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门佳士”杨香池

刊发时间:2019-04-07 A3版  作者:陈开心

  有人问:年纪轻轻提前退休干什么?
  我笑答:闲极无聊读闲书。
  真的,从2014年2月退休到现在,我的确读了不少闲书。很多志书、朋友出的书以及逛书店时心血来潮买下的书,过去因为忙于工作,疲于生活而无暇顾及,塞进书架充数了事。退休后,时间多了,就慢慢翻,细细品,既得读书乐趣,又添许多知识,还能识得人品,可谓一举多得。
  凤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从古至今各界名流颇多,文化名人尤甚。曾经在凤庆教过书,当过编辑,任过凤庆县诗文书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我,对于那些名人虽然掰起指头能够罗列,简单的生平事迹也能复述一二,但对于他们的精神世界却知之甚少。最近翻阅《凤庆县教育志》,从“人物卷”中读到杨香池先生,之后跟踪搜寻,查阅了《凤庆县志》、《凤庆古今诗词楹联选》以及相关资料,才明白李根源先生为什么要题赠“蒲门佳士”匾额给杨香池。
  杨香池(1893.07.19-1964.07.16),名森,汉族,出生于凤庆县城文明街。曾就读于前清顺宁府立中学及县立师范传修所。1916年—1943年,曾任顺宁县立女子高等小学、县立女子师范传习所、县立高等小学和县立中学的国文教员及县教育局第三股股员。1943年—1949年,任云南省立顺宁中学国文教员。1949年9月被推选为县教育会第九届理事。1950年2月,顺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积极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被推选为开明民主人士,并当选人民代表出席全县第一届至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且被推选为副县长,负责管理文化和教育工作。同时还被推选为云南省人民代表,多次出席省代会。
  1953年,杨香池向顺宁县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将顺宁县更名为凤庆县的建议,其理由是“顺宁”有“顺我者才得安宁”之意,与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公职人员是人民公仆这一精神不符。“凤庆”既是新城的“凤山”及旧城的“庆甸”两个地名的结合,又有凤凰也来庆贺之意。他的这个建议被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从此,“顺宁县”更名为“凤庆县”。
  杨香池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服务桑梓。从1916年到1949年,三十多年如一日从事国文教员及教育行政工作,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优良品质。1940年,他将坐落在云县卖糖街的祖传遗房铺面一幢两间捐赠给地方兴办教育。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获悉杨香池的义举后,特别题词并请著名书法家吴绍麟书写“赞助文明”匾额赠与杨香池,以示褒奖。
  杨香池自幼聪颖,酷爱文学,笔耕不辍。他的作品不但在省内外报刊发表,而且还结集著有《闲庐敝帚集》、《偷闲庐诗话》和《墙头声》等多部流芳后世。如今,在凤庆的著名景点石洞寺,还能看到他题写的诗词:“双阁耸岩颠,拾级登临,休忘月白风清夜;万山归眼底,凭栏纵眺,最好花红草绿时”。
  他撰写的对联很多,其中以20世纪30年代,参加上海一家报刊征集对联时所对的对联和给戏台撰写的对联最为脍炙人口。上海报刊征集对联给出的上联是:“树影横江鱼戏枝头鸟宿水” 他应对的下联是“梨园倒演男走莲步女生须”。如此应对,对仗工整,语言流畅,意趣自然,得到征联单位的褒奖。他给戏台撰写的对联“把千秋史事演来胜者为王败者寇,从一般人情看去雪里送炭锦添花” 给演戏的和看戏的都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诗词楹联,他还工于书法。他的书法作品“世乱文章贼,时危盗贼尊”曾在民教馆展出。
  杨香池不但自己酷爱文学,而且热衷于文学事业的发展。他曾与宗佑民、王介三、赵资人等创办《文艺月刊》并担任主编。这期间扶持了不少文学新人,为促进文学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6年,他撰写《上龚厅长重修滇省县志意见书》寄给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建议厅长向省政府谏言迅速开展全省修志建议。同年,顺宁县长张问德知悉杨香池“邃于学,长于诗,留心掌故,富新旧知识”,故而聘请杨香池担任《顺宁县志》主编。在他的主持下,团结修志同仁,焚膏继晷,手胝笔秃,穷一年心力,于1947年完成《顺宁县志初稿》并成书付印。他在《县志编篡忝承其乏诗以自勉并勉同仁》中写道:“争权攘利让人为,笑我反来理乱丝。心注补编旧稿日,味同冷坐青毡时。愧无班马才横世,愿秉春秋笔一支。九仞作山功未了,相期一篑共成之。”《顺宁县志初稿》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巨大财富。
  杨香池不但自己为人严谨朴实,不谋权势,人格高尚,寡言和蔼,贫幼可亲。对亲人的教诲也一样表里如一。他在《赠外甥张廷勋》一诗中写道:“大有为人,不争细故。礼从是处,且让三分。”
  杨香池的一生可谓是勤勤恳恳的一生。他在年迈之际,还写下“爱国爱党信心坚,我愿下乡干十年。谁谓老无劳动力,也能拾粪能耘田”的抒怀诗篇。在他弥留人间之际,最后写下《遗嘱诗》:“古稀未至鬓如丝,为日无多可预知。岁岁病魔苦扰我,庸庸老拙难匡时。愧无大德称于世,幸有真情写入诗。嘱咐妻儿身死后,墓书处士杨香池。”
  正因为杨香池为人正直,热心教育,在文学上又有一定的成就,所以早在抗战期间,就已经获得李根源先生题赠的“蒲门佳士”之称号。

