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刊发时间:2019-04-29 A3版  作者:罗映清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后,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标准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革命先驱李大钊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来阐述共产党人的使命。作为教师,从古至今一直承担着弘扬道义、教化黎民的职责。做一名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就是要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人生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
  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要勤于授业育人。做好授业育人这门功课,就要正确处理好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关系。作为老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培养精湛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要明白一碗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信息化时代,更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让自己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不竭之源。就要摆正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自觉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职责,在工作中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主动加强业务学习,深化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要善于解疑释惑。对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烦扰和挫折,难免会对一些社会问题产生疑惑。作为老师,就要善于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且能够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和积累的人生经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理性看待挫折、积极面对人生。就要用自己的仁爱和关怀,温暖、感化、启迪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都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阳光的心态,享受到成长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要乐于平等待人。好的老师,能够正确对待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他们谦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对话。他们从不高高在上、俯视学生,更不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跟班随从、下属员工。好的老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心情、宽容学生的不足、体谅学生的难处、支持学生的选择,亲近学生、关爱学生,用自己的人格、学识和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用自己的热情和善良护佑学生成长成才,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他们的益友。
  如何做一名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一是不忘初心立师德。人的品德修养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体现出来的,而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多接触的无非是家长与老师,老师在立德上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课堂里,师德是爱岗敬业,传播最先进的知识;在师生间,师德是关爱学生,与学生为友;在工作中,师德是实事求是、敢于创新。铸师塑德以德为先,老师不仅传道解惑,还应成为志比秋鸿、薪尽火传的学者。学生成长的首要前提是思想道德的成长,老师一定要把立德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劳动观、法制观,热爱真善美、痛恨假恶丑,做到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培养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广泛开展中国梦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奋发有为,报效祖国和人民。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有牢记“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才能把老师当成良师益友。要做到爱心、耐心、细心“三心俱到”,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要允许学生出差错,并给学生改正的机会,切忌言行过激、教育简单化。
  二是牢记使命育好人。常言说:做人难,做个好人更难;做老师难,做个好老师更是难上加难。作为一名老师,要自律、自强、自压,勤学、勤思、勤练,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做个合格的好老师,做个受人尊敬的好老师,做个党和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用“志”支撑事业。“志”就是壮志,是指老师在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奉献精神。一名合格的老师在踏上自己的岗位之前,应该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这个工作的意义,要从心底对这份工作热爱,要有奉献自己一生的壮志。一个老师有远大的、坚强的壮志,他的学生才不会“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才不会随着社会中的种种“诱因”不时地改变自己人生的方向。一位有远大、坚强壮志支撑的老师,他在教学中会全身心的投入,会爱生如子,爱岗敬业。
  用“恒”提升学识。“恒”就是恒心。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的耐心、恒心是至关重要的。每个学生有其不同的特点,生活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的环境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悟到老师对他的关心、爱心。教育不是万能,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见效,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思想的人,我们在教育他们的时候要要恒心,要坚信学生的可塑性,而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陆晓娅每周都要到农民工子弟校上课,她说:“我努力让孩子们知道,即便是以后当农民,多读了一些书,有创造力的人种出的地也会比别人更好。希望我的课能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颗‘小火种’,也许有的会熄灭,但说不定哪几颗某天会燃烧起来。”作为一名老师,就是要让学生始终捧着一个个新希望,因为只有捧着一个个新希望,他们才能捧着千千万万个好未来。
  用“教”创新育人。“教”就是教育。对于教育,一定要与时俱进地创新。时代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机械地去“搬”,而是要灵活地去“学”。教的创新首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找到适合学生的教法,兼顾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教无定法,找到适合学生的教法,就是教的创新。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着力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加强学段、学科、教育教学环节、育人力量和阵地五个方面的统筹,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要时刻了解国内外信息,及时了解教育领域的各种动向,了解古今中外大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
  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用心走好教育之路
  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以来,其主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但尊重是相互的,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尊重学生的实质就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立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老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 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长成人格的参天大树。

返回
