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坚定文化自信 肩负文化使命
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文化振兴,就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文化振兴是中央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也是顺应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所系、使命所在。
乡村文化振兴是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的需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乡村地区落地生根,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培育文化自觉,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乡村文化振兴是利用乡村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础工程,对于乡村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
乡村文化振兴 主体是广大农民。以乡村为本,以农民为本,是发展建设乡村文化的根本依托。只有依托乡村自身、依靠农民自觉行动,才能激发农民的自尊和自信,也才能塑造适应现代社会、具有强大内生动力的乡村文化。2017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中乡村人口达149万人,占59%,城镇化水平达40.75%。与全省、全国45%、60%的城市化水平相比差距明显,城乡差距依旧较大,文化建设主要还是依赖政府“自上而下”单项管理,农民主动参与文化活动欲望不强、参与度不高。所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强化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乡村文化活力。在复兴传统的基础上,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构建新型乡村精神和乡村理想,唤起农民的文化自觉。发挥典型引领作用。突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投身乡村文化振兴实践。给予农民更多的文化建设参与权。积极开展个性化、差别化的文化活动,精准施策、有效供给,真正地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调动起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乡村文化振兴 核心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在精神层面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所在。近年来,临沧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生活,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了村寨主流文化氛围营造。制定了《临沧市乡村文化振兴—乡风文明行动计划》《临沧市“风气美”建设实施方案》,建成了一批农村精神文明示范村和乡村振兴示范点。但是部分地区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足,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问题仍然存在。所以推动乡风文明必须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继承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和民族文化,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依托乡村大讲堂、道德讲堂广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继续开展“云岭楷模”“道德模范”“感动临沧年度人物”等评选,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深化乡村文明创建,推动移风易俗。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的作用,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破除陈规陋习,传播现代文明理念,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乡村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培育文明家风。积极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弘扬传统家庭美德、现代家庭理念,培育优良家风家教,以好家风温润好民风。
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是留住乡愁。乡村无论怎样的发展,都不能抹杀乡村精神,不能抹杀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既要留住绿水青山,又要传承传统文化。近年来,临沧围绕“生态美”“发展美”“作风美”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着力建设民族文化强市,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然而保护和开发、传承和创新仍是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所以,留住“乡愁”就必须保护乡村风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衔接、有机统一的规划协调机制,统筹好“钱、地、人”三者的关系,注重保留乡村风貌和乡土味道,打造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延得了文脉、留得住乡愁的宜人居所。传承乡村文化。深入挖掘、生动展示临沧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当代价值,让临沧民族文化鲜活起来、价值体现出来。加强临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传统村落。充分发掘老字号蕴含的文化价值,提升扶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临沧老字号品牌。留住乡村记忆。积极探索建立一批“乡村记忆”示范点,以宣传教育、记住乡愁、弘扬礼仪、丰富文艺为建设内容,让“乡愁”切实落地,通过对文化资源的静态保护和活态利用,将文化传承回归到民众的生活实践中,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乡村文化振兴 支撑是文化供给。近年来,临沧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00个、农家书屋937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启动实施“文化云南云”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平台建设,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但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供给质量不高、供需不对称等问题仍旧突出。所以提高乡村文化供给水平必须要解决好 “送文化”和“种文化”的关系。将过去完成任务式的“送”,转变成订单式按需供给的“种”,积极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全民阅读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依法依规成立各类群众文化服务团队。让群众自发、主动的获取文化,尊重文化、热爱文化,并从中得到愉悦和实惠,让文化成为群众的一种需要、一种自觉、一种潮流。解决好“硬投入”和“软支撑”的关系。加大财政投入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要全面落实中央、省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着力解决“建”的问题,同时要完善机制,高效合理利用乡村公共文化资源,着力解决“管”和“用”的问题。解决好“政府性”和“市场性”的关系。当前,一些地方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上头热下面冷”的现象,表面上看是农民参与热情不高,实际上还是政府参与太多,习惯性的“一手包办”。要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多元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和群众的作用。解决好“事业性”和“产业性”的关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两大引擎。乡村文化振兴,要依靠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两类主体,运用政府手段和市场运作两种方式,依托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本两种资源,形成支撑合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