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色文化的光芒照亮党员干部的心灵
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包括:一是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传统,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二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优良政治文化,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三是反映战争和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歌曲和革命历史领袖人物的传记、诗词、革命回忆录等。物质文化包括:反映革命史实的遗址、实物、纪念品、纪念地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
红色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的喊口号和发指令得来的,而是必须建立在红色文化自身的理论魅力和发挥作用的实践基础之上。事实上,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历史,不仅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华彩篇章,而且迎来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在理论魅力上,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同各种主义和思潮的竞争乃至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文化表达;其坚定的人民性立场、雅俗并举的理论风格,获得了人民大众的高度认同;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实践性品质支撑着中国共产党由弱而强、由简而巨,红色文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实践基础上,红色文化产生于一个国家从落后挨打走向独立自主,从后发跟跑走向并跑赶超甚至引领时代的伟大实践。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断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些伟大的实践,都为红色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政治支撑,也获得了有力的制度化保障和民心基础。
红色文化是“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开发红色文化就是开发党的政治优势,发展红色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就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利用红色文化就是要以革命先辈为标杆,查找自身不足,剖析问题根源,找到改进措施,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宗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把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光荣史,深深根植于党员干部的心坎里,从而进一步激发宗旨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拼搏意识,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滋生蔓延。
党校是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党性教育是党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在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党性教育,不仅有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而且对于提升党校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的新时代,必须充分重视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党性教育价值,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对策,让党校成为传承发展优秀红色文化的精神高地,切实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供理论支撑。
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党性教育作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方针。加强对本地红色文化基地、红色旧居、革命老区遗址特别是散落在民间的红色文化遗迹等物态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力度;把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同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进行提炼、归纳和总结,形成具有我们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探索和构建以红色资源为依托,集物、事、人、魂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还要运用现代传媒手段丰富红色文化展示形式,制作出反映我们当地红色文化历史的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声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为党性教育的开展提供素材、载体和场景。整合资源。根据党校党性教育目标确立红色文化教育主题,从实际出发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党性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切实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党性教育有效融合;善于发挥优秀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阵地作用,建立和完善省内外培训基地联系点,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去省内外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行党性教育和实践体验;整合红色文化教育师资力量,加大党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积极选派党校骨干教师进修培训,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升党校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特别要加强专职教师的选拔培养,积极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党性教育师资队伍,做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宣传,确保党性教育的质量。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党性教育。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党校党性教育内容体系,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进党课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资政育人功能。
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党性教育途径。首先,要创新培训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有目的、有意识、有选择地引进党性教育理论课,采用系统讲解、案例分析、讨论互动、体验参与、情景模拟等教学形式,开办红色课堂,举办红色文化教育专题讲座,激发学员参与的积极性,使教学变得生动、感观,从中增强党性教育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要针对不同干部群体和岗位需求,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提高培训针对性;要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学、带头想、带头讲、带头用,用红色先进典型引领工作实践。其次,要创新培训渠道。充分发挥红歌 、红色读物、红色旅游、红色影视等载体的作用,提升党性教育感染力;利用网络、QQ、微信、微博等新型信息沟通工具,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三要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党性教育只有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才能切实强化情感体验,提升信仰境界,实现党性教育的目的。组织党员干部参观红色景点、红色教育基地以及重走长征路等红色实践体验活动,通过看、听、想、悟,达到思想上和心灵上的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骨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能够风雨如磐不动摇,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和服务实践活动。在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中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党性锻炼。特别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在走访革命先辈、寻找红色记忆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了解。要开展自我教育实践活动。要善于引导学员在红色体验中见贤思齐,对照反思,做红色基因的自觉践行者和传承者。
优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党性教育环境。要不断拓展和创新红色文化传播途径,创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校园环境。党校作为干部党性教育的主阵地,其校园文化环境也是党性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环节,对于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充实校园文化上下功夫。要把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园内张贴红色标语、悬挂党的领导人和革命先辈的名言警句、树立红色雕像等,打造红色文化特色载体,营造一种直观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展现党校“姓党”的风采,发挥党校红色物质文化的视角感染力和吸引力。在建立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环境上下功夫。结合实际,将红色文化精神纳入校训、校规和管理中,制定严格的规范教师和学员的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治校、治教、治学,为党员干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规范作用,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制度保证。在充实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上下功夫。要将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到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之中,依托校园网络平台,打造“互联网+红色文化”新空间,以红色文化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内涵引领校园风尚,为党员干部思想境界、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的提升提供精神养分。为培养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忠诚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资政育人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