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化农村理论宣讲工作的思考

刊发时间:2019-01-28 A3版  作者:徐 芳

  理论宣讲是连接理论与实践、政策与群众的桥梁,是“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关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好农村理论宣讲工作。
  稳定的宣讲阵地是基础
  要坚持“分类别、全覆盖、规范化”的原则,下功夫把村史室、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讲习所等建设成为农村理论宣讲的主阵地,实现宣讲服务全覆盖。要通过村史室建设,深入挖掘村情村史,展现乡土文化、民风民俗,展示名人志士的先进事迹,反映人民群众奋斗创业的光辉历程,激发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要严格按照“八个一”标准,建好农村文化活动室、活动广场、舞台,配齐文化体育器材,组建文艺宣传队,把理论宣讲与文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经常组织开展丰富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接受到党的政策和理论知识。要严格按照“六有”标准建好“农民讲习所”,把“农民讲习所”作为开展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主战场,与群众面对面开展宣讲活动,并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类重点产业示范基地作用,把产业示范基地作为“农民讲习所”教学实践基地,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成果转化能力,真正打通农村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高素质的宣讲队伍是关键
  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标准,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多元、专兼结合的理论宣讲队伍。广泛吸纳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各类专家学者、道德模范、民间艺人、土专家、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统筹组建县、乡、村三级宣讲队伍,以“县委宣讲团带头宣讲”引领,层层示范、层层参照、层层跟进,并各有侧重、通力合作,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构建起县、乡、村上下衔接、三级联动的宣讲新格局。完善农村理论宣讲人才分类管理,要根据宣讲内容、特点,将宣讲员分为理论政策、感恩教育、农业技术、法治维稳等进行分类管理,做到专兼结合、合理调配;要从思想理论、政策知识、宣讲技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训,定期组织开展宣讲交流研讨、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从根本上解决宣讲队伍能力不强、宣讲效果不好的问题。建立健全评估选优机制,要量化宣讲效果评价,落实宣讲工作经费,加大表彰奖励力度,通过定期考核和随机检查等方式,遴选一批优秀的宣讲团队和宣讲员,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整个宣讲水平迈上新台阶。
  丰富的宣讲内容是核心
  要围绕传播党的理论、阐释政策主张、回应群众关切、满足群众需求,构建立体化的农村理论宣讲内容体系,做到以需定讲,按需送讲。要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筑牢群众共同奋进的思想基础。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宣讲,做好理论解读和上下承接工作,把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上来。要围绕群众关注的理论热点,加强对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引导,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好地为广大干部群众所理解接受。要以群众理论需求为切入点,灵活开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感恩教育、法律法规、生态环保、健康生活等接地气的宣讲,提升基层群众的知识修养和道德素质。要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文明创建等工作,精选扶贫开发、特色产业、强农惠农、种植养殖等技能培训,增强群众的生产发展能力。要从群众接受能力出发,增强宣讲内容契合度,进行分众化、差异化宣讲,让群众听得懂、坐得住、记得牢。
  喜闻乐见的宣讲形式是保障
  要不断改进宣讲方式,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春风化雨中传播党的声音。要注重发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作用,通过搭建“微课堂”、开展“微宣讲”、实施“微传播”,开展系列短、平、快的理论宣讲。要报刊、广播、电视、网络齐上阵,延伸理论宣讲,形成立体式、全覆盖的宣传,提高宣讲效果,增强宣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注重贴近群众实际,将书面语转换为网言网语和方言俗语,以群众的视角为切入点,用百姓话讲述万家事,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让群众从身边典型和朴实故事中领悟意义、汇聚能量。要充分运用各种活动载体,把举办学习会、座谈会、专题讲座、集中宣讲、“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等活动结合起来,用说唱、快板、小品等文艺形式宣讲理论,增强宣讲的生动性,让宣讲走进群众、贴近生活、打动人心,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架起党和政府沟通群众服务农村的桥梁,形成党同人民群众思想上的同频共振,行动上的同向同行。

