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县做好边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聚焦使命任务,干部群众的凝聚力、新闻舆论的传播力、核心价值的引领力、文化活动的感染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镇康县做好边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镇康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民俗相通,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阵地。为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对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作用,该县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面加强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等工作,扎实推进边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抓牢理论武装,提升干部群众的凝聚力
出台《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细则》,对全县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规范;每年由县委研究审定并通过《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选题计划》,除定期开展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外,还要求全县各级党委(党组)参照县委的学习计划,结合各自实际进行贯彻落实,每年组织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不少于8次。
每年由县委研究审定下发《镇康县在职干部理论学习安排意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内监督、廉洁从政教育、宣传文化引领等内容作为学习、培训重点,要求各部门(单位),结合全县中心工作,以读书会、培训班、学习日等方式,抓实全县在职干部理论学习,并建立领导干部学习档案制度。
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县委理论宣讲团和13支宣讲小分队,创建5个少数民族宣讲示范点,建立75个村(社区)“农民讲习所”,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自强、诚信、感恩”等主题,以本土化、民俗化宣讲的方式,深入机关、学校、部队、企业、乡镇、村组开展广泛深入的宣讲活动,增强群众内生动力,坚定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念。
强化舆论宣传,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
深入实施“村村通”“户户通”直播卫星工程建设,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广播电视使用覆盖率达100%。努力办好县级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提升群众收听、收视率。做优做强网站、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和微信、微博账号,全方位、多层次打好对外宣传“组合拳”,使宣传渠道更宽、覆盖面更大、影响力更强。
以改革开放40周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为契机,推出“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自强、诚信、感恩”、“脱贫路上话攻坚”等主题宣传,讲好重大政策落实、重大改革成果、改善民生举措等镇康故事,展现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新变化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把人民群众的士气鼓起来、精神振奋起来。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主动邀请上级媒体和组织本地媒体记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采写了《一曲“阿数瑟”山歌唱响镇康文化品牌》《镇康脱贫攻坚蹄疾步稳》《澳洲坚果成为临沧镇康县支柱产业》《“阿数瑟”唱响廉政歌》等一批有影响、有深度、有力度的宣传报道在中央、省、市级媒体报道刊发,对外传播好镇康声音,展现“美丽边陲 开放镇康”的良好形象。
深化文明创建,提升核心价值的引领力
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南伞镇玉蒿林、中国远征军象脚水战地医院、凤尾革命烈士陵园等5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利用国门在城中的区位优势,打造南伞口岸红色国门文化。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活动、国家公祭、烈士公祭、民族传统节庆等契机,广泛开展主题演讲、唱响红歌、公祭活动、走边关、先锋楷模报告会等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传承革命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涌现出了毕世华、吴军、雷光锋等一批全国先进模范人物。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载体,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学雷锋”“道德讲堂”“洁净家园行动”等各类道德实践活动,扎实推进“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变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日常化、生活化,并通过“小手牵大手”,让青少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传播者。
以提升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成13个机关单位、村的省级文明创建打造工作,完成35个机关单位、27个校园、3个村的市级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街道、乡(镇)、村各1个,完成村寨文化氛围营造25个村,居民文明素质、城乡人居环境、窗口服务质量、城市对外形象均得到较大提升。
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活动的感染力
以“文化扶贫”为抓手,扎实推进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史室、农民讲习所等建设,努力完善村文化室、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小广场大喇叭”、边境应急广播、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和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管理与使用。加大对“阿数瑟”打歌队、广场舞表演队等民间群众性文艺队的建设与扶持力度,在服装、音响、乐器、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实现每个行政村有一支固定的文艺宣传队。
围绕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风文明建设等主题,创作推出一批小品、快板、歌曲、舞蹈、阿数瑟等反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用,在春节、中秋、国庆等传统佳节,持续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惠民活动,带动民间文艺宣传队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大力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加大以德昂族、佤族、苗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和镇康“阿数瑟”等民俗民间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与编创力度,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传承民族文化的根脉、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自信。
围绕“四个先行”,以“阿数瑟”、陀螺比赛等民俗文化为载体,定期举办中缅“阿数瑟”对歌赛、中缅陀螺友谊赛等文化体育交流活动,鼓励中缅双边友好共融,体现中缅边境群众的胞波情谊,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合作,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