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故乡情

刊发时间:2019-03-24 A3版  作者:查永丽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长期在外地工作生活的我,每一次回故乡——云县漫湾镇酒房村,总是感慨万千。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光阴荏苒、岁月流转,一晃已是三十多年。三十多年的流光岁月中,我也见证了家乡从贫到富,朝着小康迈进的坚实步伐。
  小时候,日子虽过得平淡,但也幸福。那时候,家里经济紧张,弟弟御寒保暖的衣物基本上是我穿过的旧衣服,母亲惯于节俭,总是把衣服缝缝补补,新三年旧三年地让我和弟弟凑合着穿。记得那时候的好多小孩子,春夏秋冬就一双鞋子、两套衣服,若是遇上天阴下雨,换下来洗的衣物几天未干,大人们还要在火上烘烤。现在人们对穿衣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御寒保暖,更多的是为了美观、为了展示个人形象,每个家庭的衣柜里,都是五颜六色、各式各样,而且可以按照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分类储存,有些衣服多年沉在箱底无人问津,有些衣服甚至连标牌都未拆就长年被搁置在一边。
  那年月,家里是没有自来水的。在我的记忆中,每次放学回家,我和弟弟还要带上父亲为我们准备的小水桶,去好几里外的水塘里舀水挑回家。这样辛苦挑回来的水当然是不能浪费一点一滴的,家里人要节省着用。如果洗衣服,还要专门挑个大晴天,背上一箩筐衣物、被套、床单,去河里洗一天。现在家家户户都喝上了自来水,只要水龙头一拧,水便哗啦啦地流出来,洗衣、洗菜、洗车、冲刷院子里的灰尘泥巴,实在是再方便不过了。老人们见到从水龙头里流出来清澈的水,眉眼间的皱纹散了开来,活了一辈子,总算盼到了可以不再挑水的日子。炎热的夏天,孩子们光着膀子从村头跑回来,打开水龙头,嘴巴对着喷出来的水就开心地喝起来。自从有了自来水,家家户户的院子时常晾晒着刚清洗过的被子,爱干净的年轻姑娘身上,整洁的衣物散发着清香。
  2004年以前,家乡没有通公路,人们去外地全靠步行,如果要去县城、省城,必须徒步走几十公里的崎岖山路,到镇上才可以搭上车。我和弟弟在镇里上中学的时候,来回全靠步行。那时候,每个星期都要往家里跑,主要是从家里带些大米和蔬菜以供一个星期的伙食。每个周六,我和小伙伴们就起个大早,天还没亮便从学校出发,到家时天快黑了。第二天,背上母亲早早准备好的油盐米茶和蔬菜瓜果,又摸黑从家里出发往学校赶。现在,公路已经修到家门口,在家门口便可以乘车去想去的地方。村里很多家庭都已经有摩托、汽车等交通工具,出行特别方便。因为交通便利,村里的一些农产品,如茶叶、核桃、药材等逐渐好卖起来,一些人带头先富了起来,一些商家也闻讯而来,人们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现在镇里上中学的孩子们,再也不用背上重重的行囊不辞辛劳地来回奔波,他们已经想象不到我们那时披星戴月徒步跋涉的艰辛和困苦了。
  那时候,因为不通电,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电话,家里是用煤油灯照明的。我记得家里有很多煤油灯,几乎每个房间都有,我是最怕黑的,天一黑我就会哭闹,每当这时候,奶奶就会让爷爷赶紧把煤油灯点亮。床边坐着在灯下缝补衣裳的奶奶,奶奶讲着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我就看着那小小的火焰、听着故事渐渐进入梦乡。后来家里通了电,虽然仅仅可以用来照明,微弱的灯光下,人们彼此间甚至看不清对方的脸,但却因为有了这电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幸福。再后来,外村的办事处有了公用电话,我升高中那年,父亲为了给我查分数,跑到离家十几公里的外村办事处为我打电话查分,他从清早赶去,直到晌午才回到家中。我也在村口从清晨盼到晌午,直到望眼欲穿才终于看到他归来的身影,一时激动得大喊起来。父亲开心地告诉我,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那从远处飞来的好消息让人一度哽咽了起来。现在,智能手机已经无所不能,这一秒高考结束,下一秒高考试题解析和答案就满天飞,到可以查分的时间,掏出手机第一时间就可以查到自己的分数。再后来,我们家有了一台14英寸的熊猫牌黑白电视机,那是村里的第一台电视,很多邻居对电视闻所未闻。于是,家里便成了电影场,无论白天黑夜,家中都是挤满了人,人们对电视的好奇和热情总是促使他们抽出一切可以抽出的时间往我家里挤。父亲为了让更多的人看电视,索性把电视放到院子里,我们家变成了免费的露天电影院。现如今,家家户户宽敞的客厅里都已经摆上了智能大屏液晶电视,而人们大多已经对电视失去了兴趣,唯有过年时的春节晚会,才唤起对电视情缘的记忆。
  对惯于怀旧的我来说,站在现代化的小楼之前,除感叹生活的富足让我们住上了几净窗明的房间,从此远离寒冷冬夜又遇屋檐漏雨的痛苦和无奈之外,我依然对小时候土木结构、铺着青瓦甚至茅草的小屋有所怀想。记得小时候,只要逢上雨季,夜间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时,父亲总要披蓑戴笠,带上锄头和铲子去把屋边的积水引出去,以免积起的洪水冲毁房屋;母亲也要拿出家里的锅碗瓢盆接住从房顶漏下的雨水。我和弟弟则躲在被子里不敢探出脑袋,唯恐外面肆虐的狂风暴雨把我们这小小的房屋连根拔起。在大自然凶猛无情的灾害面前,简陋的小屋就这样风雨飘摇地为我们遮风挡雨了好多年,让我们在战战兢兢中熬过了那些艰难的岁月。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推进,有的人家通过打工和买卖农副产品自力更生盖起了小楼房,有的贫困户在党的好政策下也改善了居住条件。站在小楼上,放眼望去,村里的小楼已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桃红柳绿的春景中,美丽的小村庄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
