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衣胞之地
一
那是一间耳房,一间诞生过八条生命的伟大耳房。这八条生命中,我就是其中之一。
一个严谨的四合院,有瓦顶的正房、瓦顶的楼子、草顶的左厢房和草顶的右厢房,还有雕刻着龙凤和盘踞着石狮的大门,就连正房与耳房之间的藏头房也都有。在大城市或者大寨子里,这样的四合院比比皆是,而且都是全瓦顶。可在滇西的大山皱褶深处,这可是曾祖父及祖父们几代人辛勤劳作,勤俭持家的见证。
后来,这个院子成了三姓人居住的小杂院。属于我爷爷和父亲的是那间草顶的右厢房和一格藏头房。
二
生于1935年的父亲娶了同年生的母亲。父亲和母亲属于同一个阶级,就住在那间草顶的右厢房里。右厢房的楼梯搭建在右边格,父亲和母亲的新床就摆放在楼梯下面,于是这格又小又黑的房子就成了我们兄妹八个的产房,也就是我的诞生地,我和我在母体里赖以生存的衣胞就落在这间屋子里。
三
我不知道自己脱离母体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什么反应。人们都说呱呱坠地,我猜想我连呱都没呱一声,因为村里人都知道我说话很迟,人们都叫我哑巴。
妈妈生我,奶奶很忙。奶奶用自己做针线活用的剪刀剪断脐带,将衣胞放进粪箕里,然后将我放入盛有温水的木盆中,简单清洗后用不知是新还是旧的布包住,放进妈妈的怀里。奶奶将一碗红糖水煮的鸡蛋端给妈妈后,就端起粪箕,拿上锄头将我的衣胞埋到房后的荒地里,返回时又用粪箕抬回新土将产房里的血迹覆盖。按当地习俗,孩子不满月不能见天日,我出生后,在那间又黑又小又腥气的房子里足足呆了一个月,才被抱出来。从此,我看见天,看见地,看见人间一切。
四
在若明若暗的油灯下,我看清了房间里的两张床。两张木质框架的床上,铺垫的是用稻草编制的草帘子和用蒲草编织的席子。这两张床,大哥睡过,8岁不足就夭折了的姐姐睡过,两个弟弟和三个妹妹都睡过。一夜又一夜,一年又一年,直到父亲离世,母亲进城,这两张床才被三弟换成了当下流行的席梦思。
五
奶奶在世的时候,曾经跟我说,在我出生后的第二年,就在埋衣胞的位置长出一棵红椿树,她用锄头给红椿树松了松土,然后用一只破篮子罩了起来。后来这棵红椿树渐渐长大,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从此,我实实在在地记住了我的衣胞就埋在那棵红椿树下。
我曾经站在红椿树下,对四面八方认真审视。
前面是东,太阳从太阳山升起。那是一座蕴藏着巨大铅锌矿的山峦,太阳山下的寨子与我们的寨子遥遥相对。可对面的寨子闪闪发亮,我们的寨子暗淡无光。后来,太阳山千疮百孔,黄灰四起。再后来,就听不到太阳山传来的炮声,也嗅不到太阳山传来的火药味。从此,对面的太阳山恢复了昔日的平静,一抹抹绿色慢慢地从黄土与废石间蹦出。
后面是西,夕阳就从满是云南松的山岗坠落。我的几代先人包括我父亲都葬在后面的山上。山上的云南松标直的被人砍了做柱做梁做方板,曲里拐弯的就任其生长,直到敌不住大风擒拿之时才会顺势倒下。村里人上山,总能有所收获,松明背回家照亮,松茯苓卖个好价钱,松钮钮泡酒说是专治跌打损伤。
左面是北,一弯江水从西北悠悠而来,又款款向东南而去。这条江叫黑惠江,江岸形成许多带状沙滩,生长着玉米、大豆、红花和高粱。江里鱼类繁多,鲤鱼、带鱼、老面瓜鱼应有尽有。江水就在寨子前哗哗流淌,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这条生命之源,养育了无数江岸百姓,也润泽了万重山峦。
右面是南。寨子南面有一个垭口,一棵千年大叶榕将这个垭口堵得严严实实。街上的人都把这棵千年古榕视为天神。我们出去求学,走到这棵树下,都要双手合十,默默祈祷,企图得到天神的庇荫。求学有成的后生,都从这棵树下经过,然后一路向南,安义、鲁史、凤庆、临沧、昆明、北京……
六
背靠青山,前面临江,左右各有一个岭岗,多么好的一块风水宝地。只是可惜,在这里没有我童年的快乐,只留下备受欺凌的忧伤。感恩这块宝地,感恩那个自己被别人当作另类的时代,感恩那些让我坚强的人们,更要感恩山上的野果、水里的鱼虾以及地里的庄稼,还有教我读书认字的各位先生。
七
我没有走开,也没有能耐走开。虽然那棵红椿树已经没了踪影,但我每年都要回家。逢年过节我要回家,兄弟姐妹家里有大事小情我要回家,清明我必须回家。回家看看兄弟姐妹,回家会会儿时伙伴,回家扫扫祖坟墓茔。虽然山还是那座山,江还是那条江,但心情绝对不再是那份心情。过去的许多事情已经淡了,就像过去的许多人已经没了一样。大山有时一片枯黄,有时一片葱绿,有时一片花海,有时一片果实。小江有时清澈悠悠,有时浑浊滔滔,有时江雾笼罩,有时彩霞兴蔚。山水随着季节变换而变化,情绪随着年龄增长而平和。
八
420万千瓦的大电站在黑惠江与澜沧江的汇合之处矗立起来。大坝气势恢弘,黑惠江峡谷变成了千里长湖。荡舟湖面,欣赏两岸美景。在同舟人心旷神怡,高唱“小小竹筏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时候,我却怎么也兴奋不起来,因为我看到,我的衣胞之地已成水下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