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刊发时间:2019-04-29 A3版  作者:彭荣平

  根据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相关政策法规,2016年,在村两委换届期间,云县194个村(社区)全部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村监督委”)。目前,大部分村监督委正常履职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但仍然有部分村监督委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村监督委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村监督委建设的基本情况
  在2016年村“两委”换届选举过程中,云县以乡(镇)为单位,统一时间、统一选举,全县194个村参照村委会选举办法选举产生了由3名成员组成的村监督委。在人员组成上,注重推选敢于坚持原则、热心公共事业,政治素养好、群众威望高的老党员、老支书、老会计作为主要成员,同时保证有一人懂财务、会查帐。各乡(镇)都对村监督委主任和成员进行业务培训,村监督委对村级人、财、事上的监督逐步进入正轨。从当前村监督委履职情况来看,总体运行正常、作用得到发挥。
  ——村监督委建设取得的成效
  对村级事务和村级财务实施全程监督。云县各村监督委的成立,使群众监督村务有了主心骨,提高了群众参与监督的意识,调动村民了解和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加强对村级事务处置监督的积极性。通过村监督委的工作,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都得到了保证,真正做到重大决策群众参与、权力运行群众监督,村民民主参与意识增强,提高了村级事务的决策质量。同时,村监督委通过列席村两委会议,把以前的事后监督转变成事前监督、事中把关,切实保证了村务的透明化、阳光化,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了村干部腐败行为的发生。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中,农危改等资金的结算,必须有村监督委主任签字认可;农村低保调整等决策性会议中,必须有村监督委参与等规定,让惠民政策的落实得到有效保障。
  充分发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润滑”作用。村监督委成员能够及时发现群众上访苗头,并及时反映到村两委,使村两委和乡(镇)党委、政府能够及时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把握群众的思想动向、理顺群众的情绪,把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化解在初始阶段,保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避免了群体性上访事件。
  拓展畅通了民情民意渠道。村监督委成员生活在本乡本土和自然村中,乡里乡亲之间走动比较频繁,村民愿意同他们说真话,比较容易收集到原汁原味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村两委之后,有利于做出最贴近民心、最受拥护的决策。
  村监督委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少数村监督委形同虚设
  一是虽然村监督委设有3名成员,但有的村有1名或2名成员外出打工,长年不在家,不能参与审查财务、参与议事。二是少数村监督委没有正常履职,没有实施真正监督,没有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村监督委成员职责不清
  部分成员对监督什么、怎么去监督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工作上没有思路、没有头绪,表现在什么会都去参加、什么活都去干。这样一来,村监督委从实施村务监督的身份变成直接参与村务工作的执行人员,而村两委从被监督的身份变成对监督委参与的村务工作实施监督,本末倒置。
  ——村监督委工作积极性不够高、主动性不够强
  村监督委成员构成参差不齐,有的年龄偏大、身体不好、文化水平偏低,主要由一些年纪大的老党员、老干部参与,其文化水平、财会和法律知识跟不上工作需要;有的对监督委职责认识不深,主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得过且过思想。
  ——村民对村监督委工作知晓率不高
  部分村民对设立村监督委及其职能职责不知晓。这主要是因为村监督委不是全体村民选举产生;一方面也说明对村监督委的宣传不够,村监督委本身的工作做得不多,没有通过自身工作的开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加强村监督委建设的建议
  脱贫攻坚告捷,乡村振兴启程,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任重道远。为有效发挥村监督委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村监督委建设,正确、规范行使职责,形成村务监督新常态,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强化”。
  ——强化村监督委的履职管理
  通过加强管理,规范村监督委履职的程序、方法,把村监督委履职装进制度的“笼子”。明确管理的责任主体,在乡(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乡(镇)纪委归口管理,把村监督委作为乡(镇)纪委监督执纪审查的前置探头。明确村监督委的职责权利并形成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加强督促检查,既提高村监督委的履职效能,又提高其履职的能力和业务水平。
  ——强化村监督委的政策性定位
  通过调研,综合各地情况,出台《村务监督委员会管理办法》,给村监督委定性定位。其次,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制度》《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能职责》《村务监督委员会权利和义务》《村务监督委员会选举办法》,对村监督委的权利、义务、工作职责、法律保护、工作制度等加以明确。
  ——强化对监督委成员的教育培训
  虽然县乡都组织了培训,但实际上村监督委成员理解水平和培训单位的教学水平以及地域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村监督委成员履职水平参差不齐。要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基本的培训时间,乡(镇)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重大任务和中心工作上再抽一定的时间进行相关业务培训。要根据本地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培训,组织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备课交流,提高教学质量。要点面结合,内容上侧重于扶贫领域资金使用及惠民政策落实到位情况的监督,明确怎样进行监督、监督什么、出现问题怎么处置;哪些事不能干涉,哪些事必须监督,不能干涉的事干涉了如何处置,要监督的事没有介入监督怎么问责,提高其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
  ——强化保障工作
  要为村监督委顺畅运行提供坚强保障。在经济待遇方面,给监督委成员增加一定的报酬、补贴、奖励,调动工作积极性;在履行职责支持方面,村监督委遇到困难,难以履行合法、有效的监督时,乡(镇)党委和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在村监督委反映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时,乡(镇)纪委要及时调查处理,为其撑腰打气、理直气壮地开展监督。
  ——强化检查考核
  建议出台村监督委考评细则,对履行监督到位的给予评优表彰,对不到位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给予罢免和调整。

