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打造“讲好临沧故事 传播好临沧声音”的临沧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并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要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创新打造临沧模式,讲好临沧故事、传播好临沧声音。
注重“四个讲清楚”
——讲清楚临沧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造。
有史以来,临沧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既各自繁衍发展又相互认同、融合共生的地方,而且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儒家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道德礼仪、行为规范,把各民族维系在一起,人与自然和谐、民族与民族和谐,安定团结、命运共同、互助发展。这对于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对于“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实践有着深入而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扎实的历史条件。
——讲清楚临沧人文自然资源的时代意义。
临沧山高水长,绿色生态环境优越。地处中国大叶茶树原生中心带,茶叶生产和茶马古道文化丰富悠久,近300公里的中缅边境线上有3个国家级口岸,民族跨境而居,自古便形成沿澜沧江流域传播文化的文化带,23种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传承着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风情。千百年来,各个民族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善良,养成了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文明追求。这一切都蕴藏着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对临沧高原生态农业、区域生态旅游、乡村振兴建设,对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对加快脱贫攻坚奔小康步伐和拓展深化改革开放视野实现跨越式发展,都是不可多得的基础潜力和基础优势。
——讲清楚临沧社会结构的特殊性。
临沧是个既古老也年轻的行政区。1952年由大理专区的缅宁县,保山专区的双江、耿马县,普洱专区的沧源县组成缅宁专区。1953年到1956年,划入保山专区的镇康县、大理专区的凤庆和云县改称临沧专区。1963年从镇康县分出永德县,由此形成今天七县一区的行政区划格局。55年的历史,表面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和经济社会管理运行格局的历史不长,发展进步常态的形成相对滞后,但本土11个世居少数民族、相继进入的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都有自己悠久的迁徙开发历史,从未间断过各自优秀文化传统和思想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树立起了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的国家观、民族观和价值观,共同在2.4万平方公里的边疆土地上蓄集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智慧和力量,守护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明传统。
——讲清楚新时代临沧新精神。
临沧地理条件为“九山一坝”,人们主要生活在山区和半山区,生活环境状态与现代城镇化水平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为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目标,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临沧市委、市政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积极探索创造和推进落实发展战略措施。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牢固树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感,创立了“头顶理想,脚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上有招,创新干、团结干,拼命干”的临沧精神与作风,顺应临沧新时代的要求,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把握临沧故事和声音的主旋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准确把握所面临的整体大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外交流不断加深,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但在全国人民完成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跨越中,临沧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困难还很多。这要求我们所书写的故事和声音,一方面要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成就大张旗鼓地传扬歌颂;一方面则要为每个人、每一级组织、每一个行业为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而团结干、拼命干的精神提供正能量。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改革路径。
长期以来,临沧各级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组织开展和大力支持民族民间生产生活节日,通过“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红茶文化节”“司岗里狂欢节”“芒果文化节”“冰岛茶会”“啤酒狂欢节”以及一些表彰和演讲活动来讲述临沧故事和发出临沧声音。在临沧,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这样的机遇和平台,但都囿于一个平面和模式,其结果是,一方面没有或很少有临沧人文自然资源的自我发生,阻隔了深厚、丰富和特色的资源与开发参与之间的实践体验和情感维系;另一方面缺乏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产品,拉开了与时代审美情趣和文化取向之间的距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国的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所以“转化”和“创新”是讲好临沧故事,传播好临沧声音工作的“瓶颈”。
——坚持临沧本土地气和底气的深入发掘和发扬光大。
这里说的地气和底气,就是临沧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思想智慧和生活创造,是支撑着各族人民从历史走向未来的那些遗产。讲好临沧故事、传播好临沧声音就是对这一切的深入发掘、发现和研究利用,与新时代相对接使之发扬光大,继而越加丰富和发展。这包括本土民族宗教与外来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儒家文化交汇融合下的宗教文化体系,民族创世史诗文化体系,西南边疆开发和土司文化体系,茶和茶马古道文化体系。还有以沧源和镇康区域为中心的抗击外来侵略、英勇保家卫国的红色文化体系,生产生活节庆、歌舞技艺、服饰、饮食风情文化体系,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脱贫奔小康、禁毒戍边、创新创业、道德慈善等新时代新文化体系。 这都是讲好临沧故事、传播好临沧声音的标志符号和丰富内涵,是打造国家级和世界级临沧宣传文化品牌的主体资源。
积极探索创新打造临沧模式
—— 资源配置与平台打造。
具有典型意义的临沧故事和声音,分布在不同民族群体且各具特色和优势,在本民族和本区域中都有自己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原本应当资源共享,在更多的平台和机遇中发挥张力和效能,但由于生活环境、经济发展、历史传承以及思想观念等各种原因,一些民族在一些区域中展示机会更多、影响力更大,带来的经济效应也更明显。而地处偏远、人口较少、交通不发达的地区,尽管拥有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影响深远的资源,但只能在狭小的空间中自我传承消遣,或者在政府组织一年一次的节庆活动时被组织进行展示,大量的精华资源长期封闭在田野之间,对内对外交流一直处于弱势,资源出不来、旅游走不到,不仅影响到临沧真实、立体和全面的形象,长此以往还会慢慢淡化民族的文化自信,优秀的传统随之消失。这需要进行全市资源的统筹协调,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从全市的角度设计并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渠道、不同规模、不同内涵的平台,并相应地格局化、制度化,使全市上下都是丰富有力的展示平台,让全市23种民族都是临沧故事和声音的表现主角。
—— 人才和精品工程。
从社会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讲好临沧故事,传播好临沧声音”,需要一支聚合历史和现代民族社科研究专家、宣传思想和文化艺术创作传播骨干、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守护人、长期从事临沧民族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以及接受和利用时代理念和现代科技比较敏锐的人所形成的人才队伍。只有这样的一支队伍,才能积极融入临沧各民族的历史创造和思想情感,敢于承担传承和弘扬的责任,有艰苦深入和持续不断地发掘研究精神,善于发现临沧民族历史精髓与时代要求的连接点,从而创造出符合人民利益的,经得历史、人民和时代考验的,具有临沧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个性的“故事”和“声音”。
——旅游文化产业的培育发展。
在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今天,依靠一年一度政府主导的单一节庆活动来讲述临沧故事、发出临沧声音,或以商贸对象为主体进行互动和传播,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不能满足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发展成果和民族历史文化、时代美好愿景进行宣传鼓舞、凝心聚力、面向世界、面向新时代的诉求。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了的民族传统风情习俗活动、科学合理配置优势资源的节庆活动、绿色生态游活动、民族古村镇游活动、茶马古道历史遗产游活动、保边卫国红色文化游活动等等,把临沧人文自然优势资源塑造成为具有时代品位的立体形象,让人们得以面对面地对话交流,能够带着现代文明的眼光和自由分享的愿望,去触碰临沧人与自然中所蕴含的故事和声音,去感悟和体验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礼仪、生活魅力和时代风采,使临沧文化与不同文化之间形成具有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情感联系,从而愿意来听临沧故事和临沧声音,进而去延伸传播。
——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创新转化。
在信息化应用高速发展的今天,临沧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推进宣传文化改革发展,大力完善优化各种“讲好临沧故事,传播好临沧声音”平台和窗口的同时,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使之成为常态和可持续发展,创新重构传播渠道和方式。这是一个很现实也很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