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现绿水青山 点燃富民希望
——双江林业发展纪实
从“砍树”到“看树”,把“荒山”变“绿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绘就绿色双江新蓝图,开启生态建设高速引擎。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林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过度索取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据临沧市林业志记载,1958年以前,双江境内原始森林较多,高山深谷,江河两岸,古木参天,郁郁苍苍,全县森林面积达216.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61%。
1958年10月,双江调动1.2万多名炼铜大军,投入史无前例的大炼钢、铁运动,乱砍滥伐树木,大量原始森林消失。
到1973年,全县森林面积下降为124.61万亩,森林覆盖率下降为38.4%。1974年至1987年间,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逐渐加强,年年开展义务植树、禁止乱砍滥伐,但森林植被却没有增加。退休老干部李金跃回忆:“上世纪90年代,全县的生态相当脆弱,天晴的时候闹干旱、风沙、虫害,一到雨季山体滑坡、洪涝、泥石流,自然灾害频发,从1958年至1990年大范围的洪涝灾害就近20次。”
恢复生态 荒山变“绿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林业建设步入正常轨道。1982年3月,双江成立绿化委员会,认真贯彻和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森林保护工作,造林专业户、重点户兴起,建立县、乡、村三级样榜林基地,推动了全县植树造林工作。
上世纪末,全县通过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动和“平安林区”创建活动,禁止毁林种粮、乱采乱挖,做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管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到新世纪初,毁林开垦、乱砍滥伐现象得到较好遏制,义务植树、工程造林、封山育林等工作初见成效。
据2015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248.21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6.68%,树林面积达2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24%,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050万立方米。
走进云南双江古茶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浪坝片区,10万亩华山松与5个人工湖环抱于一体,湖光山色,森林草场,绿意润目,沁人心脾。这个美若仙境的养生胜地,在60年前全部是荒山野岭,漫山遍野只长蕨类植物。
绿色崛起 开启生态建设高速引擎
近年来,双江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守发展和生态底线,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与恢复、产业发展、森林城市支撑体系建设等工程,林业发展步伐更加稳健。
坚持治山、治水、治污并举、河道两岸及公路沿线并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新成效。截至2018年底,完成新造林15.3万亩,义务植树191.35万株,退耕还林16.97万亩。建成林水相依的森林魅力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3平方米;河流水岸绿化率达85.31%,公路平均绿化率达88%,村庄绿化率达71.5%。建成“森林村庄”重点村6个、美丽宜居乡村77个、国家级生态文化村1个。
坚决守住耕地、林地和森林三条红线,扎实开展盗伐滥伐林木、毁林开垦和非法占用林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等区域性专项整治行动和“平安林区”创建,近年查处各类森林案件178件,挽回经济损失130余万元。积极做好森林资源年度出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林地征占用工作,森林资源更加安全。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高标准高要求推进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全县累计建成林产业基地186.76万亩,其中,以泡核桃、澳洲坚果、竹木、珍贵用材等为主的林产业基地176.76万亩,以茯苓、石斛、大黄藤、葛根、三七等为主的林下产业基地10万亩,林农人均达12亩以上,林下养殖大户300余户,林下经济示范县创建成果进一步显现。创新林农与林企利益联结机制,全县有林产业专业合作社104户、涉林企业30户,产值7.1亿元,解决就业3.6万人。有省级龙头企业5户,市级龙头企业5户,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企业1户,有力带动了周边群众脱贫致富。
精准扶贫卓有成效,2014年至2018年累计投入林业生态扶贫资金30956.691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村6802.8万元,7653户贫困户受益,386户1633人贫困人口通过生态补偿实现了脱贫。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大丫口、冰岛湖、古茶山、望江石等观景台和森林步道,完成景亢、冰岛、那洛等旅游特色村和4A级双江荣康达乌龙茶生态文化产业园康疗、度假旅游项目建设。形成了包括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文化教育、山地运动等一批森林旅游新产品。截至2018年底,全县各类森林景点总数超100处,休闲步道6条13公里,农宿、饭庄、土特产店200余户,森林旅游人数达100万人次。2018年旅游业收入1.4亿元,有效助推了全县国民生产总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