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头白二叔

刊发时间:2019-05-05 A3版  作者:沧江鱼

  弦子调好了,月亮出来了,劳累了一天的白二叔丢下碗筷就翻箱倒柜找出那把磨得发亮的三弦来。
  “吃饱就跑,也不帮忙收拾收拾。”二婶恼恨地瞪了白二叔一眼,手上却加快了收拾碗筷的动作,心里早已飞进打歌场去了。
  “我是歌头,打歌要走在前,弦子要弹得震,唱调要起好音,你收拾好赶快来。”白二叔不顾二婶,拿起三弦急急出门而去。
  打歌,这种被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的少数民族自娱性舞蹈,风靡乡村。村民自制的芦笙、笛子、三弦等伴奏乐划破漆黑的乡村夜空,村民们闻乐而欢,纷纷从四面八方聚拢来,手拉手围住院子里熊熊燃烧的火塘,跟随着乐器节奏踏起利落整齐的脚步。大直歌、小半翻、公鸡摆尾、喂猪歌……不同的调门引领不同的步法,也唤醒村民辛劳而单调但渴望娱乐期盼美好的心绪。兴之所至,更离不了自编自唱的打歌调子:会打歌尼来打歌,不会打歌尼干望着……打歌打到脚翻筋,不见新姑爷来发烟……
  “打歌了!打歌了!”白二叔一路吆喝着往村里活动场所走去。
  曾几时,打歌一直是村里红白喜事夜场娱乐不可或缺的方式:阿妈小儿哝哝睡,阿妈克(去)打两转歌,跟打两转就回来,阿妈小娃要吃奶……
  打歌,更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表露心声的媒介:三天不吃不说饿,一天不见就说想……
  “江湖”传说,白二叔是打歌场的中流砥柱,一首弦子弹得天花乱坠,一腔调子唱得日月黯然。二婶,就是在打歌场上认识了白二叔。
  白二叔的调子瞬间惊动了村民们,活动场所一下子热闹起来。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村里建起活动场所,村里有识之士“三顾茅庐”说动曾经“叱咤风云”的白二叔重返歌场勇接歌头大旗。在白二叔的怂恿下,三弦、芦笙、笛子等乐器再次重出江湖,打歌调子再次卷土重来,撩拨着村民潜意识里那天生地就的音乐禀赋。
  节奏鲜明简快,脚步整齐有力,男声女声缠绵悱恻。白二叔抱着那把磨得油亮的三弦,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弹得最正气,唱得最风发。
  匆匆赶来的二婶,寻了个间隙迅速钻进队伍迈开了步子。
  夜逐渐深了,月亮快翻下山岗。几个弹三弦、吹芦笙、吹笛子的伴奏师累了,退出队伍寻了个座位喝起茶水。
  白二叔浑然不觉,依然把步子跺得震天响,拨弄三弦的手掌有模有样地挥动着——不对啊,三弦噼啪噼啪地毫无节奏可言。原本整齐划一的队伍,忽然没了指挥,一时乱七八糟起来。
  正跳得来劲的二婶,也感到了不对,赶紧抬头往队伍里寻找错乱的源头。
  “我的妈呀,嫁给你三十多年了,现在才发现你根本就不会弹三弦啊!”二婶盯着歌头白二叔,惊叫起来。
  白二叔涨红了脸,面对这稀泥带水的残局,急急调整了他“头动尾摇”的步伐及“气不成声”的调子,大阔步踏歌,大声气唱道:
  会调弦子会唱歌,小细活路不消我。
  献鸡摆尾龙翻身,大平地上起灰尘。
  哈哈哈,呜呜,哈哈哈……随着打歌调的此起彼伏,欢乐的笑声,响彻乡野。

返回
2025年07月31日  第8282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歌头白二叔

刊发时间:2019-05-05 A3版  作者:沧江鱼 【字体:大 中 小】

  弦子调好了,月亮出来了,劳累了一天的白二叔丢下碗筷就翻箱倒柜找出那把磨得发亮的三弦来。
  “吃饱就跑,也不帮忙收拾收拾。”二婶恼恨地瞪了白二叔一眼,手上却加快了收拾碗筷的动作,心里早已飞进打歌场去了。
  “我是歌头,打歌要走在前,弦子要弹得震,唱调要起好音,你收拾好赶快来。”白二叔不顾二婶,拿起三弦急急出门而去。
  打歌,这种被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的少数民族自娱性舞蹈,风靡乡村。村民自制的芦笙、笛子、三弦等伴奏乐划破漆黑的乡村夜空,村民们闻乐而欢,纷纷从四面八方聚拢来,手拉手围住院子里熊熊燃烧的火塘,跟随着乐器节奏踏起利落整齐的脚步。大直歌、小半翻、公鸡摆尾、喂猪歌……不同的调门引领不同的步法,也唤醒村民辛劳而单调但渴望娱乐期盼美好的心绪。兴之所至,更离不了自编自唱的打歌调子:会打歌尼来打歌,不会打歌尼干望着……打歌打到脚翻筋,不见新姑爷来发烟……
  “打歌了!打歌了!”白二叔一路吆喝着往村里活动场所走去。
  曾几时,打歌一直是村里红白喜事夜场娱乐不可或缺的方式:阿妈小儿哝哝睡,阿妈克(去)打两转歌,跟打两转就回来,阿妈小娃要吃奶……
  打歌,更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表露心声的媒介:三天不吃不说饿,一天不见就说想……
  “江湖”传说,白二叔是打歌场的中流砥柱,一首弦子弹得天花乱坠,一腔调子唱得日月黯然。二婶,就是在打歌场上认识了白二叔。
  白二叔的调子瞬间惊动了村民们,活动场所一下子热闹起来。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村里建起活动场所,村里有识之士“三顾茅庐”说动曾经“叱咤风云”的白二叔重返歌场勇接歌头大旗。在白二叔的怂恿下,三弦、芦笙、笛子等乐器再次重出江湖,打歌调子再次卷土重来,撩拨着村民潜意识里那天生地就的音乐禀赋。
  节奏鲜明简快,脚步整齐有力,男声女声缠绵悱恻。白二叔抱着那把磨得油亮的三弦,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弹得最正气,唱得最风发。
  匆匆赶来的二婶,寻了个间隙迅速钻进队伍迈开了步子。
  夜逐渐深了,月亮快翻下山岗。几个弹三弦、吹芦笙、吹笛子的伴奏师累了,退出队伍寻了个座位喝起茶水。
  白二叔浑然不觉,依然把步子跺得震天响,拨弄三弦的手掌有模有样地挥动着——不对啊,三弦噼啪噼啪地毫无节奏可言。原本整齐划一的队伍,忽然没了指挥,一时乱七八糟起来。
  正跳得来劲的二婶,也感到了不对,赶紧抬头往队伍里寻找错乱的源头。
  “我的妈呀,嫁给你三十多年了,现在才发现你根本就不会弹三弦啊!”二婶盯着歌头白二叔,惊叫起来。
  白二叔涨红了脸,面对这稀泥带水的残局,急急调整了他“头动尾摇”的步伐及“气不成声”的调子,大阔步踏歌,大声气唱道:
  会调弦子会唱歌,小细活路不消我。
  献鸡摆尾龙翻身,大平地上起灰尘。
  哈哈哈,呜呜,哈哈哈……随着打歌调的此起彼伏,欢乐的笑声,响彻乡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