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脱贫攻坚 推动乡村振兴

刊发时间:2019-02-17 A2版  作者:李正文 刘婉静 俸波 刘东祥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又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张志慧委员说,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关键在基层,关键在充分发挥当地村组干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村民民主自治机制。要以“政府指导、村组主导、全民参与”为原则,增强村民“当家作主”的意识,提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热情,提升村庄规划水平,以全市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为契机,充分发挥理事会作用,积极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外出人员以“我规划、我共享”的主人翁态度参与村庄规划工作。
  李开萍委员认为,发展产业是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所在。我市核桃、坚果种植面积大,但产量低,林业产业小、散、弱,资源量与产业产值极不匹配。要抓好生态建设,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相统一,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要打响绿色食品牌,把核桃、坚果培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要强化标准运用,采用新技术进行科学生产,提升临沧核桃、临沧坚果质量,并打造世界知名品牌。
  针对产业的“绿色化”“品牌化”问题,李海委员认为,要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打好“三张牌”号召,率先推行茶叶、核桃、畜牧业等产业绿色发展方略。以行业协会为引领,围绕“有机、绿色”产品发展目标,制定“地方标准”“联盟标准”“行业标准”,将同行业的产品发展定格在追求高质量的平台上。着力建设地方检验检测标准体系,使之成为能为我市产品质量真正把得住关口的“门神”。
  布越军委员是一名民族宗教界的基层政协委员,他认为要团结和引导当地人民群众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依托,力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要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守护绿水青山;要解决“钱袋子”问题,赢得金山银山;要完善村组户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修复还原民族村落,挖掘民族民俗文化,开发乡村旅游业。
  李勇委员认为,做好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对于打造文化品牌和促进就业扶贫,具有深远的意义。要扎实推进特色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品牌建设,促进临沧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创新。要补齐临沧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短板,提高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要合理配置临沧民族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夯实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发展基础。
  陈升平委员说,要抓好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的工作目标,全力落实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工作要求;围绕村情做好乡村规划,围绕换届选好配强村干部,围绕治理有效完善规村民约,围绕环境提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围绕产业兴旺发展乡村经济。
  肖兴龙委员认为,要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以产业兴旺为抓手,助推稳定脱贫;以人才培养为支撑,强化队伍建设;以文化教育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同时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教育活动,让群众切身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强脱贫的信心和决心;以生态宜居为契机,美化农村环境;以组织建设为保障,增强攻坚能力。
  和有平委员说,结合镇康县实际情况,就如何用好用活国土资源政策,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我有以下几点建议:市、县实施的建设项目在选址时,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千万不要选择涉及基本农田的地块;要整理并增加耕地面积,做大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用节余指标流转收益弥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资金不足的短板;对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市级安排项目补助资金时,应适当提高补助标准;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方案,大力实施以提质改造为主的土地整治项目,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提升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肖光宏委员说,结合耿马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实际,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建议:一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二要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扶贫开发重在持续激发、培育和形成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要增强农村的扶贫济困功能,强化邻里互帮互助、患难相恤的传统,尽快实现共同脱贫、共同富裕。三要常态帮扶,持续巩固脱贫成效。要建立脱贫后续巩固提升长效机制,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能脱贫、可持续、逐步能致富”的良性循环。四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的计划和行动之中,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衔接。

返回
2025年07月27日  第820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决胜脱贫攻坚 推动乡村振兴

刊发时间:2019-02-17 A2版  作者:李正文 刘婉静 俸波 刘东祥 【字体:大 中 小】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又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张志慧委员说,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关键在基层,关键在充分发挥当地村组干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村民民主自治机制。要以“政府指导、村组主导、全民参与”为原则,增强村民“当家作主”的意识,提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热情,提升村庄规划水平,以全市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为契机,充分发挥理事会作用,积极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外出人员以“我规划、我共享”的主人翁态度参与村庄规划工作。
  李开萍委员认为,发展产业是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所在。我市核桃、坚果种植面积大,但产量低,林业产业小、散、弱,资源量与产业产值极不匹配。要抓好生态建设,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相统一,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要打响绿色食品牌,把核桃、坚果培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要强化标准运用,采用新技术进行科学生产,提升临沧核桃、临沧坚果质量,并打造世界知名品牌。
  针对产业的“绿色化”“品牌化”问题,李海委员认为,要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打好“三张牌”号召,率先推行茶叶、核桃、畜牧业等产业绿色发展方略。以行业协会为引领,围绕“有机、绿色”产品发展目标,制定“地方标准”“联盟标准”“行业标准”,将同行业的产品发展定格在追求高质量的平台上。着力建设地方检验检测标准体系,使之成为能为我市产品质量真正把得住关口的“门神”。
  布越军委员是一名民族宗教界的基层政协委员,他认为要团结和引导当地人民群众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依托,力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要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守护绿水青山;要解决“钱袋子”问题,赢得金山银山;要完善村组户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修复还原民族村落,挖掘民族民俗文化,开发乡村旅游业。
  李勇委员认为,做好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对于打造文化品牌和促进就业扶贫,具有深远的意义。要扎实推进特色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品牌建设,促进临沧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创新。要补齐临沧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短板,提高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要合理配置临沧民族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夯实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发展基础。
  陈升平委员说,要抓好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的工作目标,全力落实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工作要求;围绕村情做好乡村规划,围绕换届选好配强村干部,围绕治理有效完善规村民约,围绕环境提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围绕产业兴旺发展乡村经济。
  肖兴龙委员认为,要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以产业兴旺为抓手,助推稳定脱贫;以人才培养为支撑,强化队伍建设;以文化教育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同时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教育活动,让群众切身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强脱贫的信心和决心;以生态宜居为契机,美化农村环境;以组织建设为保障,增强攻坚能力。
  和有平委员说,结合镇康县实际情况,就如何用好用活国土资源政策,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我有以下几点建议:市、县实施的建设项目在选址时,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千万不要选择涉及基本农田的地块;要整理并增加耕地面积,做大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用节余指标流转收益弥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资金不足的短板;对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市级安排项目补助资金时,应适当提高补助标准;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方案,大力实施以提质改造为主的土地整治项目,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提升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肖光宏委员说,结合耿马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实际,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建议:一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二要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扶贫开发重在持续激发、培育和形成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要增强农村的扶贫济困功能,强化邻里互帮互助、患难相恤的传统,尽快实现共同脱贫、共同富裕。三要常态帮扶,持续巩固脱贫成效。要建立脱贫后续巩固提升长效机制,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能脱贫、可持续、逐步能致富”的良性循环。四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的计划和行动之中,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