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的镇康实践
“三个增长”作保障,义务教育惠城乡;“全面改薄”补短板,资源均衡促发展;教育设备配齐全,“一师一优”一课堂;融入国家大战略,对外彰显新形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镇康县始终把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工作,优先规划、优先投入、优先落实,把改善民生从教育突破,把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作为重大惠民实事高效推进,全县形成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特色教育精准扶贫之路。
“三个增长”作保障 义务教育惠城乡
在县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该县始终坚持教育项目优先安排、教育资金优先拨付、教育需求优先满足,科学制定教育经费预算,优先保证教育经费投入,城乡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现了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实施边境14年免费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0.2%,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1%,初中毛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9%。充分落实“两免一补”和“奖、贷、助、补、减”政策,实现贫困学生、孤儿、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资助全覆盖,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高质量通过国家验收。
“全面改薄”补短板 资源均衡促发展
该县投入资金2.2亿元,全面完成“改薄”工程建设任务,解决了全县中小学生均校舍不足、功能房严重缺乏问题。投入资金3.1亿元,全面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化工程,为54所中小学校集中规划建设60个缺配功能房单体和附属工程;投入资金1.98亿元,扩建12所城镇中心学校6.6万平方米,增加了学位供给,有效化解了大班额问题;投入资金6563.3万元,对46所学校围墙、大门和69所学校老旧校舍进行翻新改造,加固翻新257个老旧校舍633241平方米,补齐了全县教育基础设施短板,均衡配置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
教育设备配齐全 “一师一优”一课堂
该县投入4791.6万元,购买实验仪器设备、图书等教学用品,安装云教室61间,配备云计算机2605台,装备触控一体机598台;建成计算机教室25间,配置计算机577台。目前,全县共有多媒体教室728间,所属81所中小学校配备计算机教室,每个班级配备触控一体机,小学数学、科学和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全部配备达Ⅰ类,图书配备校校达标。全县所有学校接通宽带网络,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师一优课”活动中,教师个人空间注册达100%。多媒体教室还可以开展远程教育教学,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大大缩小了城乡间和校际间的差距,让山村学生和城镇学生享受到了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
融入国家大战略 对外彰显新形象
镇康县有3个乡(镇)、12个建制村、71个自然村与缅甸果敢县山水相连,边境线上的两国居民语言相通、习俗相近,许多缅籍家庭都有送孩子到镇康读书的习惯。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该县教育基础设施、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缅籍学生到该县就读数量逐年增多。目前,在该县就读的缅籍学生达2000多名,其中1616名学生注册了中国学籍,与国内学生享受同样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营养餐和同等标准的其他教育优惠政策。边境地区13所学校被缅籍边民形象地称为“国门学校”;县一中被国家批准为“汉语推广中小学基地”,成为临沧市唯一对外汉语教学学校;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昆明基地与县一中联合开办“华侨大学昆明预科部临沧先修班教学点”,境外学生通过两年的先修学习,可取得福建省予以认可的高中毕业证书。近年来,镇康县共向昆明华文学校推荐缅籍学生58名,其中39名考入中国华侨大学;向临沧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推荐缅籍学生87名。南伞口岸为保障缅籍走读学生按时上课,每天凌晨6:00特别为缅籍学生开门;每天早晚、每逢周末、节假日,人们总能看到南伞口岸执勤官兵帮助缅籍小学生背着书包、拎着行李,牵着孩子们的手,护送学生出入国门,一幅幅温馨而感人的画面对外彰显着美丽中国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