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以凤庆县为例
目前,凤庆县脱贫攻坚阶段性工作成效明显,同时全面开启了乡村振兴新征程。这要求更加注重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始终坚持“一把手”工程,在组织领导、责任体系、统筹谋划、监督检查等方面保持高位推动态势,在规划、政策、项目等方面做到充分有效衔接。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脱贫攻坚要按照“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项目、脱贫不脱责任”的要求,优化已制定的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后续帮扶计划,切实抓好后续精准帮扶和巩固提升工作,交好“棒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以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为契机,从做实规划入手,坚持典型引路、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接稳“棒子”,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加强贫困对象动态管理
加强贫困对象跟踪监测,重点监测脱贫户家庭收入状态、返贫潜在因素和后续精准帮扶措施,及时掌握返贫情况,并进行有效帮扶,确保实现稳定脱贫。继续开展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针对不同致贫原因、短板分类施策,确保贫困村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双提升”。
抓好深度贫困群体脱贫
抓好深度贫困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和“直过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其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聚焦低保户、危房户、重病户、残疾人户、无劳力户、农村特困分散供养户等特殊困难群体,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兜底政策。
持续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脱贫不脱政策、不脱项目的要求,持续推进以交通为先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补齐发展短板,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着力抓好“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建设;着力提升农村饮水安全质量、电力保障质量和网络覆盖质量;着力配套建设农村敬老院、幼儿园、村民活动室、党员电教室、农家书屋、卫生室、养殖小区、畜禽防疫室等公共服务设施。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八大工程”
把真脱贫不返贫摆上重要位置,以户户清项目库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绿色发展扶贫和社会保障扶贫“八大工程”,措施、项目、资金精准到户到人,切实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确保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缝衔接。
发挥资源优势做强产业
按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要求,立足山区资源禀赋,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品牌,围绕做强做优茶叶、核桃、畜牧、水产、蔗糖、烤烟、油茶、澳洲坚果“八大特色产业”,在提升基地质量和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上下功夫。同时,依托“茶王”“百里长湖”“茶马古道”及鲁史古镇、古村落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服务业,逐步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产业振兴。
创新机制提升人居环境
建立健全生态系统保护机制,推行河长、湖长、街长、路长、园长、山长“六长制”。持续推进“森林凤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启动建设迎春河生态廊道、澜沧江生态廊道、江北片区生态廊道,开展增花、增果、增绿、增水、增光、增民族元素“六增行动”。强化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村庄“七改三清”和“两违”建筑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创新乡村卫生保洁制度,构建户清扫、村收集、乡清运、县处理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机制,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强化治理倡导文明新风
在强化群众参与打消“疑心”上下功夫,在用好村史室培育“感恩心”上下功夫,在发挥示范作用提振“信心”上下功夫,在健全激励机制撬动“热心”上下功夫,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乡村综合治理,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好民族团结示范创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风尚,依托村规民约、教育惩戒等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唱响主旋律,育成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