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法治临沧 助力跨越发展
如何推进依法治市?政协委员纷纷给出良方。大家认为,要切实把提升基层法治环境、提高依法治理能力、注重青少年法治教育、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等作为着力点,为我市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段静委员认为,在脱贫攻坚攻城拔寨的关键期,要打赢这场硬仗,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加快法治乡村建设。要树立法治理念,推动乡村形成良好的学法、用法、守法氛围;要完善立法,让法治乡村有法可依,通过增加法律供给,为推进“三农”工作提供法治保障;要加强平安建设,创造性地开展法治扶贫,着力从源头上根除违法行为导致返贫致贫现象的发生;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要强化基层自治,构建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就如何破除乡村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问题,李黎委员认为,一是要按照坚持群众主体和激发内生动力的要求指导工作实践。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在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中,让群众真正当上主角。二是完善两个制度。在干部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制度,把移风易俗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综合考评、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意识形态工作考核中;在群众方面,要遵循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引导群众制定明了好记、易于执行、便于监督的自治制度,并且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健全完善。三是用活载体,乡风文明建设的要领是让群众喜闻乐见,要突出方便群众的原则,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加文体娱乐、参与社会公益,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陈天王委员认为,推动法治临沧建设,必须自觉摒弃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落实主体责任,抓好中央、省委和市委法治建设重点工作的督办督察并取得实效。要抓好干部学法,进一步创新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实现方式,抓好干部学法成效的检验。要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把普法宣传、释法解疑贯穿于执法司法活动的各个环节,精准有序实施法治宣传。要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水平,着力提升法治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要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法治建设陷入新的形式主义。
吴新琴委员说,临沧是滇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中心,独特的地理位置让临沧毒品犯罪面临着境外毒品渗透和国内制毒犯罪蔓延的双重压力,成为全国禁毒斗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对此,必须把依法治市与禁毒人民战争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加强公检法沟通协作,形成依法严惩毒品犯罪司法合力;二是凝聚毒品犯罪惩治合力,推进毒品犯罪源头综合治理;三是加大禁毒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全民禁毒良好氛围。
李加琼委员说,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艰巨,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政协委员在履职中要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推动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一是要做学习宪法的表率者,在思想上认同;二是要做使用宪法的实践者,在工作上遵守;三是要做维护宪法的执行者,在社会上坚守。
薄洋委员说,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强调从内心尊崇、敬畏、信仰法律,无疑是更高的要求。提升全民族的法治素养,要和尊法紧紧联系在一起,真正形成尊崇法律、敬仰法律的风气。要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民族法治素养;要加强依法行政的意识,增强依法执政、行政本领,妥善化解行政争议;要注重机制建设,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健全和完善民族法治监督机制。
李中增委员认为,随着国家和省、市对全面加强全民法治建设步伐的进一步推进,各级各部门越来越重视全民法治宣传教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体现了国家将进一步促进农业兴旺、农村发展、农民富裕,而法治建设是推进农村治理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为此,应从三个方面做好新时代农村法治宣传教育。一是规范宣传方式,注重宣传效果;二是严格执法,树立法治权威;三是多管齐下,增加群众信心。
丁相恒委员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社会广泛掀起学习宪法热潮。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习宪法要从“娃娃”抓起,要引导青少年从小掌握宪法法律知识、树立宪法法律意识、养成遵法守法习惯,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完善公职人员学习宪法的制度,广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不断提高各项工作法治化水平,带头做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把宪法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广大青少年成为宪法的坚定信仰者、宣讲者、实践者、维护者;在全社会营造学宪知宪的良好氛围,青年在学好宪法的基础上,要自觉让宪法成为一种信仰,自觉地将宪法视作个人学习生活伦理的最高规则,把宪法奉为个人生命史中最神圣的文本,牢固树立宪法意识,让宪法信仰成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