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县边疆党建边境维稳边民脱贫同推进
建强一个堡垒 创立两项机制
镇康县边疆党建边境维稳边民脱贫同推进
本报讯 (通讯员 陈彬) 多年来,镇康县面对脱贫攻坚、边境维稳繁重任务,坚持建强一个堡垒、创立两项机制,实现边疆党建、边境维稳、边民脱贫同步推进。
镇康县把党建工作摆在边境维稳、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全县党建工作按照亮出一个红色底色,突出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主角的思路,以抓实组织建设、强化基础保障、创新基层治理、深化边境共建为主线,深入推进机关、农村、社区党建深度融合、同向发力。始终把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建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着力点,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打造以勐堆乡蟒蛇山村为代表的一批“雁阵集群”;注重把外出务工返乡优秀青年、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优秀创业致富能手、合作社负责人等纳入村两委后备干部库建档管理。近年来,共有99名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131名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40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村干部,完成“村干部学历提升”入学103名。
为夯实边境管控的组织力量,该县把“国门党建”作为边疆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岸、边境城镇、园区、边民互市点,全面推行“国门大党(工)委”制,依托军队、外事、公安、卫生、海关等党组织,有效整合区域内党建资源;12个边境村与驻地部队结对互助,成立74支护村队,队员中的骨干都是党员,他们在守卫边防、巡逻护村和脱贫攻坚中不计报酬、不畏艰险,为维护边境和谐安宁、实现边境脱贫致富作出贡献。
同时加强经济型党组织建设,将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在农业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25个,全县16个农业企业、58个专业合作组织、112个家庭农场、36个专业大户先后与3943户13088人贫困群众建立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引导765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绿色生态产业15.55万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627元,党组织领富、党员带富、贫困户致富的局面逐步形成。
在边境维稳处突工作中,该县创立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军队“师团营连排”与地方“县乡村组户”情报互通、工作互动的一整套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立骨干、警方抓治理、群众做基础工作格局。党委建立健全处置预案和响应预警,高度统一、高效指挥,有条不紊展开边境维稳管控处置;政府总协调统筹部门和企业,保障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驻防军队“师团营连排”与地方“县乡村组户”建立热线互通、情报互享、定期互会、应急互动;警方按照“一线堵、二线查、三线疏”的原则,实行全地域、全时段管控查缉,全面推进边境地区综合管控治理;基层党员干部、农民群众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出色的当好信息员、宣传员、治安员;护村队展开常态化巡逻,群众自觉接纳劝返入境边民、搞好卫生消杀等工作;全县264个基层党组织、1200多名党员、4000多名群众始终坚守在维稳一线,构建“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村民就是一个哨兵”的防控格局;3个边境乡(镇)40个村边民全部纳入沿边定居群众生活补助范围,累计补助21156户85883人,有效保持边境稳定。
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战役中,该县严格落实中央“五级书记抓脱贫”的总体部署,强化全县一盘棋格局,完善县乡两级指挥体系,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联席会议协调推进机制,盯紧各级党组织负责人抓脱贫攻坚的思想认识、工作措施和推进成效,保证全县脱贫攻坚始终保持足够高的政治站位,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该县在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中,实施边关边寨“红旗飘飘”工程,聚焦边境红城、边地绿城、边防长城、边关商城“四城同创”。通过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创建活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维稳固边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充分显现。按照应急、支援、储备三类队伍,完成1365名基干民兵整组工作,各乡(镇)保持40人的备勤民兵,形成“常态执勤、梯次备勤”的精干民兵队伍。涌现出了光荣脱贫的省级典型1个、市级典型34个、县级典型35个。
2015年以来,该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聚焦“六个精准”、抓实“五个一批”,整合扶贫资金43.4亿元,镇康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糖茶果等经济产业200万亩,人均达13亩;共有公路里程6592·5公里,2016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建制村公路100%通畅,2018年所有自然村组公路硬化率达76.91%,30户以上自然村硬化率达80%;累计新建、重建或改造农村住房26498户,其中贫困户8979户,脱贫户全部住上安全稳固住房;累计投入资金7.8亿元,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全面改薄”任务,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全县实现3个乡(镇)、36个村、9181户36672人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从24.17%降至1.04%,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