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因地制宜扶真贫
综合施策 倾心尽力
中山大学因地制宜扶真贫
本报讯 (特约记者 李廷昌) 中山大学自2013年定点扶贫凤庆县以来,综合施策,突出“六个抓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抓实人才队伍建设帮扶。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为凤庆领导干部开展各类专项素质培训,提升干部队伍政治修养、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造血”功能。6年来,学校已派出4名处级干部挂任凤庆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名科级及以下干部挂任村第一书记,接纳2名凤庆干部到学校扶贫工作组、孙逸仙纪念医院和附属第七医院挂职锻炼,帮助协调7名凤庆优秀年轻干部赴广东英德市挂职工作,累计为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开展14期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培训人员606人次。
抓实教育领域对口帮扶。谋划教育帮扶方式,先后在该县建立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基地、中山大学社会实践基地、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开展青少年马克思主义工程、思源计划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对凤庆报考中山大学的考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目前,累计录取凤庆县本科生18名。中山大学附中、附小分别为凤庆县举办校长、骨干教师培训班,协调接收凤庆县教师到附中、附小跟班学习。附中退休教师李建辉、熊银元到凤庆县一中任教,通过“传帮带”提升当地教师水平。
抓实医疗领域对口帮扶。积极探索“发展式医疗帮扶”模式,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力求“派出一支队伍、培养一批人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为凤庆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健康基础。由校方各综合性附属医院和肿瘤医院依次承担2014至2019年的技术帮扶,附属眼科医院及口腔医院承担其中涉及的眼科、口腔专业技术帮扶。2018年8月,附属第七医院与凤庆县人民医院正式签订对口医疗帮扶协议。学校还确定各附属医院每年接收凤庆选派的16名医务人员为期半年进修培训,目前已累计接收进修培训41人,校方累计派出94名医疗专家教授赴凤庆开展医疗支援、带教、培训、义诊。
抓实非遗扶贫帮扶。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发挥智库功能,依托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发动多院系、多学科对凤庆县非遗扶贫帮扶。深入郭大寨乡团山村挖掘和收集整理有关“彝族支系俐侎人”10万字图文资料,确定了非遗传承人,对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专项培训,推进俐侎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的出版,通过传统文化、符号等的保护再利用,活化民族元素,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开拓新门路。
抓实产业扶贫帮扶。利用广泛的校友资源,为凤庆县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推介特色产品,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管理学院产业调研实习团到凤庆各乡(镇)开展茶叶、核桃产业调研,编制上万字的《凤庆县核桃产业调研报告》和《凤庆县茶叶产业调研报告》。
抓实多方力量合力帮扶。整合校友和各种社会资源,集合多方力量慷慨解囊,广施援手,对凤庆县教育医疗等社会公益事业的硬件软件改善持续提供捐赠。筹集300万元为凤庆第二完全小学新建教学楼一栋。帮助引进中国教育发展基金85万元支持勐佑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协助引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125万元支持大河中学硬化入校道路和边坡河道治理工程。附属第一医院余学清教授团队,为凤庆县人民医院捐赠了370万元的德国费森尤斯血透设备及配套耗材。经校友沟通联系,慈善组织“香港道德会”募捐20万元对凤庆县1000名孤寡贫困老人进行慰问。香港大光园基金会资助港币50万元支持建设凤庆县第三中学6间阅览室,并在凤庆特殊教育学校设立助学金每年港币12万元。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相继开展“一帮一博爱助学金”资助活动,共资助学生193名,每生每年1000元。碧桂园集团为鲁史中学送去14万元爱心物资(学生课桌椅和热水设施),并推动开展“青翼计划”滇粤青少年文化交流,出资送凤庆鲁史中学师生赴昆明、广州进行文化学习交流。校友企业向郭大寨乡团山完小捐赠32套、价值9.3万元的直饮水设备。索菲亚家居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凤庆县红十字会向凤庆县大寺乡马庄完小捐赠“博爱助学”捐款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