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伴随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乃至一生的过程。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他终身受益。因此,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人们常说:“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命运。”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科学教育,合理引导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并使学生乐于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带来快乐和感悟。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发现他们的个性特点,更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高中阶段,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学习很辛苦,平时也很努力,可是成绩却总上不去;有的学生学得很轻松,看着不怎么用功,成绩却名列前茅。究其原因,就是成绩好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必须要了解习惯养成的心理过程,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时,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适时引导其他学生向其学习,让其他学生模仿,一起养成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学生有不良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口头警告,严重者给予一定的惩戒。学生刚开始可能会对教师的批评教育产生一些抵触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反应。当学生出现这种情绪时,要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教育,给学生讲明他的这种不良行为已经给其他同学造成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伤害,对他的批评教育是对他负责,也是对其他同学负责。教育学生积极改变自己的错误,做一个同伴喜欢的同学,这样有利于不良行为习惯的及时纠正,引导学生从不良行为习惯中走出来,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人的正确行为往往来自于正确的认识,这些认识经过严格训练,可以强化成正确的行为,一次偶然的行为不足以形成习惯,习惯的形成需要重复足够多的次数。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在自觉学习的过程中,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循环教育逐步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学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中,在不断纠正错误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改掉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健全的制度,统一的行动准则和约束制度,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是中小学阶段,而且越早养成的习惯越稳定,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深刻。基于习惯养成的心理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 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于习惯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促进习惯的养成;第二,科学的训练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或者纠正不良的习惯,习惯培养和训练重在坚持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第三,越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越稳定,同时小时候养成的不良习惯也是很难改变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少成若天性,自然成习惯”。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根据心理学研究,学生对习惯的认识对于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培养学习习惯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培养的某种习惯对学业成功的重要性。良好的习惯是学习进步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良好的学业成绩。二是让学生认识到习惯的培养关键在于坚持,是培养耐心和恒心的重要方面,只有不间断地坚持才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三是让学生了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良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培养专心听课的习惯。“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高效课堂”,这些口号经常提起。如果在每节课前,学生都能自觉要求自己“必须当堂掌握”,那么上课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有很多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课下可以看书。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专心,思想开小差,或者稍微听不懂课,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就是一部分学生加重学习负担的重要原因。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上课听讲时一定要理清思路。将老师课堂讲的重点内容、典型例题、疑难分析、思维方法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记牢,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使自己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培养练后反思的习惯。高中学习,必须加大做题量,虽然不提倡题海战术,但多做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题目则多多益善。对于习题,应该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做错的题型,应该着重分析自己做错的原因,还可再选做一些同类型的题目,以便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但做完习题并非大功告成,重要是在于将知识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
培养练后总结归纳的习惯。要想学好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很重要的。有些学生不会做题,或者做题速度慢,其实就是对基本知识点掌握不牢固。一问三不知,想半天还背不出来,根本不知道本题是考查什么?试问:这样怎能学好呢?所以必须对所学的章节进行知识梳理,形成每章的知识框架。牢记重要的结论以及做题技巧和规律。这样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好习惯的养成会让人受益终生,要想提高学习成效,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都要注意总结,反思。及时调整,及时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信心,做得更好。
总之,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才能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才有可能养成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的好习惯,最终成为服务社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