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保持肌体健康、提高战斗力的有力武器。然而,就笔者近期参加部分党组织召开的组织生活会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是党员之间提旁枝末节批评意见的多,谈重要问题、核心问题的少;存在今年的批评意见和上一年的一致;还有的先来一段冗长的铺垫“某某同志某某方面成绩突出……但是依然还有一些不足……”等等。
历数落马之官员,几乎都能找到“听不到不同意见、无人提醒、没人批评,最终走到了今天”的话,如果当初有人敢于及时指出其错误并及时改正,何至今日。那为何提出批评意见这么难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在有些地方和单位与其说是批评还不如说是表扬甚至评功摆好。主要原因,首先是温情脉脉,好人主义,‘不说好不说坏,谁也不见怪’;其次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开走’;再次就是‘怕’字当头,批评同事怕得罪人,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自己怕损形象。”这些不敢批评的人或为人情所困、为利益所惑;或怕结怨树敌、怕引火烧身;或是明哲保身,少说为佳……自以为搞一团和气,奉行“好人主义”能够促进团结、和谐、稳定。其实不然,试问如此隔靴搔痒、蜻蜓点水,将相互批评、相互提升完善的党的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如何能起到“红脸出汗、治病救人”的作用?如果连真话、实话、“挑刺”的话都不敢说,又何谈勇于担当、干事创业、引领地方发展!
“苟利国家,祸福不避。”不可否认,批评需要勇气,这似乎是胆量的问题,笔者认为:敢不敢严厉的批评,折射出一名党员的党性问题!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对党是否忠诚、是否将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皆可由此窥见一斑。如若忠诚于党的事业,自不容其蒙尘;如若诚实于同志,自不容污垢染身。
敢于批评就要坚定理想信念。“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元气和主心骨,是我们党由弱小走向强大,始终能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一名共产党员,有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了共产主义理想,“钙质”就不会流失,骨头就硬,就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要做到越是众声喧哗,越要头脑清醒;越是条件优越,越要不忘初心;越是诱惑重重,越要意志坚定,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勇于同各种不良现象做斗争,方能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敢于发声,敢于亮剑。
敢于批评就是要自身清正。“己不正,焉能正人。”要常怀律己之心,坚守底线、不断磨砺、展现政治本色,从细微处着眼、小处做起,严于自律、加强修养、崇廉尚德,做遵纪守法的“标杆”,时刻谨守慎独、慎初、慎微、慎欲,以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的自律之心,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才能“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敢于批评就是要实事求是。对同志提出批评意见,要客观、真实,有根据的提出,不能够无中生有、添油加醋、捕风捉影或打击报复。要辩证看待同志的缺点,客观评价功过是非,诚心诚意沟通思想,推心置腹交换意见,从思想境界、党性觉悟、宗旨意识、道德品行等方面深挖问题根源,让大家对自身存在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方能实现相互帮助、相互教育、相互警醒的效果,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
敢于批评就是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要有“纳谏”的容人之量,切实放低姿态、放平心态以“洗耳恭听”之姿面对其他同志的批评,认真听取自身的不足和改正意见,不曲解其意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做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方能让其他同志摒弃不应有之种种顾虑,消除不该存之种种不良心态。
事业征程,从来少有康庄大道;蟾宫折桂,自古未见轻而易举。新时代,我们党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这就更需要我们党始终保持顽强的生机与活力,保持绝对的先进性,这一切都需要保持开展党内相互批评优良作风加以保证,如何对待批评,时刻考验我们的意志和作为,也决定着党的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