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发区发展经验对临沧产业园区发展的启示
上海市是我国最早设立开发区的地区之一,自1984年起步以来,已建成国家级开发区20个、市级开发区39个,涌现出了包括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批千亿级产业园区,全市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产值过亿元企业达2400多户,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最重要引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海开发区发展的经验,对临沧产业园区发展,颇有借鉴意义。
上海开发区发展经验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建立起了高效的政府议事协调机制。由于园区开发涉及政府、开发机构、群众、企业等多方利益,涉及规划、土地、产业、环保、建设、交通、人口等众多政策以及市、区、街道(镇)三级政府,一个高效的政府议事协调机制必不可少,为此上海市建立起以园区发展联席会议为主,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专项领导小组为补充、市级开发区协会统筹协调的协调议事机制,实现各方的充分沟通交流。
二是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长期以来,上海形成了以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已成为我国高端制造业的重镇。但上海市没有安于现状,始终紧盯国际产业发展方向,以《中国制造2025》为导向,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主导产业,努力推进产业的优化提升。在产业布局上,构建起了“产业基地—产业城区—产业社区”+“零星工业用地”的“3+1”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不断推进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在主导产业上,一方面狠抓汽车、钢铁、化工、船舶、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变;另一方面,聚焦于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开发区管理体制灵活,注重发挥龙头园区的品牌效应。上海市根据各开发区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管理体制,既有传统的“管委会+开发公司”政企混合管理体制(如富盛经济开发区),也有较为超前的“公司主导”市场化管理体制(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同时还注重园区之间的品牌联动,通过推进“区区联合”,发挥龙头园区在品牌、规划、开发、建设、管理和人才等方面优势,通过品牌输出,带动产业和资本的联合,形成产业联盟,实现园区品牌价值最大化。如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理范围一直在根据发展形势进行着调整,从2007年的“一区六园”到2010年的“一区十二园”,再到目前的“一区十八园”,不仅实现规模总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金融、研发、生产等全要素的高效整合。再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通过品牌输出,在贵州遵义、浙江海宁、江苏盐城都建立了合作园区,实现了产业的有序转移,同时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上海土地供应紧张的问题。
四是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已成为上海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上海市高度重视营商环境的营造和维护,是全国第一批发布《产业园区服务规范》《工业园区物业管理服务规范》的地区,“招商引进企业、服务留住企业”已成为各开发区的共识,也已成为上海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上海自贸区针对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开发了“一键通”企业服务平台、境外投资服务平台、跨境电商服务港等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了人工智能线上注册、云会计、综合咨询等综合服务,实现了招商引资从拼资金、拼政策向“资金+渠道+解决方案”的转变。再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提出了“精致在身边”“专家在身边”“美丽在身边”“安全在身边”“专业在身边”“绿色在身边”“便捷在身边”等七大贴心服务创新模块,通过互联网线上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报修报事、车位管理、智能访客、衣食住行娱购游等多元化的“园区管家”服务。
上海开发区发展经验对临沧产业园区发展的启示
一是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合力建设跨行政区划的国家级重点园区。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意见》,推进临沧工业园区(临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双江林产业园、云县光伏产业园和凤庆滇红产业园的合作共建,重点规划发展新材料研发制造、农林生物产业深加工、轻工产品制造、商贸物流等主导行业,形成产业板块,加快促进产业聚集,实现错位化发展、差异化竞争,建成“一带四园多片”发展格局,为升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好基础。
二是充分授予园区相应权限,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办事不出园”为目标,按照“应授尽授”和“权责一致”的原则,授予园区管委会规划、建设、人事等方面的行政审批权限,承担涉及园区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内设机构人员聘任聘用等经济管理权限和行政管理权限,并承担审批主体责任和管理主体责任,为企业入园和项目落地提供最便捷、最优质、最高效的服务。
三是构建“小管委会+大集团公司”的现代化园区运行机制。形成由管委会负责入园企业的行政审批及公共平台建设,招商引资及招才引智等服务由集团公司进行企业化运作,园区社会管理事务由当地政府负责的园区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园区投资开发公司发展混合所有制,积极引进企业入股开发经营园区。通过控股兼并、购买或合伙等方式,改造园区国资公司和投资开发公司,组建有资质的融资、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等实体公司,并逐步组建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