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县“五保障”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

刊发时间:2019-08-05 A2版  作者:罗映清

精心策划   精准发力

云县“五保障”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

  本报讯   (通讯员   罗映清)   云县围绕扶贫惠残疾人民生工程精心策划,精准发力,“五保障”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
  全县以各单位所挂的责任村及帮扶户为依据,以点带面,认真核实残疾贫困户,确保每户都有包户干部,每户都有帮扶措施,达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同时不定期对贫困残疾户进行入户调研,了解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帮扶人入户情况,及时解决贫困残疾户反馈的问题,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该县现有贫困残疾户3232户3513人,全部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政策,有5336人享受护理补贴,2332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9人享受贫困残疾学生救助,1423人享受精神残疾药补政策。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残疾1256户1371人,已实现持证贫困残疾人全面落实建档立卡。
  培训保障。为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 2017年以来,全县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及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贫困残疾人500人次。与两家公司合作,开展了为期15天的农村残疾人电子商务培训和农村残疾人胡蜂养殖培训。通过培训,使全县180多名贫困残疾人学到了技能,拓展了思路,得到了实惠。
  项目保障。完善残疾人创业就业政策,建立残疾人创业就业、社会帮助残疾人创业就业、残疾人勇于创业和主动就业的工作机制,扶持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残疾人创业,帮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不断提高残疾人及其家庭收入。通过“助残就业 同奔小康”百企千人就业创业行动项目,积极申报各类项目,其中,申报残疾人个体创业户8户,补助资金7.2万元;申报市级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2户、残疾人创业点2户,补助资金5万元;申报省级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1户,补助资金10万元;申报省级职业培训基地1户,补助资金10万元,为56户残疾人落实残疾人个人贷款和扶残企业贷款,落实贴息资金7.84万元合计补助资金40.34万元。
  康复保障。全面推动残联“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服务新模式,由县残联与县人民医院组建便民康复指导小组,下乡入户为乡(镇)康复任务分配指标涉及的65名残疾人(包括智力20人,盲人定向行走20人,肢残25人)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并开展家庭无障碍环境改造。完成20名智残儿童康复对象筛查工作。超额完成残疾人辅具免费适配供应工作,共为贫困听力残疾人免费适配大功率助听器95套,为贫困家庭聋儿免费适配人工耳蜗3个,完成残疾人其它辅助器具供应975件。
  精神病防治保障。全县在册精神病人2068人,均建立了健康档案,提供免费服药人数1428人。加大对贫困精神病患者的救助力度,对32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实施了困难救助。
  教育保障。不断加强贫困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就学保障,完善普通教育学校接受贫困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办法,提高贫困残疾儿童教育普及程度,确保残疾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全县适龄残疾少儿643名,随班就读343名,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155名。其中市特校53人,县特校102人,送教上门145名,入学率为96.8 %。通过“金秋助学”行动为49名贫困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发放助学金共计5.55万元。

返回
2025年07月11日  第837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云县“五保障”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

刊发时间:2019-08-05 A2版  作者:罗映清 【字体:大 中 小】

精心策划   精准发力

云县“五保障”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

  本报讯   (通讯员   罗映清)   云县围绕扶贫惠残疾人民生工程精心策划,精准发力,“五保障”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
  全县以各单位所挂的责任村及帮扶户为依据,以点带面,认真核实残疾贫困户,确保每户都有包户干部,每户都有帮扶措施,达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同时不定期对贫困残疾户进行入户调研,了解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帮扶人入户情况,及时解决贫困残疾户反馈的问题,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该县现有贫困残疾户3232户3513人,全部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政策,有5336人享受护理补贴,2332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9人享受贫困残疾学生救助,1423人享受精神残疾药补政策。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残疾1256户1371人,已实现持证贫困残疾人全面落实建档立卡。
  培训保障。为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 2017年以来,全县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及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贫困残疾人500人次。与两家公司合作,开展了为期15天的农村残疾人电子商务培训和农村残疾人胡蜂养殖培训。通过培训,使全县180多名贫困残疾人学到了技能,拓展了思路,得到了实惠。
  项目保障。完善残疾人创业就业政策,建立残疾人创业就业、社会帮助残疾人创业就业、残疾人勇于创业和主动就业的工作机制,扶持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残疾人创业,帮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不断提高残疾人及其家庭收入。通过“助残就业 同奔小康”百企千人就业创业行动项目,积极申报各类项目,其中,申报残疾人个体创业户8户,补助资金7.2万元;申报市级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2户、残疾人创业点2户,补助资金5万元;申报省级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1户,补助资金10万元;申报省级职业培训基地1户,补助资金10万元,为56户残疾人落实残疾人个人贷款和扶残企业贷款,落实贴息资金7.84万元合计补助资金40.34万元。
  康复保障。全面推动残联“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服务新模式,由县残联与县人民医院组建便民康复指导小组,下乡入户为乡(镇)康复任务分配指标涉及的65名残疾人(包括智力20人,盲人定向行走20人,肢残25人)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并开展家庭无障碍环境改造。完成20名智残儿童康复对象筛查工作。超额完成残疾人辅具免费适配供应工作,共为贫困听力残疾人免费适配大功率助听器95套,为贫困家庭聋儿免费适配人工耳蜗3个,完成残疾人其它辅助器具供应975件。
  精神病防治保障。全县在册精神病人2068人,均建立了健康档案,提供免费服药人数1428人。加大对贫困精神病患者的救助力度,对32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实施了困难救助。
  教育保障。不断加强贫困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就学保障,完善普通教育学校接受贫困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办法,提高贫困残疾儿童教育普及程度,确保残疾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全县适龄残疾少儿643名,随班就读343名,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155名。其中市特校53人,县特校102人,送教上门145名,入学率为96.8 %。通过“金秋助学”行动为49名贫困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发放助学金共计5.5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