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播音员镜头前的准备
随着国家宣传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媒体宣传的影响力已经在受众中广泛形成,其中传统媒体阵地的电视、广播新闻依然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方式,而电视播音员依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电视播音员在新闻节目镜头前的状态把握仍然重要,恰如其分地把新闻播报好既是本职工作,也是满足观众需求的需要。
新闻播音员该如何把握在镜头前的准备工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严把新闻稿件配音质量关。光有记者把新闻稿件写好是不行的,还要有播音员高质量的配音配合。新闻配音是新闻播音员在播音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工作之一,每组新闻节目中的具体内容都是由配音组合画面剪辑完成,新闻配音是新闻看图说话的必须载体,只有观众听清楚、听明白了播音员的配音,观众才能理解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新闻报道的价值才会体现出来。
于是,用标准普通话配音是新闻能否准确无误传达给观众的首要条件。在云南,作为地级市基层单位的播音员,说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许多播音员由于从小生长在云南,受地域语言习惯的影响,说普通话时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an”和“ang”不分,“in”和“ing”不分成为说好普通话的一个障碍,就要求本地播音员在平时多加注意,多加练习,注意语音、语调,遇到拿不准的字要勤查阅字典校对,或虚心请教,对把握不好的字、词多多加以区分记忆,这样,才能在配音工作遇见时顺畅播读,不可含混其词,蒙混过关。还有方言俚语里常用的地名,读法上应遵照方言音,例如“临沧市永德县德党镇勐汞村”中的“汞”字,在这里应该念“哄”(起哄)音,而不是“拱”音;又如“镇康县南伞镇白岩村”中的“岩”字,在这里应该念“挨”音,而非字的本音“延”音,这是尊重当地百姓说话习惯的需要,当在新闻中播读到这样的地名时,作为观众的老百姓听到才不至于感觉陌生引发歧义。
播音员还是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先锋队伍,作为电视台的窗口形象,观众常常会把播音员当作学习普通话的榜样与老师,会通过电视节目跟着播音员学习发音和读法,因此,播音员把握好普通话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对全社会推广使用普通话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音准解决了,下面该准备播报方式。新闻一般包含时政新闻、社会民生新闻、趣味新闻等。当播音员在配音备稿前,要先看稿件类型来定位所需要的播报语气,例如播报时政新闻要情绪饱满,庄重大气,尤其是关于领导人走访、视察、决策等相关的新闻,应当庄重、规范,严谨大方、准确清楚、声音响亮的播报。社会民生新闻是新闻里比重较大的一块,是关乎社会发展和民情民意的新闻,在给这类新闻配音时,应当用清新明快,充满亲和力的语气。趣味新闻一般是奇文逸事,这类新闻要根据情景并善于运用饱含情趣、自然、活泼的基调。总之,在配音前要根据稿件的内容来调整配音的基调,使声音情绪符合内容情绪,让配音配合好新闻报道事实。
在基调定位准确的基础上,接着要注意新闻内容的断句、重音、停连的处理,这需要播音员根据文字稿件的内容通过语流的松紧疏密、抑扬顿挫的传情达意来处理。例如“应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邀请,以副主席玛丽·索朗日·巴戈南吉·恩达卡拉为团长的中非夸纳夸党干部考察团一行来到我县参观考察了我县的新农村建设情况。”由于新闻中有一个很长的外国人名,要是一口气读完会让观众听起来紧张,意思也理解不清楚,只有进行断句、停顿,这样处理“应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邀请,以副主席玛丽·索朗日·巴戈南吉·恩达卡拉为团长的/中非/夸纳夸党干部考察团一行/来到我县/参观考察[重音]了我县的新农村建设情况 [重音]。”这样处理后气息要顺畅自然一些,意思也明了了。