返回
2025年07月30日  第825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蒲门佳士”杨香池

刊发时间:2019-04-07 A3版  作者:陈开心 【字体:大 中 小】

  有人问:年纪轻轻提前退休干什么?
  我笑答:闲极无聊读闲书。
  真的,从2014年2月退休到现在,我的确读了不少闲书。很多志书、朋友出的书以及逛书店时心血来潮买下的书,过去因为忙于工作,疲于生活而无暇顾及,塞进书架充数了事。退休后,时间多了,就慢慢翻,细细品,既得读书乐趣,又添许多知识,还能识得人品,可谓一举多得。
  凤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从古至今各界名流颇多,文化名人尤甚。曾经在凤庆教过书,当过编辑,任过凤庆县诗文书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我,对于那些名人虽然掰起指头能够罗列,简单的生平事迹也能复述一二,但对于他们的精神世界却知之甚少。最近翻阅《凤庆县教育志》,从“人物卷”中读到杨香池先生,之后跟踪搜寻,查阅了《凤庆县志》、《凤庆古今诗词楹联选》以及相关资料,才明白李根源先生为什么要题赠“蒲门佳士”匾额给杨香池。
  杨香池(1893.07.19-1964.07.16),名森,汉族,出生于凤庆县城文明街。曾就读于前清顺宁府立中学及县立师范传修所。1916年—1943年,曾任顺宁县立女子高等小学、县立女子师范传习所、县立高等小学和县立中学的国文教员及县教育局第三股股员。1943年—1949年,任云南省立顺宁中学国文教员。1949年9月被推选为县教育会第九届理事。1950年2月,顺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积极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被推选为开明民主人士,并当选人民代表出席全县第一届至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且被推选为副县长,负责管理文化和教育工作。同时还被推选为云南省人民代表,多次出席省代会。
  1953年,杨香池向顺宁县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将顺宁县更名为凤庆县的建议,其理由是“顺宁”有“顺我者才得安宁”之意,与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公职人员是人民公仆这一精神不符。“凤庆”既是新城的“凤山”及旧城的“庆甸”两个地名的结合,又有凤凰也来庆贺之意。他的这个建议被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从此,“顺宁县”更名为“凤庆县”。
  杨香池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服务桑梓。从1916年到1949年,三十多年如一日从事国文教员及教育行政工作,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优良品质。1940年,他将坐落在云县卖糖街的祖传遗房铺面一幢两间捐赠给地方兴办教育。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获悉杨香池的义举后,特别题词并请著名书法家吴绍麟书写“赞助文明”匾额赠与杨香池,以示褒奖。
  杨香池自幼聪颖,酷爱文学,笔耕不辍。他的作品不但在省内外报刊发表,而且还结集著有《闲庐敝帚集》、《偷闲庐诗话》和《墙头声》等多部流芳后世。如今,在凤庆的著名景点石洞寺,还能看到他题写的诗词:“双阁耸岩颠,拾级登临,休忘月白风清夜;万山归眼底,凭栏纵眺,最好花红草绿时”。
  他撰写的对联很多,其中以20世纪30年代,参加上海一家报刊征集对联时所对的对联和给戏台撰写的对联最为脍炙人口。上海报刊征集对联给出的上联是:“树影横江鱼戏枝头鸟宿水” 他应对的下联是“梨园倒演男走莲步女生须”。如此应对,对仗工整,语言流畅,意趣自然,得到征联单位的褒奖。他给戏台撰写的对联“把千秋史事演来胜者为王败者寇,从一般人情看去雪里送炭锦添花” 给演戏的和看戏的都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诗词楹联,他还工于书法。他的书法作品“世乱文章贼,时危盗贼尊”曾在民教馆展出。
  杨香池不但自己酷爱文学,而且热衷于文学事业的发展。他曾与宗佑民、王介三、赵资人等创办《文艺月刊》并担任主编。这期间扶持了不少文学新人,为促进文学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6年,他撰写《上龚厅长重修滇省县志意见书》寄给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建议厅长向省政府谏言迅速开展全省修志建议。同年,顺宁县长张问德知悉杨香池“邃于学,长于诗,留心掌故,富新旧知识”,故而聘请杨香池担任《顺宁县志》主编。在他的主持下,团结修志同仁,焚膏继晷,手胝笔秃,穷一年心力,于1947年完成《顺宁县志初稿》并成书付印。他在《县志编篡忝承其乏诗以自勉并勉同仁》中写道:“争权攘利让人为,笑我反来理乱丝。心注补编旧稿日,味同冷坐青毡时。愧无班马才横世,愿秉春秋笔一支。九仞作山功未了,相期一篑共成之。”《顺宁县志初稿》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巨大财富。
  杨香池不但自己为人严谨朴实,不谋权势,人格高尚,寡言和蔼,贫幼可亲。对亲人的教诲也一样表里如一。他在《赠外甥张廷勋》一诗中写道:“大有为人,不争细故。礼从是处,且让三分。”
  杨香池的一生可谓是勤勤恳恳的一生。他在年迈之际,还写下“爱国爱党信心坚,我愿下乡干十年。谁谓老无劳动力,也能拾粪能耘田”的抒怀诗篇。在他弥留人间之际,最后写下《遗嘱诗》:“古稀未至鬓如丝,为日无多可预知。岁岁病魔苦扰我,庸庸老拙难匡时。愧无大德称于世,幸有真情写入诗。嘱咐妻儿身死后,墓书处士杨香池。”
  正因为杨香池为人正直,热心教育,在文学上又有一定的成就,所以早在抗战期间,就已经获得李根源先生题赠的“蒲门佳士”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