  今年春节,我回到家乡,正赶上市里正在实施“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在村里的启动会议上,一位离家数十年的老同志有感而发——
  看看此刻为家乡的建设四面八方回乡而来的你们,年老的、年轻的,都为一个目标坐在这里,我心里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感动,我有一种落叶归根的幸福和温暖,这么多年长居外地,心却始终紧系着家乡,我想我们都没有变,不管走得多远、飞得多高,我们始终是这块土地的孩子。我们对这里的每一抔黑土、每一条小河、每一草每一木都有着一样的感情。……孩子们,你们长得太快了,而我们,也老去得太快,也许,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已经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看不清也认不清了家乡的模样,但是,我依然想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在这个活动中出谋出力,始终愿意抱着感恩之心,竭尽全力参与到这个行动中。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我们的家乡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加把油、献份力。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从古至今,游子对故乡都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怀。此刻,这位老同志的话感染了每一个人,大家纷纷表达着对家乡未来的畅想、描绘起家乡未来的蓝图,希望为道路更宽、交通更便利、生活更富足、村容村貌更整洁、乡风乡俗更文明等美好愿景贡献一己之力。而我,身为这块土地的孩子,也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虽然这一路走来,家乡已经美得让我认不出了模样,但是我依然希望,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返回
2025年07月27日  第8240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难忘故乡情

刊发时间:2019-03-24 A3版  作者:查永丽 【字体:大 中 小】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长期在外地工作生活的我,每一次回故乡——云县漫湾镇酒房村,总是感慨万千。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光阴荏苒、岁月流转,一晃已是三十多年。三十多年的流光岁月中,我也见证了家乡从贫到富,朝着小康迈进的坚实步伐。
  小时候,日子虽过得平淡,但也幸福。那时候,家里经济紧张,弟弟御寒保暖的衣物基本上是我穿过的旧衣服,母亲惯于节俭,总是把衣服缝缝补补,新三年旧三年地让我和弟弟凑合着穿。记得那时候的好多小孩子,春夏秋冬就一双鞋子、两套衣服,若是遇上天阴下雨,换下来洗的衣物几天未干,大人们还要在火上烘烤。现在人们对穿衣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御寒保暖,更多的是为了美观、为了展示个人形象,每个家庭的衣柜里,都是五颜六色、各式各样,而且可以按照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分类储存,有些衣服多年沉在箱底无人问津,有些衣服甚至连标牌都未拆就长年被搁置在一边。
  那年月,家里是没有自来水的。在我的记忆中,每次放学回家,我和弟弟还要带上父亲为我们准备的小水桶,去好几里外的水塘里舀水挑回家。这样辛苦挑回来的水当然是不能浪费一点一滴的,家里人要节省着用。如果洗衣服,还要专门挑个大晴天,背上一箩筐衣物、被套、床单,去河里洗一天。现在家家户户都喝上了自来水,只要水龙头一拧,水便哗啦啦地流出来,洗衣、洗菜、洗车、冲刷院子里的灰尘泥巴,实在是再方便不过了。老人们见到从水龙头里流出来清澈的水,眉眼间的皱纹散了开来,活了一辈子,总算盼到了可以不再挑水的日子。炎热的夏天,孩子们光着膀子从村头跑回来,打开水龙头,嘴巴对着喷出来的水就开心地喝起来。自从有了自来水,家家户户的院子时常晾晒着刚清洗过的被子,爱干净的年轻姑娘身上,整洁的衣物散发着清香。
  2004年以前,家乡没有通公路,人们去外地全靠步行,如果要去县城、省城,必须徒步走几十公里的崎岖山路,到镇上才可以搭上车。我和弟弟在镇里上中学的时候,来回全靠步行。那时候,每个星期都要往家里跑,主要是从家里带些大米和蔬菜以供一个星期的伙食。每个周六,我和小伙伴们就起个大早,天还没亮便从学校出发,到家时天快黑了。第二天,背上母亲早早准备好的油盐米茶和蔬菜瓜果,又摸黑从家里出发往学校赶。现在,公路已经修到家门口,在家门口便可以乘车去想去的地方。村里很多家庭都已经有摩托、汽车等交通工具,出行特别方便。因为交通便利,村里的一些农产品,如茶叶、核桃、药材等逐渐好卖起来,一些人带头先富了起来,一些商家也闻讯而来,人们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现在镇里上中学的孩子们,再也不用背上重重的行囊不辞辛劳地来回奔波,他们已经想象不到我们那时披星戴月徒步跋涉的艰辛和困苦了。
