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入户送教上门 教育扶贫一个不落
曾经看过一部令人动容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影片讲述了代课“小老师”魏敏芝为恪守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的嘱托,历尽千辛万苦,硬把一个个辍学孩子拉回学校的故事。在云县,也有一个现实版的“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不同的是,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扶贫承诺,云县百余名教师走村入户送教上门,把课堂搬到残疾孩子的家里,努力把希望带给每一个残疾孩子家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教育扶贫是“富脑袋”的重要举措,而“义务教育有保障”是教育扶贫的一个硬指标。如何保障那些因重度残疾无法到校上课的孩子受教育?这成了摆在全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详实摸底,广泛调研,云县找到了解决难题的密码,那就是“送教上门,让教育扶贫精准滴灌”。
家住爱华镇德胜村的9岁女孩小洁,属多重一级残疾,基本听不懂指令,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送教的李老师采用运动康复、感统训练、言语认知训练等教学方式。如今,小洁不但听得懂大人的叮嘱,生活也能基本自理了。看到她的点滴进步,一直陪着她长大的外婆,每次都会红着眼圈说谢谢老师。和小洁的外婆一样,幸福镇幸福村小俊的母亲逢人便夸:“我儿子再也不用我们扶着走,而且还能帮着看铺子、卖东西了,这都是王老师的功劳啊!”满脸欣慰,对送教老师赞不绝口。
温暖的故事不仅仅这些。送教老师一次次耐心的沟通,一声声暖心的鼓励,消除了家长的顾虑,滋润了孩子的心田。语言障碍的小俞第一次顺利唱读出了1至5的数字,多重残疾的小清能进行简单的数字加减,智残的小富终于写对了自己的姓名……百余名送教老师的共同努力,让这些折翼天使飞了起来,让久违的笑声在他们的家里荡漾开来!截至目前,全县有127名老师深入12个乡(镇)107名残疾儿童家中开展送教工作,他们根据孩子的残疾类别、残疾程度,量身制定送教方案,为他们送去了文化知识,送去了康复方法,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让我们继续发扬“头顶理想,脚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上有招,创新干、团结干、拼命干”的临沧作风,不忘教育初心和使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智慧之光照亮每一个家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