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勤俭节约的人

刊发时间:2019-03-11 A3版  作者:彭联钢

  “俭者富于天下,德者安以国家”。勤俭节约、立德修身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弘扬的优秀传承美德。进入21世纪,物质生活今非昔比,怎样教孩子勤俭节约?笔者以为,要从幼儿开始,立足年龄特点,从小事做起,增强勤俭节约意识,从小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增强幼儿节俭意识
  幼儿家长可通过童话故事和生活故事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都来之不易,都是人们辛勤劳动换来的。东晋名将陶侃由于受他母亲良好的教导,一生勤勉俭朴,连造木船剩下的碎块木屑都收藏好,备以后用,这一美谈流传至今。此外,针对幼儿吃饭时大部分都有挑食、撒漏、剩饭、剩菜的现象,家长要给幼儿讲解粮食生长的过程,讲劳动的辛苦,引导幼儿真正领会一粒粮食一滴汗水的含义。
  从小养成节俭好习惯
  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件事只要养成了习惯,做起来就轻松多了。所以,我们对幼儿进行勤俭节约教育,就是要让幼儿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实践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勤俭节约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家长可以让幼儿在一些实际活动中学会勤俭节约,例如:在学习和生活上,一张纸写错字擦掉还可以用,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人离去灯要熄灭,让幼儿把自己不穿的衣服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等等。
  父母扮演好节俭角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应注意平时生活中的细节问题,为孩子创造俭朴的家庭环境,做好榜样,带好头。例如在吃、穿、用等方面不和别人攀比,在生活上注意节俭,不铺张浪费。父母在给孩子买衣服、玩具等讲求适用,不追求高档,经常给孩子讲关于勤俭节约的故事,使孩子懂得美好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生活俭朴,反对奢侈。一次,他见女儿穿了一件用翠羽装饰的短袄,就命令她脱去,以后不许再穿。在他影响下,节俭风气举国盛行。
  提升幼儿节俭认同感
  为使幼儿有节约的意识,父母要有针对性的向幼儿讲述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例如,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不吃鱼肉、水果。再比如雷锋用旧木板钉了一个“节约箱”,把捡到的破铜烂铁、边角料、螺丝钉装进去,需要的时候就是从这个“节约箱”里找到了要用的材料。幼儿对这些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百听不厌中逐渐熟悉和领会了故事的精神内容,形成了节俭的意识。
  发挥节俭榜样作用
  如今,独生子女占据了绝大多数家庭,即使有两个孩子,长辈们也视为掌上明珠,捧为“小公主”“小皇帝”,但过分宠爱,百依百顺,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消解作用。社会中那种摆阔气、讲攀比、比吃穿的风气,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幼儿园可以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宣传栏、餐前教育等方式,大力宣传勤俭节约,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勤俭节约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使幼儿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家长可以通过《周总理的衬衣》《朱总司令的菜地》《雷锋的故事》,以及古诗《锄禾》、小故事《挑食的聪聪》等,为幼儿提供仿效的榜样,激励幼儿参与节约行动。

返回
2025年07月27日  第822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让孩子成为勤俭节约的人

刊发时间:2019-03-11 A3版  作者:彭联钢 【字体:大 中 小】

  “俭者富于天下,德者安以国家”。勤俭节约、立德修身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弘扬的优秀传承美德。进入21世纪,物质生活今非昔比,怎样教孩子勤俭节约?笔者以为,要从幼儿开始,立足年龄特点,从小事做起,增强勤俭节约意识,从小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增强幼儿节俭意识
  幼儿家长可通过童话故事和生活故事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都来之不易,都是人们辛勤劳动换来的。东晋名将陶侃由于受他母亲良好的教导,一生勤勉俭朴,连造木船剩下的碎块木屑都收藏好,备以后用,这一美谈流传至今。此外,针对幼儿吃饭时大部分都有挑食、撒漏、剩饭、剩菜的现象,家长要给幼儿讲解粮食生长的过程,讲劳动的辛苦,引导幼儿真正领会一粒粮食一滴汗水的含义。
  从小养成节俭好习惯
  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件事只要养成了习惯,做起来就轻松多了。所以,我们对幼儿进行勤俭节约教育,就是要让幼儿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实践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勤俭节约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家长可以让幼儿在一些实际活动中学会勤俭节约,例如:在学习和生活上,一张纸写错字擦掉还可以用,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人离去灯要熄灭,让幼儿把自己不穿的衣服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等等。
  父母扮演好节俭角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应注意平时生活中的细节问题,为孩子创造俭朴的家庭环境,做好榜样,带好头。例如在吃、穿、用等方面不和别人攀比,在生活上注意节俭,不铺张浪费。父母在给孩子买衣服、玩具等讲求适用,不追求高档,经常给孩子讲关于勤俭节约的故事,使孩子懂得美好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生活俭朴,反对奢侈。一次,他见女儿穿了一件用翠羽装饰的短袄,就命令她脱去,以后不许再穿。在他影响下,节俭风气举国盛行。
  提升幼儿节俭认同感
  为使幼儿有节约的意识,父母要有针对性的向幼儿讲述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例如,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不吃鱼肉、水果。再比如雷锋用旧木板钉了一个“节约箱”,把捡到的破铜烂铁、边角料、螺丝钉装进去,需要的时候就是从这个“节约箱”里找到了要用的材料。幼儿对这些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百听不厌中逐渐熟悉和领会了故事的精神内容,形成了节俭的意识。
  发挥节俭榜样作用
  如今,独生子女占据了绝大多数家庭,即使有两个孩子,长辈们也视为掌上明珠,捧为“小公主”“小皇帝”,但过分宠爱,百依百顺,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消解作用。社会中那种摆阔气、讲攀比、比吃穿的风气,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幼儿园可以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宣传栏、餐前教育等方式,大力宣传勤俭节约,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勤俭节约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使幼儿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家长可以通过《周总理的衬衣》《朱总司令的菜地》《雷锋的故事》,以及古诗《锄禾》、小故事《挑食的聪聪》等,为幼儿提供仿效的榜样,激励幼儿参与节约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