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区教师的寻梦之旅

刊发时间:2019-04-14 A3版  作者:詹正昌

  少年追梦,三十载坎坷路;两鬓变霜,三尺讲台心无悔。
  作为一个在基层工作的普通教师,我从读书时的临沧师范学校大门走出,直接走进工作学校的小门,一路坎坷,跌跌撞撞地朝着梦想之路艰辛地攀爬,时至今日,回首自己当初的人生选择,仍然无怨无悔;如果有来生,我还是要那样的选择!
  教学梦
  1989年的金秋9月,记得年仅19岁的我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天,经过5个多小时,走进云县乡(镇)那所偏僻的山区小学。晚上躺在陌生的小屋里,内心的梦想简单而又现实:“做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有一份收入来减轻我那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为我那当农民的父亲、母亲买一双新鞋子。”当站在三尺讲台讲完第一节课后,我做了几个深呼吸,故作轻松地摸着一个小男孩的头,低下身子问道:“小朋友,老师这节课讲的知识你听懂了吗?”用祈求的眼光提示着这个男生,为我辛苦准备的这节课说上几句好话。“老西(老师),你说的话好土哦!我一点也听不得(懂)!你会说我么(们)这里的话么(吗)?”小男孩毫不留情的话,让我的脸顿时涨红。更令人沮丧的是,教室的最后一排竟然坐着校长,幸好老校长安慰地拍拍我的肩头说:“万事开头难,坚持下去,一切都会变好。”
  我的梦想要怎么实现?这个问题让我魂牵梦绕、让我寝食难安,是放弃,还是坚持?在上完课后的那个夜晚,除了疲倦,更让我无法入睡。这所偏僻的山村小学虽然有6个教师,有几个还是代课老师和民办教师,新参加工作的师范毕业生只有我一个,一个教师各包一个班级,一切只有靠自己。当我向其他老教师请教时,他们只是微微一笑:“我哪里有什么经验啊,你是师范毕业生,我们才是中学毕业生!”翻开自己从师范学校带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法》《教师实用手册》等书,想从中找到一把万能钥匙,开启心中的疑难之门,可期末统考糟糕透顶的教学成绩更让我心灰意冷。
  新的学期开学了,在全学区的教师会议上,我低头坐在会议室后面的角落,听学校领导宣读每个教师的教学成绩,我简直无地自容。会议结束后,学区教导主任把我留下来“补课”:“听说,你在学校的工作很扎实,工作时间没有缺席、迟到和早退,可是教学成绩很不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当我把心中的苦恼倾吐后,教导主任拿起办公桌上摆着的一本《云南教育。小学教师》递给我说:“我刚刚参加工作时,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这本书会帮你解决心中的疑难问题,好好地去看一看,学学优秀教师们的教学方法吧!”就这样,《云南教育》走进了我的心里;那一个月,我把80元的工资“奢侈”地花费了一部分,征订了全年的《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从此,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成为我案头之书;《云南教育。小学教师》成为我最直接的教学经验借鉴;校园的夜晚,多了一盏亮如日月的煤油灯,陪伴着一个瘦小的身影在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终于,经过5年的岁月考验,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强化,由于教学成绩优异,1994年9月,我被评为“临沧地区优秀教师”,荣获表彰。
  求学梦
  当我还沉浸在初步圆了“教学梦”的喜悦中时,一个偶然的机遇,“求学梦”又闯进了我的心。1994年8月,我应邀参加《云南教育》编辑部在楚雄召开的组稿会,会议期间,当《云南教育》编辑部老师邱林听完我的情况介绍后说:“……时代在发展,老师的文化知识也要及时地更新和提高,这才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圆自己读书时的“大学梦”像每天升起的朝阳,唤醒了我沉睡多年的求学欲望。于是,参加全国成人自学考试成为我最佳的选择。
  一次次的考场失利,一次次的心扉痛彻;一次次的找回自信,自己给自己打气加油,坚定信心,又一次次的满怀梦想憧憬……这一切,让我细细咀嚼到“天道酬勤”四个字的份量。1999年11月,当我拿到云南师范大学颁发的“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证,接过云县教育局奖励我的460元钱时,心里却出奇地平静,既没有完成学业后的如释重负感,也没有苦尽甘来的成就感,只是觉得自己刚刚才走上求学的金光大道,戒骄戒躁,更应该牢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古训。从此,我继续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跋涉在求学道路上。终于在2003年的6月,完成了在职函授本科学习任务,从云南师范大学如愿以偿地获得我珍贵的“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证。
  教研梦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如果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是教学技巧与每个教师的教育思想完美结合的产物,那么,教学研究,就是实现这个‘完美结合’的艰辛探索过程。”
  我在不断地研读、借鉴《云南教育》杂志里的文章时,除了把书本里介绍的先进教学经验、教学建议、教学设计,尝试着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博学——辨思——实践——反思”,心中会跳出一个可怕的想法:“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教学体会写出来,让它登载在《云南教育。小学教师》上?” 1994年的8月,当看到《云南教育》第7、8期,登载着我所写的一篇教研文章《自然教学的“四抓”与“四忌”》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让我真正地体会到“天道酬勤”的深刻含义。
  现在,教学和读书已成为我工作和生活的全部,空闲时间写教研心得文章,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宝贵的“调味品”,一次次投稿,一次次的“被枪毙”,把我的文稿变成出版物的铅字,又变成了我现在魂牵梦绕的梦想。在2013年的《云南教育。中学教师》第10期上,刊登了我的文稿《和学生一起读莫言——一节写作课的独特感受》;我的论文《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倡导“真实作文”》荣获云南省教育厅、云南教育基金会2014年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我的文稿《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及切入点》登载在《教育科学论坛》2014年第2期。在2015年至2016年,先后在《云南教育。中学教师》杂志上发表了《难忘的连环画》《爱我,别走》《她笑了》等教研文章,在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我的两篇作品分别荣获《云南教育》作品“三等奖”。我的教研文章《体验式文言文教学的实践和反思》发表在《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8年12期上。同时,教学研究的成果提高了我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我任教的班级语文教学成绩在同年级中均居于前列。
  初步实现“教研梦”的过程中,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技术升华到教育艺术,是每一个教师实现自我飞跃发展的根本要求,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需求!”

