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砍柴妹”到“理发师”
——透过李国兰一家勤劳致富奔小康看宝华村的巨变
凤庆县鲁史镇宝华村坐落于鲁史镇政府驻地东南方,背靠大山,土壤贫瘠,条件艰苦。李国兰家开夫妻理发店的地方是宝华村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几年前,这里沙石成堆,很少有人居住。现在安置了100户人家,成为宝华村的经济贸易中心,被群众称为“沙坝河街”。
宝华村有760户人家,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8户,是全县贫困人口较多的贫困村之一。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但由于条件限制,日子过得并不富裕。李国兰16岁就背井离乡到省城打工,几经波折,学到了一手美容美发的好手艺。技艺学成后,她回到宝华村结婚生子。在年复一年的砍柴、种地等劳作中,小日子虽然艰苦,也算过得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婚后不几年,丈夫就患上了重病,对于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李国兰既要养家糊口带孩子,又要照顾丈夫、给丈夫治病。
2015年,脱贫攻坚的东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给宝华村的困难群体带来了希望。市发改委、县纪委监委先后派出业务精良、作风扎实、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18名驻村工作队员,与村“两委”班子同吃、同住、同谋划,打起了脱贫攻坚持久战,认真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抓实精准扶贫。
几年来,当地帮扶投入宝华村各类扶持资金,先后完成危房改造547户,群众住房有了保障;修通镇村油路15公里,硬化村组路14公里,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了解决;完成人蓄饮水改造项目18公里,群众饮水有了保障。全村通电全覆盖,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以上,网络宽带覆盖到村、学校和卫生室。并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个,核桃加工厂一个,完成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美化亮化,建有垃圾池8个、公厕5间。
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李国兰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丈夫的看病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病情也有了明显好转。由于地质滑坡严重,李国兰家从“宝一”小组搬迁到了沙坝河安置点,在政策的扶持下,建起了一层小洋楼。
按照“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的扶贫思路,李国兰家得到5万元的产业扶持小额贴息贷款,开始了全新的生活。2017年12月22日,对于李国兰家来说,是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她家的“夫妻理发店”在宝华村开业了,李国兰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完成了从“砍柴妹”到“理发师”的蜕变。理发一人仅收费10元钱,没想到一天下来,李国兰的夫妻理发店居然有了200多元的收入,这让李国兰开心极了,信心也更足了。
“党的政策真好,搬到安置点后,住房安全了,孩子上学方便了,看病方便了,生产生活更方便了。这一年来,理发店的收入有两万多元,和过去相比,真是好太多了。”说到未来,李国兰充满了希望。“孩子他爸的病情好转了,可以做一些轻巧活计,在附近打零工贴补家用,大娃上小学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相当于领工资上学呢!家里的核桃每年收入也有7000多元,并且产量会越来越高,每年除了生活开支、社会应酬等,都有些结余,我们会认真经营好理发店,把两个孩子供到大学毕业……”
“夫妻理发店”只是宝华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和李国兰家一样,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宝华村的村民有的开起来了宾馆、有的开起了饭店、有的开起了超市,繁荣了宝华村的经济,丰富了村民的生活。
如今走进宝华村,乡村公路通畅化,村组公路网格化;一片片核桃林春来花香沁人,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累累;各项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不断充实着群众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