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思考
强化党的领导,继承和创新各种优秀文化资源,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的一个大议题。
发展壮大新时代文化文艺。时代是思想之母,在文艺和社会科学方面,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善于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起展示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这还涉及到新闻舆论领域,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主动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主流媒体与互联网媒体的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讲好中国故事。党的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俯下身子,做到“身入”,更要“心入”和“情入”,而这一切都要体现在文化实践中,需要各领域的文化工作者走进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心声并回应人民的需求。只有将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紧紧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展现出当代中国的发展面貌和当代中国人的丰富生活,才能更好地坚持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广大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新时代,应该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吮吸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中积淀下的文化养分,弘扬社会主义新风气,合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需要志存高远,坚守高尚的职业道德,以便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道德、以德服人的良好风尚,成为凝聚社会人心的榜样力量。
夯实文化自信基础性地位。任何国家选择和形成的道路、理论、制度,既根植于该国特定的文化土壤,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又是一国文化发展的特定阶段,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道路、理论和制度既是文化的基本构成元素,也是文化的具体呈现样态。离开文化的深厚滋养,道路、理论、制度就会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精神层面、文化维度的坚定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会慢慢失去智慧支持、道义支撑和价值引领。文化是确立道路、生成理论、建构制度的基础。在当代中国,能否实现高度文化自觉基础上的坚实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思想认同,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转化为现实。如果对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自信,就无法阐释清楚中国道路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未来向度,道路自信就会动摇;就无法阐释清楚中国理论的历史渊源、实践依据和价值取向,理论自信就会动摇;就无法阐释清楚中国制度的形成脉络、价值内核和发展方向,制度自信就会动摇。
用活文化自信的传统智慧。当今时代迫切需要打破旧的世界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应当对此有所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而当前西方的现代性文化和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给其自身和世界的发展都带来了种种问题,日益陷入困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当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华,回应世界共同关注的、具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拓展文化自信的当代内涵。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基于对自身文化历史有清醒认知、对自身文化价值有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未来有坚定信念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稳定的文化心理状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其表现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无论是在纵向的历时比较中还是在横向的共时比较中,都能正确看待自身文化,清楚自身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就微观的个体而言,其表现为个人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身份认同、情感寄托和积极态度。那么,文化自信为何如此重要?从根本上讲,文化自信重要,本质上是因为文化重要。文化具有反映力、教化力、引导力、感染力、凝聚力、鼓动力、创造力、亲和力、调节力、净化力、传播力、生产力、战斗力、推动力等诸多功能。作为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国家的软实力,文化的力量是奇特的、巨大的和不可比拟的。从文化自信本身来看,则是因为文化自信相较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能够为它们提供坚实基础、深沉动力和强劲支撑。
理顺文化自信的兼容并蓄。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转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积极推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互动。
把握好文化自信的融合创新。文化传统是一个绵延不绝的生长过程,即文化创新过程。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文化创新要在继承本民族文化和借鉴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实践的新需求,不断改造和扬弃旧的文化模式或文化类型,实现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相协调;同时,面对新的世界形势和时代特点,我们的文化创新还要积极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使其融入我们的文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实现这一艰巨任务,我们需要秉持中国文化的创新性品格,使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资源在融合、创新中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充分激发中国文化的生命活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其魅力,使其对中华文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