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镇设置公益岗位助力脱贫攻坚
因地制宜 因户施策
凤尾镇设置公益岗位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讯 (通讯员 张健星) 每天傍晚时分,家住镇康县凤尾镇凤尾村浪坝寨组的李老文,开着他的环卫车拖拉机开始在寨子里“转悠”,拾捡路边的白色垃圾,分类清理垃圾池的垃圾。今年,李老文被村上选聘为乡村环境卫生保洁员兼人社金融信息员,李老文高兴地说:“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顺着进村道路把垃圾清理干净,全村到处都干干净净,部分垃圾还可以做肥料。”
63岁的李老文是浪坝寨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全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型,种植魔芋、放养土鸡、养猪养牛等致富项目样样都做得有声有色。这几年,看着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了,李老文也很羡慕。可无奈年纪大了,出去也不好找工作。让李老文没想到的是,老了却找到了一份工作,而且就在家门口。2018年11月,李老文被村里选聘为保洁员,和另一名村民一起负责村里的保洁工作,李老文说,虽然每个月只有500元的收入,但他心情挺舒坦。而且跟城里的环卫工人不同的是,他忙完了村里的保洁工作,还可以去做自家的农活。
为进一步加快脱贫攻坚步伐,镇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凤尾镇积极探索脱贫渠道,创新扶贫项目建设,设置公益性岗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助。2018年在全镇每个自然村开发了52个扶贫公益性岗位,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地设立环境卫生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给山区贫困群众带来脱贫致富的“福利”。
各扶贫干部也积极入户走访贫困群众,了解其家庭状况、就业需求等基本情况,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根据自身实际积极申请公益性岗位,提升家庭收入。开发设置的公益性岗位不仅仅让贫困户干劲十足,摆脱了“等靠要”思想,也增强了贫困群众造血功能,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也解决一些村在管理中遇到的突出难题。公益性岗位的形成以岗位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脱贫的良好局面,真正做到公益“小岗位”,助力“大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