  那时候,因为不通电,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电话,家里是用煤油灯照明的。我记得家里有很多煤油灯,几乎每个房间都有,我是最怕黑的,天一黑我就会哭闹,每当这时候,奶奶就会让爷爷赶紧把煤油灯点亮。床边坐着在灯下缝补衣裳的奶奶,奶奶讲着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我就看着那小小的火焰、听着故事渐渐进入梦乡。后来家里通了电,虽然仅仅可以用来照明,微弱的灯光下,人们彼此间甚至看不清对方的脸,但却因为有了这电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幸福。再后来,外村的办事处有了公用电话,我升高中那年,父亲为了给我查分数,跑到离家十几公里的外村办事处为我打电话查分,他从清早赶去,直到晌午才回到家中。我也在村口从清晨盼到晌午,直到望眼欲穿才终于看到他归来的身影,一时激动得大喊起来。父亲开心地告诉我,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那从远处飞来的好消息让人一度哽咽了起来。现在,智能手机已经无所不能,这一秒高考结束,下一秒高考试题解析和答案就满天飞,到可以查分的时间,掏出手机第一时间就可以查到自己的分数。再后来,我们家有了一台14英寸的熊猫牌黑白电视机,那是村里的第一台电视,很多邻居对电视闻所未闻。于是,家里便成了电影场,无论白天黑夜,家中都是挤满了人,人们对电视的好奇和热情总是促使他们抽出一切可以抽出的时间往我家里挤。父亲为了让更多的人看电视,索性把电视放到院子里,我们家变成了免费的露天电影院。现如今,家家户户宽敞的客厅里都已经摆上了智能大屏液晶电视,而人们大多已经对电视失去了兴趣,唯有过年时的春节晚会,才唤起对电视情缘的记忆。
  对惯于怀旧的我来说,站在现代化的小楼之前,除感叹生活的富足让我们住上了几净窗明的房间,从此远离寒冷冬夜又遇屋檐漏雨的痛苦和无奈之外,我依然对小时候土木结构、铺着青瓦甚至茅草的小屋有所怀想。记得小时候,只要逢上雨季,夜间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时,父亲总要披蓑戴笠,带上锄头和铲子去把屋边的积水引出去,以免积起的洪水冲毁房屋;母亲也要拿出家里的锅碗瓢盆接住从房顶漏下的雨水。我和弟弟则躲在被子里不敢探出脑袋,唯恐外面肆虐的狂风暴雨把我们这小小的房屋连根拔起。在大自然凶猛无情的灾害面前,简陋的小屋就这样风雨飘摇地为我们遮风挡雨了好多年,让我们在战战兢兢中熬过了那些艰难的岁月。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推进,有的人家通过打工和买卖农副产品自力更生盖起了小楼房,有的贫困户在党的好政策下也改善了居住条件。站在小楼上,放眼望去,村里的小楼已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桃红柳绿的春景中,美丽的小村庄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
  今年春节,我回到家乡,正赶上市里正在实施“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在村里的启动会议上,一位离家数十年的老同志有感而发——
  看看此刻为家乡的建设四面八方回乡而来的你们,年老的、年轻的,都为一个目标坐在这里,我心里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感动,我有一种落叶归根的幸福和温暖,这么多年长居外地,心却始终紧系着家乡,我想我们都没有变,不管走得多远、飞得多高,我们始终是这块土地的孩子。我们对这里的每一抔黑土、每一条小河、每一草每一木都有着一样的感情。……孩子们,你们长得太快了,而我们,也老去得太快,也许,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已经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看不清也认不清了家乡的模样,但是,我依然想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在这个活动中出谋出力,始终愿意抱着感恩之心,竭尽全力参与到这个行动中。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我们的家乡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加把油、献份力。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从古至今,游子对故乡都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怀。此刻,这位老同志的话感染了每一个人,大家纷纷表达着对家乡未来的畅想、描绘起家乡未来的蓝图,希望为道路更宽、交通更便利、生活更富足、村容村貌更整洁、乡风乡俗更文明等美好愿景贡献一己之力。而我,身为这块土地的孩子,也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虽然这一路走来,家乡已经美得让我认不出了模样,但是我依然希望,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