返回
2025年07月30日  第827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刊发时间:2019-04-29 A3版  作者:彭荣平 【字体:大 中 小】

  根据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相关政策法规,2016年,在村两委换届期间,云县194个村(社区)全部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村监督委”)。目前,大部分村监督委正常履职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但仍然有部分村监督委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村监督委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村监督委建设的基本情况
  在2016年村“两委”换届选举过程中,云县以乡(镇)为单位,统一时间、统一选举,全县194个村参照村委会选举办法选举产生了由3名成员组成的村监督委。在人员组成上,注重推选敢于坚持原则、热心公共事业,政治素养好、群众威望高的老党员、老支书、老会计作为主要成员,同时保证有一人懂财务、会查帐。各乡(镇)都对村监督委主任和成员进行业务培训,村监督委对村级人、财、事上的监督逐步进入正轨。从当前村监督委履职情况来看,总体运行正常、作用得到发挥。
  ——村监督委建设取得的成效
  对村级事务和村级财务实施全程监督。云县各村监督委的成立,使群众监督村务有了主心骨,提高了群众参与监督的意识,调动村民了解和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加强对村级事务处置监督的积极性。通过村监督委的工作,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都得到了保证,真正做到重大决策群众参与、权力运行群众监督,村民民主参与意识增强,提高了村级事务的决策质量。同时,村监督委通过列席村两委会议,把以前的事后监督转变成事前监督、事中把关,切实保证了村务的透明化、阳光化,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了村干部腐败行为的发生。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中,农危改等资金的结算,必须有村监督委主任签字认可;农村低保调整等决策性会议中,必须有村监督委参与等规定,让惠民政策的落实得到有效保障。
  充分发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润滑”作用。村监督委成员能够及时发现群众上访苗头,并及时反映到村两委,使村两委和乡(镇)党委、政府能够及时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把握群众的思想动向、理顺群众的情绪,把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化解在初始阶段,保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避免了群体性上访事件。
  拓展畅通了民情民意渠道。村监督委成员生活在本乡本土和自然村中,乡里乡亲之间走动比较频繁,村民愿意同他们说真话,比较容易收集到原汁原味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村两委之后,有利于做出最贴近民心、最受拥护的决策。
  村监督委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少数村监督委形同虚设
  一是虽然村监督委设有3名成员,但有的村有1名或2名成员外出打工,长年不在家,不能参与审查财务、参与议事。二是少数村监督委没有正常履职,没有实施真正监督,没有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村监督委成员职责不清
  部分成员对监督什么、怎么去监督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工作上没有思路、没有头绪,表现在什么会都去参加、什么活都去干。这样一来,村监督委从实施村务监督的身份变成直接参与村务工作的执行人员,而村两委从被监督的身份变成对监督委参与的村务工作实施监督,本末倒置。
  ——村监督委工作积极性不够高、主动性不够强
  村监督委成员构成参差不齐,有的年龄偏大、身体不好、文化水平偏低,主要由一些年纪大的老党员、老干部参与,其文化水平、财会和法律知识跟不上工作需要;有的对监督委职责认识不深,主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得过且过思想。
  ——村民对村监督委工作知晓率不高
  部分村民对设立村监督委及其职能职责不知晓。这主要是因为村监督委不是全体村民选举产生;一方面也说明对村监督委的宣传不够,村监督委本身的工作做得不多,没有通过自身工作的开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加强村监督委建设的建议
  脱贫攻坚告捷,乡村振兴启程,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任重道远。为有效发挥村监督委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村监督委建设,正确、规范行使职责,形成村务监督新常态,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强化”。
  ——强化村监督委的履职管理
  通过加强管理,规范村监督委履职的程序、方法,把村监督委履职装进制度的“笼子”。明确管理的责任主体,在乡(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乡(镇)纪委归口管理,把村监督委作为乡(镇)纪委监督执纪审查的前置探头。明确村监督委的职责权利并形成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加强督促检查,既提高村监督委的履职效能,又提高其履职的能力和业务水平。
  ——强化村监督委的政策性定位
  通过调研,综合各地情况,出台《村务监督委员会管理办法》,给村监督委定性定位。其次,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制度》《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能职责》《村务监督委员会权利和义务》《村务监督委员会选举办法》,对村监督委的权利、义务、工作职责、法律保护、工作制度等加以明确。
  ——强化对监督委成员的教育培训
  虽然县乡都组织了培训,但实际上村监督委成员理解水平和培训单位的教学水平以及地域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村监督委成员履职水平参差不齐。要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基本的培训时间,乡(镇)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重大任务和中心工作上再抽一定的时间进行相关业务培训。要根据本地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培训,组织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备课交流,提高教学质量。要点面结合,内容上侧重于扶贫领域资金使用及惠民政策落实到位情况的监督,明确怎样进行监督、监督什么、出现问题怎么处置;哪些事不能干涉,哪些事必须监督,不能干涉的事干涉了如何处置,要监督的事没有介入监督怎么问责,提高其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
  ——强化保障工作
  要为村监督委顺畅运行提供坚强保障。在经济待遇方面,给监督委成员增加一定的报酬、补贴、奖励,调动工作积极性;在履行职责支持方面,村监督委遇到困难,难以履行合法、有效的监督时,乡(镇)党委和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在村监督委反映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时,乡(镇)纪委要及时调查处理,为其撑腰打气、理直气壮地开展监督。
  ——强化检查考核
  建议出台村监督委考评细则,对履行监督到位的给予评优表彰,对不到位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给予罢免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