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亲

刊发时间:2019-02-03 A3版  作者:虎啸

  (上接8167期三版)
  提起这段布料,有母亲的许多泪水,在那每年每户人家只供应3尺青色灯草绒布料的年代里,母亲得到一位好心人的帮助才实现了盼望已久的6尺青色灯草绒布料。“甫儿,快把身上的衣裳脱下来给妈做模样,妈要用这段布料给你做件新衣裳。”母亲正准备下剪时,我耐心地对母亲说:“妈!你的心意儿领了,您把这段布料给幺妹做件衣裳吧!这些年来,幺妹真够苦的,为了这个家,天天苦累于地里。儿子读书帮不了家里,穿得破点不怕,只要干净就行。”母亲笑了,幺妹也乐了。一次,我将母亲常拆拆补补的那些破衣物用袋子藏了起来,可当看到母亲像寻“宝贝”一样到处找时,我又不忍心将母亲的“宝贝”放回了原处。
  母亲面对一个个打击,不但没有吓倒,反而更加坚韧,昂首前行。母亲9岁失怙,女儿身当男儿使,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重担。成家后,饲养的牛病死、被盗7头;烧瓦盖房时,又“屋漏”偏逢连绵雨。在困难面前,母亲从未低过头,总是沉稳应对。
  母亲面对困难不停步。一次,母亲用一头黄牛跟人换了一头比较有饲养前景的跛脚水母牛来饲养。水母牛果然不负母亲所望,换回的当年冬天,便产下一头毛光水滑的牛崽。可这年冬天雪天多,二个月后,老母牛瘫痪,多方医治无效而死,断了奶的牛崽不几天也倒下。我们兄弟姊妹放声大哭,母亲则说:“儿们不要哭,妈妈过几天再买一头牛来喂养。”可她则背对我们泪满眼。
  八十年代前,我家八口人与二叔家挤在一栋瓦房里。堂屋公用,一家一间,半格卧室,半格伙房,满屋火烟熏。后来二叔家搬出盖新房,拆走了一间半瓦片。当时由于连吃饭都成问题,没钱买瓦,只得自家砍窑柴,请人做瓦坯,烧瓦盖房了。这一间半房子的瓦坯,要到离家三四公里的小岩村烧一窑瓦才能盖上。母亲言出必行,瓦泥自己找亲戚家的水牛踩,瓦坯请人做,点瓦坯付钱,管匠人的一日二餐饭。为盖房瓦,母亲忙开了,她每天按时做送匠人的两餐饭。父亲带领哥姐和我在离瓦窑二三公里的出上砍窑柴并背到窑边。那年雨水特别多,多户人家排时间烧瓦,当轮到一户人家烧瓦时,干瓦坯不够。母亲就把自家做好的干瓦坯借给了烧瓦人。后来一段时间里,天像漏了似的,雨下过没完没了。轮到母亲烧瓦时,还是大雨连绵。没办法,那户人家只好还未干的瓦坯给母亲。母亲烧的这窑瓦因而损失了三分之一。经过三个月的打拼,日晒雨淋了一年的一间半房子终于穿上了外装。
  母亲生活稍有好转,又遭重创。那是一个漆黑的深夜,母亲像往常一样,总是拂晓前就起床切猪草。牛厩里为什么这么静?往日这个时候,四头牛在圈里转动的脚步声不绝于耳。母亲带着疑问,提起煤油灯向隔道门的牛圈一看,四头牛已不知去向。母亲急唤醒父亲,父亲开门时发现门已被贼人从外面锁住,无法打开,只好用绳子从楼上顺绳而下出屋打开了门。在派人报警的同时,全村人在附近的树林、山洞及周围几十公里的村寨寻找了多天未果,案子也一直未破。母亲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含泪把心里滴出的滴滴鲜血强咽肚里,用坚韧与毅力支撑起了整个家,坚强地往前走。
  母亲对儿女们的管教极严,因为她尝尽了没文化的苦头,加之父亲工作常年在外,顾不了家,所以教育子女的重任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母亲一人身上。母亲能给我们讲出许多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故事,让我们从中受到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的启发。
