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设 “一流党校”为目标 全面推动市委党校高质量跨越发展

刊发时间:2019-09-02 A3版  作者:俸春林

  中共临沧市委党校是市委直接领导下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其前身是1953年1月设立的中共缅宁专区党员培训班。1954年4月,为了贯彻中央建立完善全国党校体系的要求,中共缅宁专区委员会决定撤销党员培训班,正式成立中共缅宁专区委员会党校。1956年,改为临沧地委党校。 2004年1月,临沧撤地改市,党校改称为中共临沧市委党校。1993年1月,经临沧地委、行署批准,成立“临沧地区行政学校”。2004年1月按照临沧地区教育资源整合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地区民族干部学校并入地委党校。为加强我市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代表人士、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2008年8月成立“临沧市社会主义学校”。至此,形成了四校合办,四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办学格局,负责统筹承办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市委的重要部门,市委党校自创立至今,已整整走过了65个春秋。65年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一代又一代党校人怀着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赤子之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经艰难曲折而自强不息,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紧扣时代脉搏,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坚持党校姓党的校魂、实事求是的校训 、从严治校的校规 ,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 、市委的中心工作 ,以建设“一流党校”为目标,聚焦主责主业主课,认真履职尽责,积极主动作为,在推进干部教育培训 、推动理论武装 、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临沧的发展改革建设培养了大批领导干部和理论人才,呈现了党校人对理想信念使命的坚守和执着。
  市委党校65年的发展之路,是风雨沧桑、绚丽辉煌、上下求索,任重道远的65年,是一条充满艰辛曲折的创业之路,也是一条收获着成功喜悦的辉煌之路。65年来,市委党校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党校工作的指导精神,结合临沧实际,面向社会,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无论是教学质量、科研水平、队伍建设,还是基础设施和后勤保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学校展现出蓬勃生机。
  市委党校的65年,是坚持党校姓党,坚定正确办学方向的65年。党校是党直接兴办、直接领导、直接管理的学校 ,坚持党校姓党、忠诚于党是中央对各级党校的一贯要求,也是党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65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怎样变化 ,环境怎么改变,市委党校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始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 到“科学探索无禁区 ,党校课堂有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扎实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用党校姓党统领教学科研管理等一切工作,着力开发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系列课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权威进教材、生动有效进课堂、刻骨铭心进头脑,做到中央、省委和市委作出的决策迅速贯彻、关注的问题深入研究、交付的任务认真完成。
  市委党校的65年,是聚焦主业主责、强化责任担当的65年。65年来,我们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较好地发挥了“熔炉阵地”的作用和“固根守魂”的功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紧紧围绕真理标准讨论、党的工作重点转移、改革开放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干部培训。进入新世纪以来,按照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围绕理论武装、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加大培训轮训力度,共培训学员24万多人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着眼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服务大局、按需施教,以德为先、注重能力,分类分级、全员培训,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依法执教、从严管理,干部教育工作迈出新步伐。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对全市党员干部,共计57740人次分期分批集中进行十八大、十九大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培训轮训,实现了对党员干部集中轮训的全覆盖。通过培训轮训,广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不断增强,补足了精神之“钙”,切实发挥了“压舱之宝”的作用。
  市委党校的65年,是坚持质量立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65年。教学是党校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中共临沧市委党校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贴近临沧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贴近工作岗位实际、贴近学员学习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并结合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扎实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大力实施“教学品牌”工程,深入推动教学改革,突出“党性修养、理论教育”这个主业主课,围绕“一个中心、四个方面”不断优化教学布局,不断根据形势任务需要和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科学设置教学专题,切实抓好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中心内容,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作为重要课程,确保理论教育课不低于总课时70%,党性教育课不低于总课时的20%。强化教务管理,完善集体备课和教案抽查制度,定期开展公开课、教学工作研讨会和精品课程评选,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当前,突出坚持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显著增强。
  市委党校的65年,是科研工作不断进取、理论创新成果丰硕的65年。科研咨政是党校的重要职能。市委党校一直重视加强理论研究和特色智库建设,坚持“顶天立地”的工作思路,以打造科研精品和促进“教研咨一体化”为目标,大力实施“科研精品”工程,通过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加强课题动态管理监督、改善课题结题评审机制、推进科研信息系统运用等方式,科研咨政水平实现较大提升。近年来,全校教研人员共发表学术论文441篇,出版专著3部;完成各类科研课题115项,获得省、市级各类科研奖项近61项。
