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刊发时间:2019-03-18 A3版  作者: 邹永发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构建;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建立探索性的个性化主体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合作学习使得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一般4至6人为一组。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遵照自愿的原则,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要通过适时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需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帮助、提携、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意味着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努力,也意味着大家共同的荣誉。
  二、要对合作学习的方法予以必要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一开始实施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方法。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教师在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中,要转变角色,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可以把自己当作小组长或小组成员,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给学生示范,给学生切实的感悟和体验。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小组的合作学习需要精心的组织,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能很快把握合作学习的内容,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选择合作学习的策略,对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组织大家有序活动,鼓励全体成员积极参与,能对合作学习的成果作简要的总结和评价。教师还要通过示范、引导,使小组成员逐步体会到,在参与小组活动时,除了主动发言、积极协作之外,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也是参与的重要形式。使学生意识到,在别人的启发下,自己思维的灵感得以激发,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想得更深入,这样的合作意义才大。
  三、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常常是被综合运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提出探究问题后,一是没有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二是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就急于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要么是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参与,要么是乱哄哄一片,不着边际,不抓要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安排与没有安排没有区别,活动后的效果也不理想,教师还得回到原来提出问题时的起点重新组织,白白浪费了教学时间。
  四、抓住契机,恰当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看到了比较频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安排,但学生的交往共处、合作探究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认真思考什么内容、哪个环节适合合作学习,以什么形式开展(二人小组、四人小组、六人小组、师生合作等)合作学习,怎样指导和调控学生的合作学习。我们认为,抓住以下契机,适时组织合作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当学生人人都想参与的时候,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有时候,教师安排一项学习活动,学生都有能力参与,都有表现的欲望,但教学中又不可能给每个学生在全班表现的机会,这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既给了大多数学生实践的机会,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表现欲得到满足,还有利于教师得到全面的教学反馈,适时调整课堂教学。
  当需要与人沟通的时候,安排合作学习。教学活动如果真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如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的心灵互动,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与人交流沟通的强烈愿望,他既想让同学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也想了解同学的所感所悟。这时如果及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必然能营造出探究的氛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当需要协作完成的时候,及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很强的合作学习的要求,如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等,这时,抓住契机,适当安排小组活动,必然能取得好的效果。还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一个人操作,单调重复,费时低效,这时并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协作来完成。学生在协作完成的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和体验,也使合作、交往、共处的能力得到培养。
  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帮助时,安排小组活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五、要通过适时的评价促进小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上设计的活动,我尽可能的让每组后进生先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其他成员进行具有个性的发言,最后由组长进行小结。还有就是容易的问题让学习稍差的同学答,难度大的问题让学优生回答,对于中等的问题学习稍差的同学答对加高分,学优生答对加分少,也可由科代表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号回答。为了避免课改初期学优生抢答,学差生不敢答,可以在组内确定每人每天展示次数,同一个人多次展示时,少加分或不加分,其他人展示多加分,这样就能有效规避每组每次都是相同学生展示的弊病。
  对于小组的发展来说,除了建立评价小组即时发展的机制,在教室内设置评价小组长远发展的栏目也很必要。在对小组的评价中我发现,“激励板”只能显示小组活动短时间的情况,不能展示小组在一段时间内长期的发展情况,学生由评价而产生的热情和动力会慢慢减弱,老师们在教室内建立了评价小组长远发展的栏目,把每次对“激励板”评价的总结显示在长远评价的栏目中,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返回
2025年07月27日  第823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谈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刊发时间:2019-03-18 A3版  作者: 邹永发 【字体:大 中 小】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构建;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建立探索性的个性化主体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合作学习使得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一般4至6人为一组。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遵照自愿的原则,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要通过适时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需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帮助、提携、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意味着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努力,也意味着大家共同的荣誉。
  二、要对合作学习的方法予以必要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一开始实施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方法。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教师在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中,要转变角色,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可以把自己当作小组长或小组成员,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给学生示范,给学生切实的感悟和体验。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小组的合作学习需要精心的组织,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能很快把握合作学习的内容,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选择合作学习的策略,对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组织大家有序活动,鼓励全体成员积极参与,能对合作学习的成果作简要的总结和评价。教师还要通过示范、引导,使小组成员逐步体会到,在参与小组活动时,除了主动发言、积极协作之外,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也是参与的重要形式。使学生意识到,在别人的启发下,自己思维的灵感得以激发,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想得更深入,这样的合作意义才大。
  三、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常常是被综合运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提出探究问题后,一是没有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二是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就急于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要么是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参与,要么是乱哄哄一片,不着边际,不抓要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安排与没有安排没有区别,活动后的效果也不理想,教师还得回到原来提出问题时的起点重新组织,白白浪费了教学时间。
  四、抓住契机,恰当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看到了比较频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安排,但学生的交往共处、合作探究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认真思考什么内容、哪个环节适合合作学习,以什么形式开展(二人小组、四人小组、六人小组、师生合作等)合作学习,怎样指导和调控学生的合作学习。我们认为,抓住以下契机,适时组织合作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当学生人人都想参与的时候,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有时候,教师安排一项学习活动,学生都有能力参与,都有表现的欲望,但教学中又不可能给每个学生在全班表现的机会,这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既给了大多数学生实践的机会,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表现欲得到满足,还有利于教师得到全面的教学反馈,适时调整课堂教学。
  当需要与人沟通的时候,安排合作学习。教学活动如果真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如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的心灵互动,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与人交流沟通的强烈愿望,他既想让同学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也想了解同学的所感所悟。这时如果及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必然能营造出探究的氛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当需要协作完成的时候,及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很强的合作学习的要求,如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等,这时,抓住契机,适当安排小组活动,必然能取得好的效果。还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一个人操作,单调重复,费时低效,这时并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协作来完成。学生在协作完成的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和体验,也使合作、交往、共处的能力得到培养。
  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帮助时,安排小组活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五、要通过适时的评价促进小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上设计的活动,我尽可能的让每组后进生先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其他成员进行具有个性的发言,最后由组长进行小结。还有就是容易的问题让学习稍差的同学答,难度大的问题让学优生回答,对于中等的问题学习稍差的同学答对加高分,学优生答对加分少,也可由科代表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号回答。为了避免课改初期学优生抢答,学差生不敢答,可以在组内确定每人每天展示次数,同一个人多次展示时,少加分或不加分,其他人展示多加分,这样就能有效规避每组每次都是相同学生展示的弊病。
  对于小组的发展来说,除了建立评价小组即时发展的机制,在教室内设置评价小组长远发展的栏目也很必要。在对小组的评价中我发现,“激励板”只能显示小组活动短时间的情况,不能展示小组在一段时间内长期的发展情况,学生由评价而产生的热情和动力会慢慢减弱,老师们在教室内建立了评价小组长远发展的栏目,把每次对“激励板”评价的总结显示在长远评价的栏目中,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