  母亲给我们兄弟姊妹讲得最多的是家族中有位祖先被舅舅瞧不起,后来发愤苦读成名的故事。话说有一天,祖先之父经过其舅舅家寨子时,舅舅当着多人的面对其父说:“姐夫,你看我家儿子仨,个个手指似竹笋,不像你家那仨老表,个个手指像柴棒。”祖先的父亲回到家后,把儿仨疼打了一顿。祖先的父亲冷静下来后,顺其自然,二子三子专心农事,让吃穿有保障,教勉强能识几个字的长子苦读。祖先把舅舅瞧不起兄弟仨的事当作发愤苦读的动力。
  母亲为让子女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她对子女的教育从不含糊,往往是倾其所有。当年,我初中毕业,参加了高中考试,一连几个街天,母亲总向人打听高中考试是否放榜的消息。一个赶场天,母亲经过百货大楼,发现很多人围观几张写得密密麻麻张贴于墙上的大红纸,当得知是公布全区考取高中的名单,第50名是我的名字时,母亲高兴地笑了。
  我考取高中的消息不胫而走,左邻右舍向母亲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全区就一所高中,每年招100人,我是幸运者。母亲在高兴之余,又为那5元钱的书学费发愁了,好在当时家里有两只下蛋母鸡和一片挂果的辣椒与西红柿。一连多个街天,母亲都背着辣椒与西红柿,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回到家的母亲累得坐下就难以起身,背被背箩磨出了道道血印,双脚打起了个个血泡,为我背来了书费学费。
  我高中毕业,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吃皇粮”的学校考试,在考数学、化学时因小小的失误,使我榜上无名。一时想不通的我便偷偷地离家到同学家散心。母亲找了好几天,找到我时,她像抱我小时候那样紧紧地抱住了我的头,热泪一滴一滴地滚落在我的脸上!“人人都吃上‘皇粮’,哪个来做老百姓?只要会打算,行行出状元。”母亲良言苦口,及时帮我扶正了人生的航标。
  母亲的两个弟弟都是军人,也许是受双军人家庭的影响,母亲深知先有国后有家的深理,在她51岁那年,把胸戴大红花的我送出了大山,实现了她要儿子报国当兵的心愿。
  那年10月,大雾不时在黔西南高原山间弥漫。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开始了,宣传的大红标语随处可见,此时我也产生了当兵的想法,可又怕母亲反对,正当犹豫时,母亲看穿了我的心思。一天清晨,母亲陪我到公社武装部报了名。政审、体检、定兵我一路过关。
  我步入军营的前几天,母亲总是睡得晚,起得早。白天,她把黄豆、芸豆、小饭豆、干板菜捡干净,踏碓舂米,为亲戚朋友送我当兵时作准备。晚上,她则在那昏暗的煤油灯下,飞针走线,为即将踏入军营的儿子纳鞋垫。老眼昏花的母亲,左手被针扎了多个眼,血从里往外冒,她全然不顾,不停地缝呀缝,到我走时,将缝满母子情结的十双鞋垫塞进了我的包。
  新兵训练结束,我被分到团直属机炮连不几天,母亲就把我的高中课本邮寄来了。下到连队后,学习、训练有规律,每当时间由个人支配时,我总是与书为伴。一年后,我所在的部队从解放军系列改编成武装警察部队。一直以来,母亲生前就是这样用她那深沉的爱,时刻鼓励着我,关爱着我成长。我入了党,提了干,在军营十四年的戎马生涯中,历任解放军战士及武警部队排、连、营干部。
  我当兵后,哥姐弟妹们写信讲,每当狂风暴雨,母亲都会唠叨起在异地他乡的我,每当逢年过节,母亲就会将我的碗筷放于桌上。守边的我,每当听着山风从军营呼啸而过,我就会惦记起母亲,我知道母亲此时在思念着离开她羽翼庇护的儿子,儿子可以走得很远,但永远走不出母亲那深深的思念。我离家多年,是母亲想念我的多年,也是我记挂母亲的多年。
  我离开故乡后,就留在了滇西南工作。这些年来,无论在部队或地方工作,每逢春节与中秋,母亲总是拄着拐杖迎着骄阳或寒风立于寨头,望我回家团聚,可我却屡屡让母亲失望。
