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海绵村庄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一)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及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则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二)海绵村庄。海绵村庄是指借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村镇建设中融入“渗、滞、蓄、净、用、排”措施,指导好道路、绿化、庭院、河堤等具体项目建设。在村庄道路广场建设中,因地制宜采取地方天然材料或透水材料铺设,道路两侧及广场周边的绿化区域,采用下沉式绿地、下凹式植草沟、生态树池等方式建设,确保有渗水、透水、储水功能;在河道沟渠水系整治中,结合地形地貌,除特殊地段需采用工程治理以外,其余区域采用生态驳岸等治理手段,因势利导实施生态修复,保留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保护现有湿地,尽可能保留和利用基地内原有的天然河流地貌,确保水清、岸绿、景美;村庄合理规划建设截污管网,生活污水由管网统一收集后排放至生态湿地或稳定塘进行处理,确保村庄污水经过治理后可进行灌溉使用;在农户庭院建设中,除了必要的生产生活场地需硬化外,大力引导村民预留庭院绿化用地,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绿化美化庭院,实现房前屋后有“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并采用“下沉式”,打造出更多的“海绵体”,加大村庄渗水、滞水、储水功能,让村庄自然吐纳、顺畅呼吸。通过以上方式的实施,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村庄建设模式,保留村庄乡土气息,打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