2025年07月30日  第827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刊发时间:2019-04-29 A3版  作者:罗映清 【字体:大 中 小】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后,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标准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革命先驱李大钊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来阐述共产党人的使命。作为教师,从古至今一直承担着弘扬道义、教化黎民的职责。做一名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就是要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人生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
  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要勤于授业育人。做好授业育人这门功课,就要正确处理好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关系。作为老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培养精湛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要明白一碗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信息化时代,更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让自己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不竭之源。就要摆正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自觉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职责,在工作中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主动加强业务学习,深化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要善于解疑释惑。对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烦扰和挫折,难免会对一些社会问题产生疑惑。作为老师,就要善于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且能够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和积累的人生经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理性看待挫折、积极面对人生。就要用自己的仁爱和关怀,温暖、感化、启迪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都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阳光的心态,享受到成长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要乐于平等待人。好的老师,能够正确对待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他们谦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对话。他们从不高高在上、俯视学生,更不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跟班随从、下属员工。好的老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心情、宽容学生的不足、体谅学生的难处、支持学生的选择,亲近学生、关爱学生,用自己的人格、学识和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用自己的热情和善良护佑学生成长成才,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他们的益友。
  如何做一名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一是不忘初心立师德。人的品德修养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体现出来的,而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多接触的无非是家长与老师,老师在立德上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课堂里,师德是爱岗敬业,传播最先进的知识;在师生间,师德是关爱学生,与学生为友;在工作中,师德是实事求是、敢于创新。铸师塑德以德为先,老师不仅传道解惑,还应成为志比秋鸿、薪尽火传的学者。学生成长的首要前提是思想道德的成长,老师一定要把立德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劳动观、法制观,热爱真善美、痛恨假恶丑,做到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培养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广泛开展中国梦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奋发有为,报效祖国和人民。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有牢记“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才能把老师当成良师益友。要做到爱心、耐心、细心“三心俱到”,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要允许学生出差错,并给学生改正的机会,切忌言行过激、教育简单化。
  二是牢记使命育好人。常言说:做人难,做个好人更难;做老师难,做个好老师更是难上加难。作为一名老师,要自律、自强、自压,勤学、勤思、勤练,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做个合格的好老师,做个受人尊敬的好老师,做个党和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用“志”支撑事业。“志”就是壮志,是指老师在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奉献精神。一名合格的老师在踏上自己的岗位之前,应该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这个工作的意义,要从心底对这份工作热爱,要有奉献自己一生的壮志。一个老师有远大的、坚强的壮志,他的学生才不会“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才不会随着社会中的种种“诱因”不时地改变自己人生的方向。一位有远大、坚强壮志支撑的老师,他在教学中会全身心的投入,会爱生如子,爱岗敬业。
  用“恒”提升学识。“恒”就是恒心。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的耐心、恒心是至关重要的。每个学生有其不同的特点,生活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的环境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悟到老师对他的关心、爱心。教育不是万能,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见效,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思想的人,我们在教育他们的时候要要恒心,要坚信学生的可塑性,而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陆晓娅每周都要到农民工子弟校上课,她说:“我努力让孩子们知道,即便是以后当农民,多读了一些书,有创造力的人种出的地也会比别人更好。希望我的课能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颗‘小火种’,也许有的会熄灭,但说不定哪几颗某天会燃烧起来。”作为一名老师,就是要让学生始终捧着一个个新希望,因为只有捧着一个个新希望,他们才能捧着千千万万个好未来。
  用“教”创新育人。“教”就是教育。对于教育,一定要与时俱进地创新。时代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机械地去“搬”,而是要灵活地去“学”。教的创新首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找到适合学生的教法,兼顾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教无定法,找到适合学生的教法,就是教的创新。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着力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加强学段、学科、教育教学环节、育人力量和阵地五个方面的统筹,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要时刻了解国内外信息,及时了解教育领域的各种动向,了解古今中外大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
  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用心走好教育之路
  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以来,其主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但尊重是相互的,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尊重学生的实质就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立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老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 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长成人格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