  母亲生前教诲犹在耳畔。在部队时,每个街天,母亲赶场第一件事就是去邮局询问给有她的信,每当收到我写去的信时,总是缠着寨里或家中识字的人念给她听。回我在部队的信时,信上总有一句“当了干部要常想自己是兵的时候,要把兵当做自己的亲兄弟一样看”的话语。我转业地方工作后,母亲回我的信时,信上也总有一句“要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要视群众为父母”的训言。
  每次探望母亲,总是来去匆匆,没有更多的时间陪在她身边,内疚时时萦绕脑际。当回到她身边时,我也只能为母亲尽点微薄之孝心,白天看到她的衣裤脏了,就拿去清洗,晚上为她洗洗脚,修修指甲。
  每当吃饭时,母亲总是将我在家爱吃的菜端上桌,并不断往我碗里夹菜。母亲的眼睛总是充满无限的深情上下打量着我,见我像儿时那样狠吞虎咽吃青菜蘸辣椒的样子,就轻声说:“甫儿,现在日子好过了,肉天天有得吃,不用天天吃你儿时那上顿下顿的青菜蘸辣椒水了,但青菜蘸辣椒水,和我有感情,每顿都割舍不下它。”母亲去世后,我才骤然意识到这是深沉的母爱所给予的温暖。
  2004年6月,我又回到故乡母亲的身边,当我用温水给她洗着她那粘满家乡芳香泥土的枯藤般的手和脚时,不知为什么,洗着,洗着,母亲流泪了,我也流泪了。我回滇的那天,母亲早早地起了床,用她那唯一能动的左手,煮了20个她舍不得吃的鸡蛋放入我的包。我走时,母亲拄着拐杖迎着骄阳,挪动着碎步向行走在一直延伸至边境线那弯弯道上的我送行,我走了一公里,母亲还在挪着碎步,一公里……二公里……我回头面向母亲的方向跪拜了个响头,奔向了远方。想不到,此次与母亲的分别,竟成了与母亲的永诀。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就是母亲!

返回
2025年07月26日  第819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母 亲

刊发时间:2019-02-03 A3版  作者:虎啸 【字体:大 中 小】

  (上接8167期三版)
  提起这段布料,有母亲的许多泪水,在那每年每户人家只供应3尺青色灯草绒布料的年代里,母亲得到一位好心人的帮助才实现了盼望已久的6尺青色灯草绒布料。“甫儿,快把身上的衣裳脱下来给妈做模样,妈要用这段布料给你做件新衣裳。”母亲正准备下剪时,我耐心地对母亲说:“妈!你的心意儿领了,您把这段布料给幺妹做件衣裳吧!这些年来,幺妹真够苦的,为了这个家,天天苦累于地里。儿子读书帮不了家里,穿得破点不怕,只要干净就行。”母亲笑了,幺妹也乐了。一次,我将母亲常拆拆补补的那些破衣物用袋子藏了起来,可当看到母亲像寻“宝贝”一样到处找时,我又不忍心将母亲的“宝贝”放回了原处。
  母亲面对一个个打击,不但没有吓倒,反而更加坚韧,昂首前行。母亲9岁失怙,女儿身当男儿使,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重担。成家后,饲养的牛病死、被盗7头;烧瓦盖房时,又“屋漏”偏逢连绵雨。在困难面前,母亲从未低过头,总是沉稳应对。
  母亲面对困难不停步。一次,母亲用一头黄牛跟人换了一头比较有饲养前景的跛脚水母牛来饲养。水母牛果然不负母亲所望,换回的当年冬天,便产下一头毛光水滑的牛崽。可这年冬天雪天多,二个月后,老母牛瘫痪,多方医治无效而死,断了奶的牛崽不几天也倒下。我们兄弟姊妹放声大哭,母亲则说:“儿们不要哭,妈妈过几天再买一头牛来喂养。”可她则背对我们泪满眼。
