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驻”村到“助”村
一大清早,镇康县忙丙乡乌木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尹慧芝就带着工作队员们来到乌木村干塘田的青菜地里忙活了。乌木村下辖9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现有常住农户745户30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8户936人,是忙丙乡贫困面积最大、基础设施最落后的一个村。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及环境的影响,乌木村的群众普遍内生动力不足,很多家庭宁愿让菜园荒废也不愿意种上自己吃的蔬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工作组进村后将干塘田面积约2亩的荒地里的杂草除尽、找来菜苗栽上,并定期进行管理。几个月后,干枯的荒地变成了绿油油的菜园,菜地里吃不完的蔬菜让村民眼馋了起来,很多群众开始学着工作队自己动手种菜。
“有些群众总说,缺水种不出菜!我只是在用行动告诉他们,只要动动手往旁边的小溪取上几桶水,就能种出绿油油的菜!” 尹慧芝感慨道。
示范种菜只是忙丙乡党委政府及驻村工作队员开展的“扶志、扶智”措施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全乡14个挂包单位138名工作队员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目标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在精准上用心,在补短板上着力。为了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自我改变的意识及信心,忙丙乡围绕“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这一主题,依托党建阵地、种养殖基地,大力开展“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精准扶贫不是养懒人”等思想培训会及“茶叶、核桃、坚果、山羊、土猪”种养殖技术培训,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同时以“送文化下乡”“阿数瑟”表演、“跳摆”等文化活动为主体大力实施精神文化娱乐活动。目前,全乡累计开展相关活动10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6万余人次。
“在不断推进危房改造、提升人居环境、增加收入的同时我们也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保证软实力绝对不弱,让群众安居乐业,精神富足!”忙丙乡帮海村第一书记袁爱国表示。
广大驻村工作员将“小问题立马解决、大问题尽快解决”作为目标,走村串户与农民交谈,听民声、察民情,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点对贫困群众的衣服、被褥、家电等基本生活需求进行详细的统计,着重对贫困群众的房屋状况包括房屋面积、墙体、房梁、是否漏雨、是否疑似危房进行调查,留存影像资料,完善相关帮扶工作台账,为忙丙乡扶贫工作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撑。并及时整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分析原因,积极向挂钩单位、社会爱心人士、乡贤人士争取帮扶资金及物资,帮助群众解决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学生上学及生活困难等各种问题。
2016年至2018年,忙丙乡政府及各驻村工作队累计向市县挂钩单位、社会爱心人士、乡贤人士争取帮扶建设资金600余万元,先后为马鞍山、忙汞、新水、麦地、蔡何村等5个深度贫困村建设了村民活动场所、村民文化广场、医疗卫生室,解决了5个村的饮水困难、村路难走等难题;为麦地、蔡何、马鞍山等村委会添置了打印机、电脑、桌椅等设备;为近千名贫困群众、学生募捐到衣服5000余件,学生学习用品300余套,被褥30余条。
“尹书记知道我们学校饮水机供应不足后,很快从县上协调给我们了4台,解决了学生饮用热水的问题。”说起帮扶,乌木村完小校长罗世德感激地说。
目前,忙丙乡已实现827户3068贫困人口退出,通过村申请、乡审核、县审定公告,实现5个贫困村退出。动态调整新识别贫困户8户32人,返贫3户11人,自然增加227人,自然减少13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18%。在下一步工作中,忙丙乡将持续抓好脱贫问题整改,多管齐下、多点发力、多措并举,巩固好脱贫成果;积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高效养殖业,培育农产品品牌,搭好“电商”等农产品销售平台,推动绿色兴农、质量兴农;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主体意识,摆脱对扶贫政策的单纯依赖,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