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的思考

刊发时间:2019-03-25 A3版  作者:鲁正芹

  2019年,是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以脱贫攻坚补齐乡村短板,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是惠利“三农”的大事情。
  全面提升脱贫质量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焦深度贫困和特殊贫困群体,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持续开展“挂包帮、转走访”活动,统筹推进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等行业扶贫,大力推进“互联网+”社会扶贫,全面加强沪滇合作和定点扶贫,巩固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切实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消除绝对贫困,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县乡道路提级改造、自然村道路硬化、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建立稳定脱贫、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确保脱真贫、真脱贫、高质量脱贫。
  有序抓实乡村振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展好“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突出净化、美化、特色化、民族化、现代化“五化”,做一个有特色、有温度、有感情、可实施的村民自己的规划。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分类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体现到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上,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甜头、农民有劲头。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加快生物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走出一条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子。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党群合力抓巩固提升
  强化领导力量,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精准施策发力,工作思路由脱贫摘帽向脱贫摘帽与成果巩固提升相结合转变,做到政策不变,人员、力度不减,方式不改,对口帮扶关系不变,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成效巩固提质增效、确保贫困户致富奔小康。派遣年富力强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成员;进一步健全乡镇领导包片、干部驻村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工作纪律,明确考核目标、奖惩条件,让党员队伍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引路者。坚持脱贫攻坚与巩固提升同步考核、同等评价原则,把巩固提升纳入脱贫攻坚整体考核中,明确单项绩效分值,着重考评监测精准度、政策到位率、返贫发生率和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增量等指标,全面提升脱贫成果成效、巩固提升工作实效。
  加强保障防止返贫
  落实动态管理机制,对因病、因残、因灾、失业等特殊原因致贫、返贫的农村居民实施“动态清零”制度。通过建立个人申请、村级评议、乡镇审核的报告机制,根据具体情况,或新增纳入国家贫困户或进行临时救助,做到整体推进与“插花”扶贫并重,切实阻断贫困。建立实施“回头看”“回头帮”制度,及时查找、发现、分析、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落实好返贫风险防控措施,建立完善救助基金帮扶机制,对遭大灾、遇大难、生大病等困难农户及时进行救助,防止返贫。
  筹措资金优农惠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向上争取力度,抓住中央、省级重点投入脱贫攻坚、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强化资金整合力度,建立资金整合部门会商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项目资金规模效益。结合各地实际,通过一次性奖补、建立基础设施管护专项巩固提升基金等方式,重点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后续维护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并落实脱贫攻坚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成效真正得到巩固提升。同时,对在脱贫攻坚摘帽过程中建设完成的农村基础设施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确权,重点加强对基础设施建成后的管理、使用、维护,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经费、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设施建得起、用得上、不废弃、长受益。
  健全制度引导发展
  建立新文化新风尚教育制度,继续通过村民大会、农民夜校、送文化下乡等方式和载体,进一步强化思想教育,实行脱贫致富与奔小康相结合,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新文化倡导新风尚,引导群众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奔小康光荣的思想,真正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提振“精气神”,摒弃相互攀比心理和“等靠要”思想,实现精神挺立、物质富裕的同步发展。建立技能提升培训制度,进一步抓好农民技能提升培训教育,着力通过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劳动技能培训,引导帮助贫困农民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致富观,努力提升贫困农民就业增收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建立脱贫致富奔小康表彰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脱贫户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扶持力度,发挥他们的“领头雁”作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在全社会树立、宣传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典型,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和带动脱贫户自力更生奔小康。

返回
2025年07月27日  第824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关于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的思考

刊发时间:2019-03-25 A3版  作者:鲁正芹 【字体:大 中 小】

  2019年,是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以脱贫攻坚补齐乡村短板,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是惠利“三农”的大事情。
  全面提升脱贫质量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焦深度贫困和特殊贫困群体,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持续开展“挂包帮、转走访”活动,统筹推进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等行业扶贫,大力推进“互联网+”社会扶贫,全面加强沪滇合作和定点扶贫,巩固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切实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消除绝对贫困,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县乡道路提级改造、自然村道路硬化、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建立稳定脱贫、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确保脱真贫、真脱贫、高质量脱贫。
  有序抓实乡村振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展好“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突出净化、美化、特色化、民族化、现代化“五化”,做一个有特色、有温度、有感情、可实施的村民自己的规划。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分类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体现到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上,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甜头、农民有劲头。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加快生物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走出一条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子。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党群合力抓巩固提升
  强化领导力量,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精准施策发力,工作思路由脱贫摘帽向脱贫摘帽与成果巩固提升相结合转变,做到政策不变,人员、力度不减,方式不改,对口帮扶关系不变,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成效巩固提质增效、确保贫困户致富奔小康。派遣年富力强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成员;进一步健全乡镇领导包片、干部驻村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工作纪律,明确考核目标、奖惩条件,让党员队伍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引路者。坚持脱贫攻坚与巩固提升同步考核、同等评价原则,把巩固提升纳入脱贫攻坚整体考核中,明确单项绩效分值,着重考评监测精准度、政策到位率、返贫发生率和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增量等指标,全面提升脱贫成果成效、巩固提升工作实效。
  加强保障防止返贫
  落实动态管理机制,对因病、因残、因灾、失业等特殊原因致贫、返贫的农村居民实施“动态清零”制度。通过建立个人申请、村级评议、乡镇审核的报告机制,根据具体情况,或新增纳入国家贫困户或进行临时救助,做到整体推进与“插花”扶贫并重,切实阻断贫困。建立实施“回头看”“回头帮”制度,及时查找、发现、分析、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落实好返贫风险防控措施,建立完善救助基金帮扶机制,对遭大灾、遇大难、生大病等困难农户及时进行救助,防止返贫。
  筹措资金优农惠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向上争取力度,抓住中央、省级重点投入脱贫攻坚、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强化资金整合力度,建立资金整合部门会商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项目资金规模效益。结合各地实际,通过一次性奖补、建立基础设施管护专项巩固提升基金等方式,重点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后续维护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并落实脱贫攻坚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成效真正得到巩固提升。同时,对在脱贫攻坚摘帽过程中建设完成的农村基础设施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确权,重点加强对基础设施建成后的管理、使用、维护,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经费、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设施建得起、用得上、不废弃、长受益。
  健全制度引导发展
  建立新文化新风尚教育制度,继续通过村民大会、农民夜校、送文化下乡等方式和载体,进一步强化思想教育,实行脱贫致富与奔小康相结合,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新文化倡导新风尚,引导群众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奔小康光荣的思想,真正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提振“精气神”,摒弃相互攀比心理和“等靠要”思想,实现精神挺立、物质富裕的同步发展。建立技能提升培训制度,进一步抓好农民技能提升培训教育,着力通过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劳动技能培训,引导帮助贫困农民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致富观,努力提升贫困农民就业增收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建立脱贫致富奔小康表彰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脱贫户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扶持力度,发挥他们的“领头雁”作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在全社会树立、宣传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典型,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和带动脱贫户自力更生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