  八十年代前,我家八口人与二叔家挤在一栋瓦房里。堂屋公用,一家一间,半格卧室,半格伙房,满屋火烟熏。后来二叔家搬出盖新房,拆走了一间半瓦片。当时由于连吃饭都成问题,没钱买瓦,只得自家砍窑柴,请人做瓦坯,烧瓦盖房了。这一间半房子的瓦坯,要到离家三四公里的小岩村烧一窑瓦才能盖上。母亲言出必行,瓦泥自己找亲戚家的水牛踩,瓦坯请人做,点瓦坯付钱,管匠人的一日二餐饭。为盖房瓦,母亲忙开了,她每天按时做送匠人的两餐饭。父亲带领哥姐和我在离瓦窑二三公里的出上砍窑柴并背到窑边。那年雨水特别多,多户人家排时间烧瓦,当轮到一户人家烧瓦时,干瓦坯不够。母亲就把自家做好的干瓦坯借给了烧瓦人。后来一段时间里,天像漏了似的,雨下过没完没了。轮到母亲烧瓦时,还是大雨连绵。没办法,那户人家只好还未干的瓦坯给母亲。母亲烧的这窑瓦因而损失了三分之一。经过三个月的打拼,日晒雨淋了一年的一间半房子终于穿上了外装。
  母亲生活稍有好转,又遭重创。那是一个漆黑的深夜,母亲像往常一样,总是拂晓前就起床切猪草。牛厩里为什么这么静?往日这个时候,四头牛在圈里转动的脚步声不绝于耳。母亲带着疑问,提起煤油灯向隔道门的牛圈一看,四头牛已不知去向。母亲急唤醒父亲,父亲开门时发现门已被贼人从外面锁住,无法打开,只好用绳子从楼上顺绳而下出屋打开了门。在派人报警的同时,全村人在附近的树林、山洞及周围几十公里的村寨寻找了多天未果,案子也一直未破。母亲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含泪把心里滴出的滴滴鲜血强咽肚里,用坚韧与毅力支撑起了整个家,坚强地往前走。
  母亲对儿女们的管教极严,因为她尝尽了没文化的苦头,加之父亲工作常年在外,顾不了家,所以教育子女的重任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母亲一人身上。母亲能给我们讲出许多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故事,让我们从中受到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的启发。
  母亲给我们兄弟姊妹讲得最多的是家族中有位祖先被舅舅瞧不起,后来发愤苦读成名的故事。话说有一天,祖先之父经过其舅舅家寨子时,舅舅当着多人的面对其父说:“姐夫,你看我家儿子仨,个个手指似竹笋,不像你家那仨老表,个个手指像柴棒。”祖先的父亲回到家后,把儿仨疼打了一顿。祖先的父亲冷静下来后,顺其自然,二子三子专心农事,让吃穿有保障,教勉强能识几个字的长子苦读。祖先把舅舅瞧不起兄弟仨的事当作发愤苦读的动力。
  母亲为让子女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她对子女的教育从不含糊,往往是倾其所有。当年,我初中毕业,参加了高中考试,一连几个街天,母亲总向人打听高中考试是否放榜的消息。一个赶场天,母亲经过百货大楼,发现很多人围观几张写得密密麻麻张贴于墙上的大红纸,当得知是公布全区考取高中的名单,第50名是我的名字时,母亲高兴地笑了。
  我考取高中的消息不胫而走,左邻右舍向母亲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全区就一所高中,每年招100人,我是幸运者。母亲在高兴之余,又为那5元钱的书学费发愁了,好在当时家里有两只下蛋母鸡和一片挂果的辣椒与西红柿。一连多个街天,母亲都背着辣椒与西红柿,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回到家的母亲累得坐下就难以起身,背被背箩磨出了道道血印,双脚打起了个个血泡,为我背来了书费学费。
  我高中毕业,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吃皇粮”的学校考试,在考数学、化学时因小小的失误,使我榜上无名。一时想不通的我便偷偷地离家到同学家散心。母亲找了好几天,找到我时,她像抱我小时候那样紧紧地抱住了我的头,热泪一滴一滴地滚落在我的脸上!“人人都吃上‘皇粮’,哪个来做老百姓?只要会打算,行行出状元。”母亲良言苦口,及时帮我扶正了人生的航标。