  市委党校的65年,是不断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实现人才强校的65年。人才是党校的立校之基、强校之本。1983年党校正规化办学以后,开始大批引进专业人才,队伍的量和质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新世纪,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先后制定了18个相关制度,引进、培养和管理并重,进一步优化提升了教师队伍结构。特别是十八大以后,更加注重加强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三支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切实抓好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工作,形成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为推进一流(州)市党校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市委党校的65年,是艰苦创业、奋斗发展的65年。市委党校成立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1954年,校址在偏远封闭的云县幸福镇勐赖坝,十几个人,几间土坯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1980年搬迁至临沧县花果山老校区,占地42亩,建筑面积9千多平方米,多为军营式预制板房;改革开放40年的2018年3月28日,再次搬迁至现在的整洁宽敞、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的旗山新校区。新校区从2017年3月28日开工到2018年3月28日竣工投入使用,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所有建设任务,新校区占地130.5亩,总建筑面积40500平方米,布局有7栋不同功能作用的独立单体建筑,绿地率40%,总投资23698万元。总体规划布局合理、功能设施齐备,并留有今后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可供学员住宿330人。大小报告厅可同时容纳800多人学习培训。党校搬迁新建项目,创造了“临沧速度”“临沧效率”,展示了“临沧精彩”。
  回望走过来的路,我们感慨万千。历史告诉我们,要不负使命,做好党校工作:必须把握根本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切实把党校姓党贯穿党校工作始终,要把党校姓党作为办校立学之本;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遵守政治纪律和规矩作为基本政治自觉,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校主责,真正把党校打造成为举党旗、育党人、立党言、尽党责的红色学府;必须要有和争取得到上级的帮助指导和地方党委的高度重视支持;必须要有一个信念坚定,团结向上,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领导班子;必须要有一支听党话守纪律、懂规矩、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有战斗力的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回顾过去,倍感艰辛,展望未来,任重道远。65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临沧党校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将“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激情斗志,开拓创新、砥砺前行,认真贯彻落实好全国全省全市党校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省委市委实施意见,以及市委对临沧党校工作提出的“大力弘扬临沧作风,将市委党校建成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平台之一、建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破解临沧实践和发展难题的主要阵地之一、建成展现临沧作风、展示临沧干部精气神的主要窗口之一”要求,落实好全国全省全市《2018—2022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以提升全市党校系统教师用学术讲政治能力为着力点,自加压力、苦练内功,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把推动“用学术讲政治”的教学改革作为党校“一号工程”扎实推进,充分发挥学习大本营、研究集团军、宣传播种机、贯彻推进器的优势,突出主业主课,创新方式方法,用5到10年时间努力争取教学科研咨政质量水平进入全省(州)市党校先进行列,更好发挥党校“阵地”“熔炉”“智库”作用,不断推动党校高质量跨越发展,做好新时代党校工作,奋力谱写党校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返回
2025年07月07日  第8402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以建设 “一流党校”为目标 全面推动市委党校高质量跨越发展

刊发时间:2019-09-02 A3版  作者:俸春林 【字体:大 中 小】

  中共临沧市委党校是市委直接领导下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其前身是1953年1月设立的中共缅宁专区党员培训班。1954年4月,为了贯彻中央建立完善全国党校体系的要求,中共缅宁专区委员会决定撤销党员培训班,正式成立中共缅宁专区委员会党校。1956年,改为临沧地委党校。 2004年1月,临沧撤地改市,党校改称为中共临沧市委党校。1993年1月,经临沧地委、行署批准,成立“临沧地区行政学校”。2004年1月按照临沧地区教育资源整合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地区民族干部学校并入地委党校。为加强我市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代表人士、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2008年8月成立“临沧市社会主义学校”。至此,形成了四校合办,四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办学格局,负责统筹承办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市委的重要部门,市委党校自创立至今,已整整走过了65个春秋。65年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一代又一代党校人怀着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赤子之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经艰难曲折而自强不息,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紧扣时代脉搏,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坚持党校姓党的校魂、实事求是的校训 、从严治校的校规 ,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 、市委的中心工作 ,以建设“一流党校”为目标,聚焦主责主业主课,认真履职尽责,积极主动作为,在推进干部教育培训 、推动理论武装 、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临沧的发展改革建设培养了大批领导干部和理论人才,呈现了党校人对理想信念使命的坚守和执着。
  市委党校65年的发展之路,是风雨沧桑、绚丽辉煌、上下求索,任重道远的65年,是一条充满艰辛曲折的创业之路,也是一条收获着成功喜悦的辉煌之路。65年来,市委党校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党校工作的指导精神,结合临沧实际,面向社会,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无论是教学质量、科研水平、队伍建设,还是基础设施和后勤保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学校展现出蓬勃生机。
  市委党校的65年,是坚持党校姓党,坚定正确办学方向的65年。党校是党直接兴办、直接领导、直接管理的学校 ,坚持党校姓党、忠诚于党是中央对各级党校的一贯要求,也是党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65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怎样变化 ,环境怎么改变,市委党校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始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 到“科学探索无禁区 ,党校课堂有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扎实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用党校姓党统领教学科研管理等一切工作,着力开发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系列课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权威进教材、生动有效进课堂、刻骨铭心进头脑,做到中央、省委和市委作出的决策迅速贯彻、关注的问题深入研究、交付的任务认真完成。
