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提升“三个组织化”推进脱贫攻坚
因地制宜 勇于创新 大胆实践 凝心聚力
因地制宜 勇于创新 大胆实践 凝心聚力
双江提升“三个组织化”推进脱贫攻坚
自脱贫攻坚大会战打响以来,双 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坚持 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以提升“三个组织化”为抓手,把发挥 组织作用作为根本保证,不断提高产 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三 个组织化”程度,把脱贫攻坚资源有效 整合起来,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 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推动 发展优势,将组织活力转化为攻坚动 力,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有 效提升组织力,凝心聚力决战脱贫攻 坚,闯出一条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 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易地搬迁组织化,挪离穷窝促脱 贫。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和 地质灾害频发、交通闭塞、环境恶劣、 发展条件受限的贫困地区,按照“新房 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的要求,做 实村庄规划,完善村庄布局、功能和规 模,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产业发 展、基础设施、生活区域、民居建设,全 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努力实现 人口、产业、公共资源三聚集。抓实 “党建+群建”“党建+社会组织”工作, 建立农村团组织 76 个,妇联组织 76 个、理事会1200余个,建立农村社会化 服务组织和易地扶贫搬迁点党组织54 个,本着“特色民居共同建”要求,在脱 贫攻坚主战场由理事会负责统一采购 主要建材,统筹调配建筑物资,既加快 施工进度,又控制建房成本,推动完成 危房改造20000余间。普遍形成了党 组织引领、群团组织当家,“同频共振” “同台合唱”的脱贫攻坚大格局。 劳务输出组织化,转移就业促脱 贫。针对“直过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素 质较低、生产技能不高的实际,深入实 施技能扶贫专项行动,坚持把培养一 批“田秀才”和“土专家”作为脱贫攻坚 的治本之策,累计培养培训乡土人才 2.6 万余人次。按照“一户一人、一人 一技”的要求,以乡(镇)为单位,以农 村建筑、产业发展等实用技术为主要 内容,开展“千人培训计划”,培训 8200 余人次,确保贫困户家庭每人掌握一 项实用技术。建立县、乡、村三级基层 “就业服务站”,抽调8个工作组赴广东 福建上海等地开展“家乡牵挂你”—— 送温暖、送政策、送服务的农村劳动力 外出务工人员跟踪服务活动,搭建东 西部地区劳务信息对接平台和经济发 达地区的劳务协作机制,提升就业扶 贫的组织化程度,拓展产业脱贫的新 路子,累计转移劳动力15136人,打通 群众务工就业、增加收入的渠道。 产业扶贫组织化,做强产业促脱 贫。建立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 服务中心,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引导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 提升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全县共成 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311 个,其中,32 个 贫 困 村 99 个 ,延 伸 组 建 自 然 村 (组)党支部 203 个、产业链党支部 46 个,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参加 合作组织。出台了烤烟、生物药业等 5 个产业扶持办法,制定产业发展措 施 60 余条,每年投入产业发展资金 5000 万元以上,推广“党支部+企业+ 合作社+农户”模式,发挥专业合作 社职能,组织发动群众推动产业兴 村,全县共建成产业基地 150 万亩, 人均达 10 亩以上,农民增收的产业 基础得到夯实。 (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