  母亲的两个弟弟都是军人,也许是受双军人家庭的影响,母亲深知先有国后有家的深理,在她51岁那年,把胸戴大红花的我送出了大山,实现了她要儿子报国当兵的心愿。
  那年10月,大雾不时在黔西南高原山间弥漫。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开始了,宣传的大红标语随处可见,此时我也产生了当兵的想法,可又怕母亲反对,正当犹豫时,母亲看穿了我的心思。一天清晨,母亲陪我到公社武装部报了名。政审、体检、定兵我一路过关。
  我步入军营的前几天,母亲总是睡得晚,起得早。白天,她把黄豆、芸豆、小饭豆、干板菜捡干净,踏碓舂米,为亲戚朋友送我当兵时作准备。晚上,她则在那昏暗的煤油灯下,飞针走线,为即将踏入军营的儿子纳鞋垫。老眼昏花的母亲,左手被针扎了多个眼,血从里往外冒,她全然不顾,不停地缝呀缝,到我走时,将缝满母子情结的十双鞋垫塞进了我的包。
  新兵训练结束,我被分到团直属机炮连不几天,母亲就把我的高中课本邮寄来了。下到连队后,学习、训练有规律,每当时间由个人支配时,我总是与书为伴。一年后,我所在的部队从解放军系列改编成武装警察部队。一直以来,母亲生前就是这样用她那深沉的爱,时刻鼓励着我,关爱着我成长。我入了党,提了干,在军营十四年的戎马生涯中,历任解放军战士及武警部队排、连、营干部。
  我当兵后,哥姐弟妹们写信讲,每当狂风暴雨,母亲都会唠叨起在异地他乡的我,每当逢年过节,母亲就会将我的碗筷放于桌上。守边的我,每当听着山风从军营呼啸而过,我就会惦记起母亲,我知道母亲此时在思念着离开她羽翼庇护的儿子,儿子可以走得很远,但永远走不出母亲那深深的思念。我离家多年,是母亲想念我的多年,也是我记挂母亲的多年。
  我离开故乡后,就留在了滇西南工作。这些年来,无论在部队或地方工作,每逢春节与中秋,母亲总是拄着拐杖迎着骄阳或寒风立于寨头,望我回家团聚,可我却屡屡让母亲失望。
  母亲生前教诲犹在耳畔。在部队时,每个街天,母亲赶场第一件事就是去邮局询问给有她的信,每当收到我写去的信时,总是缠着寨里或家中识字的人念给她听。回我在部队的信时,信上总有一句“当了干部要常想自己是兵的时候,要把兵当做自己的亲兄弟一样看”的话语。我转业地方工作后,母亲回我的信时,信上也总有一句“要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要视群众为父母”的训言。
  每次探望母亲,总是来去匆匆,没有更多的时间陪在她身边,内疚时时萦绕脑际。当回到她身边时,我也只能为母亲尽点微薄之孝心,白天看到她的衣裤脏了,就拿去清洗,晚上为她洗洗脚,修修指甲。
  每当吃饭时,母亲总是将我在家爱吃的菜端上桌,并不断往我碗里夹菜。母亲的眼睛总是充满无限的深情上下打量着我,见我像儿时那样狠吞虎咽吃青菜蘸辣椒的样子,就轻声说:“甫儿,现在日子好过了,肉天天有得吃,不用天天吃你儿时那上顿下顿的青菜蘸辣椒水了,但青菜蘸辣椒水,和我有感情,每顿都割舍不下它。”母亲去世后,我才骤然意识到这是深沉的母爱所给予的温暖。
  2004年6月,我又回到故乡母亲的身边,当我用温水给她洗着她那粘满家乡芳香泥土的枯藤般的手和脚时,不知为什么,洗着,洗着,母亲流泪了,我也流泪了。我回滇的那天,母亲早早地起了床,用她那唯一能动的左手,煮了20个她舍不得吃的鸡蛋放入我的包。我走时,母亲拄着拐杖迎着骄阳,挪动着碎步向行走在一直延伸至边境线那弯弯道上的我送行,我走了一公里,母亲还在挪着碎步,一公里……二公里……我回头面向母亲的方向跪拜了个响头,奔向了远方。想不到,此次与母亲的分别,竟成了与母亲的永诀。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就是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