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救助 传递温暖

——市、区救助管理站护送离家近30年流浪人员返乡
刊发时间:2019-02-01 A3版  作者:毕昱

  这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她叫龚世会。近30年前,疑似被拐离家的她与家人失联。据龚世会家人回忆,她是1990年与家人失联,距今已有29年零1个月。被拐离家时已育有一儿两女。
  近30年来,她像一件商品一样被几次转移,多次受到伤害患有间歇性精神障碍,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户口自动注销、无居住安置地与家人失联。后辗转来到上海街头流浪,2014年7月,幸得被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收留,近25年的非人生活才得以终结。
  到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后,龚世会对工作人员极不信任,不配合医生的治疗,后经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照料,她慢慢放下戒备。2018年7月24日,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向云南省民政厅、省救助管理站发出疑似云南临沧人接回临沧识别认亲的函。为了不错过认亲的机会,2018年10月27日,市民政局派出市救助站负责人和1名临沧籍干部前往上海,与受助对象面对面交流沟通,在交流过程中,工作人员了解到了一条关于“临沧丙简大队”的信息。为了帮助她回家,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和临沧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经过多方排查、对接,最终在临翔区忙畔街道丙简村石头寨自然村找到了她的直系亲属。在DNA采血鉴定期间,市救助站还将龚世会接回临沧并送往第三人民医院进行再康复治疗。
  1月30日,在市民政局、市救助管理站和区民政局工作人员的陪同护送下,龚世会终于返回了老家临翔区忙畔街道丙简村石头寨自然村。
  再次回到家乡,已经59岁的龚世会一脸紧张、不安,还带着一丝恐惧,但当看到亲人的面孔时,当四岁的外孙女抱着她喊婆婆的时候,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看到近30年未见的母亲,龚世会的儿子和两个女儿紧紧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说:“这么多年我们四处寻找无果,差点都已经绝望了,现在母亲能平安回来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说话间早已泪流满面。
  在石头寨自然村,龚世会与家人团聚、感动之余,为感谢市民政局、市救助管理站对龚世会的救助及帮助,其大女儿送来两面写着“帮助失散近30年的妈妈回家与亲人团聚”的锦旗,以表达对市民政局和市救助管理站的感激之情。
  据悉,我市、区民政部门高度关心关注流浪精神障碍人员,只要发现,及时送往上第三人民医院进行医治,并协调公安部门进行人脸识别、DNA和指纹采集,开展寻亲工作。目前,通过寻亲,临翔区救助管理站已送回与家人团聚的有6人,目前在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医治的还有25人。针对这些人员,民政部门从医疗、生活费用上给予全额保障,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做好寻亲工作,争取让这些人早日与家人团聚。

  记者手记:
  回家的路,龚世会一走就是近30年。
  回家了。三十年的流浪,我们不知道龚世会经历了什么,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然而,她又是幸运的。若是没有救助管理站的及时救助,若是没有救助站工作人员细心的倾听和及时的寻找,以及安全的护送,她可能还四处漂泊,饱受摧残,无法第一时间与家人团聚。
  无关贫富,无关健康、残疾,漂泊在外,内心总有一位置,那是留给家的。如市救助管理站站长胡太铭所言:“救助管理站不仅是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冻不着、饿不着,更是流浪特殊人员与他们的家人之间的纽带。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是每个受助人员的期盼,也是我们民政救助人的心愿。”

返回
2025年07月26日  第8193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真情救助 传递温暖

——市、区救助管理站护送离家近30年流浪人员返乡

刊发时间:2019-02-01 A3版  作者:毕昱 【字体:大 中 小】

  这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她叫龚世会。近30年前,疑似被拐离家的她与家人失联。据龚世会家人回忆,她是1990年与家人失联,距今已有29年零1个月。被拐离家时已育有一儿两女。
  近30年来,她像一件商品一样被几次转移,多次受到伤害患有间歇性精神障碍,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户口自动注销、无居住安置地与家人失联。后辗转来到上海街头流浪,2014年7月,幸得被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收留,近25年的非人生活才得以终结。
  到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后,龚世会对工作人员极不信任,不配合医生的治疗,后经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照料,她慢慢放下戒备。2018年7月24日,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向云南省民政厅、省救助管理站发出疑似云南临沧人接回临沧识别认亲的函。为了不错过认亲的机会,2018年10月27日,市民政局派出市救助站负责人和1名临沧籍干部前往上海,与受助对象面对面交流沟通,在交流过程中,工作人员了解到了一条关于“临沧丙简大队”的信息。为了帮助她回家,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和临沧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经过多方排查、对接,最终在临翔区忙畔街道丙简村石头寨自然村找到了她的直系亲属。在DNA采血鉴定期间,市救助站还将龚世会接回临沧并送往第三人民医院进行再康复治疗。
  1月30日,在市民政局、市救助管理站和区民政局工作人员的陪同护送下,龚世会终于返回了老家临翔区忙畔街道丙简村石头寨自然村。
  再次回到家乡,已经59岁的龚世会一脸紧张、不安,还带着一丝恐惧,但当看到亲人的面孔时,当四岁的外孙女抱着她喊婆婆的时候,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看到近30年未见的母亲,龚世会的儿子和两个女儿紧紧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说:“这么多年我们四处寻找无果,差点都已经绝望了,现在母亲能平安回来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说话间早已泪流满面。
  在石头寨自然村,龚世会与家人团聚、感动之余,为感谢市民政局、市救助管理站对龚世会的救助及帮助,其大女儿送来两面写着“帮助失散近30年的妈妈回家与亲人团聚”的锦旗,以表达对市民政局和市救助管理站的感激之情。
  据悉,我市、区民政部门高度关心关注流浪精神障碍人员,只要发现,及时送往上第三人民医院进行医治,并协调公安部门进行人脸识别、DNA和指纹采集,开展寻亲工作。目前,通过寻亲,临翔区救助管理站已送回与家人团聚的有6人,目前在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医治的还有25人。针对这些人员,民政部门从医疗、生活费用上给予全额保障,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做好寻亲工作,争取让这些人早日与家人团聚。

  记者手记:
  回家的路,龚世会一走就是近30年。
  回家了。三十年的流浪,我们不知道龚世会经历了什么,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然而,她又是幸运的。若是没有救助管理站的及时救助,若是没有救助站工作人员细心的倾听和及时的寻找,以及安全的护送,她可能还四处漂泊,饱受摧残,无法第一时间与家人团聚。
  无关贫富,无关健康、残疾,漂泊在外,内心总有一位置,那是留给家的。如市救助管理站站长胡太铭所言:“救助管理站不仅是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冻不着、饿不着,更是流浪特殊人员与他们的家人之间的纽带。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是每个受助人员的期盼,也是我们民政救助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