹楼,村史室内用傣汉文在白棉纸上记录本村概况、新农村建设、享受国家政策等内容;拉祜族聚居区耿马镇团结村在“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把村史作为各类学习培训内容,让广大党员从村寨变迁的历史中感受党的恩情,让群众真正懂得“惠在何处,福从何来”。目前,全县建成“村史室”97个,实现建制村全覆盖,通过文字、图片、实物、音像等资料,深入开展知恩感恩教育,以新旧对比的方式,展示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农村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身在边疆、心向党中央。
  在活动开展中,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推动“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引导贫困群众把“心气”树起来、把“干劲”鼓起来,发挥主体作用,摆脱精神贫困,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确保如期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