返回
2025年07月30日  第826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一个山区教师的寻梦之旅

刊发时间:2019-04-14 A3版  作者:詹正昌 【字体:大 中 小】

  少年追梦,三十载坎坷路;两鬓变霜,三尺讲台心无悔。
  作为一个在基层工作的普通教师,我从读书时的临沧师范学校大门走出,直接走进工作学校的小门,一路坎坷,跌跌撞撞地朝着梦想之路艰辛地攀爬,时至今日,回首自己当初的人生选择,仍然无怨无悔;如果有来生,我还是要那样的选择!
  教学梦
  1989年的金秋9月,记得年仅19岁的我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天,经过5个多小时,走进云县乡(镇)那所偏僻的山区小学。晚上躺在陌生的小屋里,内心的梦想简单而又现实:“做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有一份收入来减轻我那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为我那当农民的父亲、母亲买一双新鞋子。”当站在三尺讲台讲完第一节课后,我做了几个深呼吸,故作轻松地摸着一个小男孩的头,低下身子问道:“小朋友,老师这节课讲的知识你听懂了吗?”用祈求的眼光提示着这个男生,为我辛苦准备的这节课说上几句好话。“老西(老师),你说的话好土哦!我一点也听不得(懂)!你会说我么(们)这里的话么(吗)?”小男孩毫不留情的话,让我的脸顿时涨红。更令人沮丧的是,教室的最后一排竟然坐着校长,幸好老校长安慰地拍拍我的肩头说:“万事开头难,坚持下去,一切都会变好。”
  我的梦想要怎么实现?这个问题让我魂牵梦绕、让我寝食难安,是放弃,还是坚持?在上完课后的那个夜晚,除了疲倦,更让我无法入睡。这所偏僻的山村小学虽然有6个教师,有几个还是代课老师和民办教师,新参加工作的师范毕业生只有我一个,一个教师各包一个班级,一切只有靠自己。当我向其他老教师请教时,他们只是微微一笑:“我哪里有什么经验啊,你是师范毕业生,我们才是中学毕业生!”翻开自己从师范学校带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法》《教师实用手册》等书,想从中找到一把万能钥匙,开启心中的疑难之门,可期末统考糟糕透顶的教学成绩更让我心灰意冷。
  新的学期开学了,在全学区的教师会议上,我低头坐在会议室后面的角落,听学校领导宣读每个教师的教学成绩,我简直无地自容。会议结束后,学区教导主任把我留下来“补课”:“听说,你在学校的工作很扎实,工作时间没有缺席、迟到和早退,可是教学成绩很不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当我把心中的苦恼倾吐后,教导主任拿起办公桌上摆着的一本《云南教育。小学教师》递给我说:“我刚刚参加工作时,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这本书会帮你解决心中的疑难问题,好好地去看一看,学学优秀教师们的教学方法吧!”就这样,《云南教育》走进了我的心里;那一个月,我把80元的工资“奢侈”地花费了一部分,征订了全年的《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从此,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成为我案头之书;《云南教育。小学教师》成为我最直接的教学经验借鉴;校园的夜晚,多了一盏亮如日月的煤油灯,陪伴着一个瘦小的身影在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终于,经过5年的岁月考验,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强化,由于教学成绩优异,1994年9月,我被评为“临沧地区优秀教师”,荣获表彰。
  求学梦
  当我还沉浸在初步圆了“教学梦”的喜悦中时,一个偶然的机遇,“求学梦”又闯进了我的心。1994年8月,我应邀参加《云南教育》编辑部在楚雄召开的组稿会,会议期间,当《云南教育》编辑部老师邱林听完我的情况介绍后说:“……时代在发展,老师的文化知识也要及时地更新和提高,这才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圆自己读书时的“大学梦”像每天升起的朝阳,唤醒了我沉睡多年的求学欲望。于是,参加全国成人自学考试成为我最佳的选择。