  市委党校的65年,是聚焦主业主责、强化责任担当的65年。65年来,我们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较好地发挥了“熔炉阵地”的作用和“固根守魂”的功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紧紧围绕真理标准讨论、党的工作重点转移、改革开放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干部培训。进入新世纪以来,按照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围绕理论武装、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加大培训轮训力度,共培训学员24万多人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着眼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服务大局、按需施教,以德为先、注重能力,分类分级、全员培训,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依法执教、从严管理,干部教育工作迈出新步伐。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对全市党员干部,共计57740人次分期分批集中进行十八大、十九大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培训轮训,实现了对党员干部集中轮训的全覆盖。通过培训轮训,广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不断增强,补足了精神之“钙”,切实发挥了“压舱之宝”的作用。
  市委党校的65年,是坚持质量立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65年。教学是党校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中共临沧市委党校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贴近临沧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贴近工作岗位实际、贴近学员学习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并结合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扎实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大力实施“教学品牌”工程,深入推动教学改革,突出“党性修养、理论教育”这个主业主课,围绕“一个中心、四个方面”不断优化教学布局,不断根据形势任务需要和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科学设置教学专题,切实抓好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中心内容,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作为重要课程,确保理论教育课不低于总课时70%,党性教育课不低于总课时的20%。强化教务管理,完善集体备课和教案抽查制度,定期开展公开课、教学工作研讨会和精品课程评选,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当前,突出坚持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显著增强。
  市委党校的65年,是科研工作不断进取、理论创新成果丰硕的65年。科研咨政是党校的重要职能。市委党校一直重视加强理论研究和特色智库建设,坚持“顶天立地”的工作思路,以打造科研精品和促进“教研咨一体化”为目标,大力实施“科研精品”工程,通过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加强课题动态管理监督、改善课题结题评审机制、推进科研信息系统运用等方式,科研咨政水平实现较大提升。近年来,全校教研人员共发表学术论文441篇,出版专著3部;完成各类科研课题115项,获得省、市级各类科研奖项近61项。
  市委党校的65年,是不断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实现人才强校的65年。人才是党校的立校之基、强校之本。1983年党校正规化办学以后,开始大批引进专业人才,队伍的量和质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新世纪,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先后制定了18个相关制度,引进、培养和管理并重,进一步优化提升了教师队伍结构。特别是十八大以后,更加注重加强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三支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切实抓好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工作,形成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为推进一流(州)市党校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市委党校的65年,是艰苦创业、奋斗发展的65年。市委党校成立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1954年,校址在偏远封闭的云县幸福镇勐赖坝,十几个人,几间土坯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1980年搬迁至临沧县花果山老校区,占地42亩,建筑面积9千多平方米,多为军营式预制板房;改革开放40年的2018年3月28日,再次搬迁至现在的整洁宽敞、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的旗山新校区。新校区从2017年3月28日开工到2018年3月28日竣工投入使用,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所有建设任务,新校区占地130.5亩,总建筑面积40500平方米,布局有7栋不同功能作用的独立单体建筑,绿地率40%,总投资23698万元。总体规划布局合理、功能设施齐备,并留有今后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可供学员住宿330人。大小报告厅可同时容纳800多人学习培训。党校搬迁新建项目,创造了“临沧速度”“临沧效率”,展示了“临沧精彩”。
  回望走过来的路,我们感慨万千。历史告诉我们,要不负使命,做好党校工作:必须把握根本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切实把党校姓党贯穿党校工作始终,要把党校姓党作为办校立学之本;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遵守政治纪律和规矩作为基本政治自觉,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校主责,真正把党校打造成为举党旗、育党人、立党言、尽党责的红色学府;必须要有和争取得到上级的帮助指导和地方党委的高度重视支持;必须要有一个信念坚定,团结向上,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领导班子;必须要有一支听党话守纪律、懂规矩、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有战斗力的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回顾过去,倍感艰辛,展望未来,任重道远。65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临沧党校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将“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激情斗志,开拓创新、砥砺前行,认真贯彻落实好全国全省全市党校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省委市委实施意见,以及市委对临沧党校工作提出的“大力弘扬临沧作风,将市委党校建成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平台之一、建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破解临沧实践和发展难题的主要阵地之一、建成展现临沧作风、展示临沧干部精气神的主要窗口之一”要求,落实好全国全省全市《2018—2022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以提升全市党校系统教师用学术讲政治能力为着力点,自加压力、苦练内功,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把推动“用学术讲政治”的教学改革作为党校“一号工程”扎实推进,充分发挥学习大本营、研究集团军、宣传播种机、贯彻推进器的优势,突出主业主课,创新方式方法,用5到10年时间努力争取教学科研咨政质量水平进入全省(州)市党校先进行列,更好发挥党校“阵地”“熔炉”“智库”作用,不断推动党校高质量跨越发展,做好新时代党校工作,奋力谱写党校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