新闻播音属于二度创作,它的原材料取之于记者采访创作成果,这就需要播音员对新闻事件进行情景再现,通过文字的描述,触摸新闻事件本身的背景、经过、真相,对事件背后的潜台词都要有所了解,这样所播报的新闻才能还原它原有的真实和生命力。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对于情景再现的重要作用,只有多用心体会生活,积累经验,当播读到相关信息时才能迅速从自己的情绪中找到共鸣,再现情景。
镜头前的出图不可小觑。当播音员在镜头前出图播报新闻时,是播音员正式和观众“面对面”交流,也是唯一与荧屏外观众对话的环节,播音员声型合一的展示在观众面前。常言说摄像机是播音员的放大镜,播音员在镜头前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所以镜头前的出图不可小觑。
在出镜播报时,首先要注意导语的播报。导语是节目开始、结束、以及连接各个新闻板块必不可少的过渡句,承上启下。对于观众来说,播音员播报新闻水平如何,可以通过出图播报导语的状态下结论。因此,出图说话要找到恰当合适的状态。
开头与结尾的问候和告别语要从节目全局来定位,应当是亲切、自然的,不能过于呆板、僵硬,这是新闻节目的两个端点,犹如一家商店的营业和打烊,要是店主没好脸色,想必顾客也没几个,反之亦然。店主和颜悦色,符合广大顾客的服务要求顾客就会进店,接下来能否把商品推销出去就要看店主的推销技巧。同理,观众在接受观看新闻后,播音员就只有努力播好新闻。配音部分已经在出镜前准备就绪,此时播报新闻的导语就是努力的关键。一般在重大新闻或需要特别强调的新闻前会安排播音员出图播一段导语,或是一段描述,或是一句话,看似简单,却是串联新闻的过渡。在播报各条导语时,播音员同样需要根据新闻的类型、内容调整播读的情绪,这样才能与之前自己或者其他播音员在配音间里产生的共鸣对接,不走样,才能完整地把新闻报道呈现给观众。如若不管新闻内容需要,从头到尾一个腔调,全然不顾及新闻内容的连贯性,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
镜头前不光播,还需要演。播音员是语言艺术工作者,这里的演跟平常舞台的演是不同的,因为播音员只在有限的演播室内播新闻,是一个相对静态的工作状态,不需要全身肢体投入的演出,只需要面部表情、坐姿、适当的手势,因为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强调“演”的部分都是于小处见大。前面说摄像机是放大镜,在镜头前的任何一个细小动作都是一个大动作,因此适当的动作变化就足够。坐姿需要端正、稳定,上身挺胸,把精气神“演”出来。面部表情需要根据新闻内容的需要来调整,严肃庄重的新闻不能是嬉皮笑脸,喜庆的节日新闻不能是垂头丧气。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的变化可以折射内心的情绪,在镜头前播报新闻时眼睛里需要运用建立对象感找到聚焦,而不是空洞的直视镜头。手势的配合是让相对静止的播报画面能有一些动态效果,使播音员的整个新闻播报画面协调,有生气。这样的细节配合即是播音员在镜头前的“演出”过程。
再说说其他需要注意的细节。出境播音员的服装和化妆搭配是必不可少的修饰道具,虽说淡妆浓抹总相宜,西装领带走天下,在演播室里,在观众面前,任何一个瑕疵都可能成为一次播音的败笔。得体的着装和化妆搭配是为了给观众美的享受,在视觉与听觉中最大可能地接收到新闻报道的信息,达到有效传播新闻的目的。
由于播音工作是声音的工作,每件作品的价值是用分、秒来计算,稍纵即逝,因此每一次播音,每一次面对话筒,每一次面对镜头都要认真严格的对待,不可马虎应付,因为观众不是每次都看节目,要是刚好碰到播音员有失误的那一次节目,必将给观众留下不好的印象,长此以往对所任职的节目和电视台势必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播音员应该用心,用责任积极的做好镜头前的准备,做好每一次节目,同时,不断提高播音时的表现能力,丰富自己的表达技巧,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素养,达到内外合一,最终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