返回
2025年07月26日  第818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对深化农村理论宣讲工作的思考

刊发时间:2019-01-28 A3版  作者:徐 芳 【字体:大 中 小】

  理论宣讲是连接理论与实践、政策与群众的桥梁,是“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关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好农村理论宣讲工作。
  稳定的宣讲阵地是基础
  要坚持“分类别、全覆盖、规范化”的原则,下功夫把村史室、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讲习所等建设成为农村理论宣讲的主阵地,实现宣讲服务全覆盖。要通过村史室建设,深入挖掘村情村史,展现乡土文化、民风民俗,展示名人志士的先进事迹,反映人民群众奋斗创业的光辉历程,激发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要严格按照“八个一”标准,建好农村文化活动室、活动广场、舞台,配齐文化体育器材,组建文艺宣传队,把理论宣讲与文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经常组织开展丰富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接受到党的政策和理论知识。要严格按照“六有”标准建好“农民讲习所”,把“农民讲习所”作为开展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主战场,与群众面对面开展宣讲活动,并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类重点产业示范基地作用,把产业示范基地作为“农民讲习所”教学实践基地,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成果转化能力,真正打通农村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高素质的宣讲队伍是关键
  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标准,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多元、专兼结合的理论宣讲队伍。广泛吸纳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各类专家学者、道德模范、民间艺人、土专家、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统筹组建县、乡、村三级宣讲队伍,以“县委宣讲团带头宣讲”引领,层层示范、层层参照、层层跟进,并各有侧重、通力合作,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构建起县、乡、村上下衔接、三级联动的宣讲新格局。完善农村理论宣讲人才分类管理,要根据宣讲内容、特点,将宣讲员分为理论政策、感恩教育、农业技术、法治维稳等进行分类管理,做到专兼结合、合理调配;要从思想理论、政策知识、宣讲技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训,定期组织开展宣讲交流研讨、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从根本上解决宣讲队伍能力不强、宣讲效果不好的问题。建立健全评估选优机制,要量化宣讲效果评价,落实宣讲工作经费,加大表彰奖励力度,通过定期考核和随机检查等方式,遴选一批优秀的宣讲团队和宣讲员,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整个宣讲水平迈上新台阶。
  丰富的宣讲内容是核心
  要围绕传播党的理论、阐释政策主张、回应群众关切、满足群众需求,构建立体化的农村理论宣讲内容体系,做到以需定讲,按需送讲。要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筑牢群众共同奋进的思想基础。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宣讲,做好理论解读和上下承接工作,把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上来。要围绕群众关注的理论热点,加强对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引导,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好地为广大干部群众所理解接受。要以群众理论需求为切入点,灵活开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感恩教育、法律法规、生态环保、健康生活等接地气的宣讲,提升基层群众的知识修养和道德素质。要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文明创建等工作,精选扶贫开发、特色产业、强农惠农、种植养殖等技能培训,增强群众的生产发展能力。要从群众接受能力出发,增强宣讲内容契合度,进行分众化、差异化宣讲,让群众听得懂、坐得住、记得牢。
  喜闻乐见的宣讲形式是保障
  要不断改进宣讲方式,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春风化雨中传播党的声音。要注重发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作用,通过搭建“微课堂”、开展“微宣讲”、实施“微传播”,开展系列短、平、快的理论宣讲。要报刊、广播、电视、网络齐上阵,延伸理论宣讲,形成立体式、全覆盖的宣传,提高宣讲效果,增强宣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注重贴近群众实际,将书面语转换为网言网语和方言俗语,以群众的视角为切入点,用百姓话讲述万家事,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让群众从身边典型和朴实故事中领悟意义、汇聚能量。要充分运用各种活动载体,把举办学习会、座谈会、专题讲座、集中宣讲、“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等活动结合起来,用说唱、快板、小品等文艺形式宣讲理论,增强宣讲的生动性,让宣讲走进群众、贴近生活、打动人心,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架起党和政府沟通群众服务农村的桥梁,形成党同人民群众思想上的同频共振,行动上的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