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要在文化自信的坚守中有新作为

刊发时间:2019-09-09 A3版  作者:辉志仁

  文化到底是什么?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有关资料认为: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在众多的解释中,我比较认同的是: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基于这种认知,为什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超强的感染力、生命力也就不难理解了。对于网络上点赞较多的“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也仅仅只是上述解释的补充罢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要求,把文化自信提高到与其它三个自信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敬畏,充分展示了中国道路根植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上,闪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持文化自信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地方志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在历经2000多年,绵延不断的方志编修中,培育形成的方志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独具特色,灿烂辉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承载体,先后形成的数量庞大的志书、年鉴和地情文献,从国家层面讲,记录着自从盘古开天地,中华称号到如今的历史,从小的层面讲,则记录着边疆人民革命、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基础地位的确立,为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深、更新的要求,为地方志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地方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工作者队伍,作为文化强国的生力军,在坚守文化自信的实践中,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如何找准自己的结合点,如何寻求突破,有新的作为,这是新时代要求我们务必搞清楚、弄明白、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讲政治,把准地方志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地方志作为“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部门负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一项事业,由此界定了它的性质,也要求地方志必须讲政治,守规矩,是官家修志。“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这既是对地方志事业的职能概括,又是对地方志工作者政治性方向性的要求。我们在为谁修志,怎样才能把志修好,这是党委、政府检验我们的政治站位高不高,素质强不强的关键尺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把地方志从过去的一项工作,提高转化到一项事业来谋划;把方志文化作为坚守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基础来谋划;把地方志作为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全局性事业来谋划;把地方志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高度来谋划。
  坚持直笔著史的地方志工作基本原则。志书历来讲求秉笔直书,不议论、不评价,没有水份、没有杂质,是各种史料中最真实、最全面、最宝贵的财富。“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广大方志者政治品格,职业道德的真实写照。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如何让它世代传承,激励后世,发扬光大,是坚守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地方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需要我们去整理,去挖掘,去研究,去抢救,去如实地把它记载下来,贡献给国家和人民。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同时又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我们努力努力再努力。
  地方志从全国来讲,已经编修了2000多年,但具体到临沧市,从成立机构算起才进行了30多年,起步较晚,之前修的也非常少。摆在方志工作者面前的任务非常繁重,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非常多,现在已经是小马拉大车,负重前行。但不管多少理由,我们该干的事情必须干好。
  牢固树立有为有位的理念。不管什么群体,还是个体,有多大的作为,在公众的眼里就有多高的地位。地位是自己通过努力争取来的,不是靠谁施舍来的。因此,我们地方志系统,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好,增强文化自信,并在文化自信坚守中,主动作为,多出精品,多修佳志,尽其所能,精雕细琢,如实记述临沧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形成的宝贵经验,为党政决策、启迪后人、历史研考提供真实的、权威的、高质量的资料服务。做到不愧于人民,不愧于历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征程中,显身手,立新功。

返回
2025年07月01日  第840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地方志要在文化自信的坚守中有新作为

刊发时间:2019-09-09 A3版  作者:辉志仁 【字体:大 中 小】

  文化到底是什么?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有关资料认为: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在众多的解释中,我比较认同的是: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基于这种认知,为什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超强的感染力、生命力也就不难理解了。对于网络上点赞较多的“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也仅仅只是上述解释的补充罢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要求,把文化自信提高到与其它三个自信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敬畏,充分展示了中国道路根植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上,闪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持文化自信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地方志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在历经2000多年,绵延不断的方志编修中,培育形成的方志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独具特色,灿烂辉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承载体,先后形成的数量庞大的志书、年鉴和地情文献,从国家层面讲,记录着自从盘古开天地,中华称号到如今的历史,从小的层面讲,则记录着边疆人民革命、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基础地位的确立,为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深、更新的要求,为地方志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地方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工作者队伍,作为文化强国的生力军,在坚守文化自信的实践中,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如何找准自己的结合点,如何寻求突破,有新的作为,这是新时代要求我们务必搞清楚、弄明白、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讲政治,把准地方志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地方志作为“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部门负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一项事业,由此界定了它的性质,也要求地方志必须讲政治,守规矩,是官家修志。“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这既是对地方志事业的职能概括,又是对地方志工作者政治性方向性的要求。我们在为谁修志,怎样才能把志修好,这是党委、政府检验我们的政治站位高不高,素质强不强的关键尺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把地方志从过去的一项工作,提高转化到一项事业来谋划;把方志文化作为坚守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基础来谋划;把地方志作为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全局性事业来谋划;把地方志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高度来谋划。
  坚持直笔著史的地方志工作基本原则。志书历来讲求秉笔直书,不议论、不评价,没有水份、没有杂质,是各种史料中最真实、最全面、最宝贵的财富。“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广大方志者政治品格,职业道德的真实写照。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如何让它世代传承,激励后世,发扬光大,是坚守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地方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需要我们去整理,去挖掘,去研究,去抢救,去如实地把它记载下来,贡献给国家和人民。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同时又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我们努力努力再努力。
  地方志从全国来讲,已经编修了2000多年,但具体到临沧市,从成立机构算起才进行了30多年,起步较晚,之前修的也非常少。摆在方志工作者面前的任务非常繁重,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非常多,现在已经是小马拉大车,负重前行。但不管多少理由,我们该干的事情必须干好。
  牢固树立有为有位的理念。不管什么群体,还是个体,有多大的作为,在公众的眼里就有多高的地位。地位是自己通过努力争取来的,不是靠谁施舍来的。因此,我们地方志系统,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好,增强文化自信,并在文化自信坚守中,主动作为,多出精品,多修佳志,尽其所能,精雕细琢,如实记述临沧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形成的宝贵经验,为党政决策、启迪后人、历史研考提供真实的、权威的、高质量的资料服务。做到不愧于人民,不愧于历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征程中,显身手,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