  一次次的考场失利,一次次的心扉痛彻;一次次的找回自信,自己给自己打气加油,坚定信心,又一次次的满怀梦想憧憬……这一切,让我细细咀嚼到“天道酬勤”四个字的份量。1999年11月,当我拿到云南师范大学颁发的“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证,接过云县教育局奖励我的460元钱时,心里却出奇地平静,既没有完成学业后的如释重负感,也没有苦尽甘来的成就感,只是觉得自己刚刚才走上求学的金光大道,戒骄戒躁,更应该牢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古训。从此,我继续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跋涉在求学道路上。终于在2003年的6月,完成了在职函授本科学习任务,从云南师范大学如愿以偿地获得我珍贵的“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证。
  教研梦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如果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是教学技巧与每个教师的教育思想完美结合的产物,那么,教学研究,就是实现这个‘完美结合’的艰辛探索过程。”
  我在不断地研读、借鉴《云南教育》杂志里的文章时,除了把书本里介绍的先进教学经验、教学建议、教学设计,尝试着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博学——辨思——实践——反思”,心中会跳出一个可怕的想法:“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教学体会写出来,让它登载在《云南教育。小学教师》上?” 1994年的8月,当看到《云南教育》第7、8期,登载着我所写的一篇教研文章《自然教学的“四抓”与“四忌”》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让我真正地体会到“天道酬勤”的深刻含义。
  现在,教学和读书已成为我工作和生活的全部,空闲时间写教研心得文章,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宝贵的“调味品”,一次次投稿,一次次的“被枪毙”,把我的文稿变成出版物的铅字,又变成了我现在魂牵梦绕的梦想。在2013年的《云南教育。中学教师》第10期上,刊登了我的文稿《和学生一起读莫言——一节写作课的独特感受》;我的论文《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倡导“真实作文”》荣获云南省教育厅、云南教育基金会2014年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我的文稿《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及切入点》登载在《教育科学论坛》2014年第2期。在2015年至2016年,先后在《云南教育。中学教师》杂志上发表了《难忘的连环画》《爱我,别走》《她笑了》等教研文章,在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我的两篇作品分别荣获《云南教育》作品“三等奖”。我的教研文章《体验式文言文教学的实践和反思》发表在《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8年12期上。同时,教学研究的成果提高了我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我任教的班级语文教学成绩在同年级中均居于前列。
  初步实现“教研梦”的过程中,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技术升华到教育艺术,是每一个教师实现自我飞跃发展的根本要求,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