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劳动教育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刊发时间:2019-09-23 A3版  作者:罗映清

  劳动是人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劳动教育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劳动教育,他说:“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从问题导向来说,强调的就是当下我们教育中缺失的劳动教育。
  一、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缺失带来的社会问题
  新中国建立以来,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致使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淡薄,除了追求学习成绩外,生活自理能力比较欠缺,人际沟通能力较差,孩子缺少参加劳动的机会,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影响健全人格的发展。
  一是一些孩子不珍惜劳动成果,感情扭曲。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人民大众的辛勤劳动,要对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抱着一种感恩的情感,去尊重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然而,由于劳动教育缺失,一些孩子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没有经历过劳动体验,不懂得劳动的苦累,他们甚至在感情上蔑视劳动人民,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校园里糟蹋粮食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学生把米饭、馒头、肉、菜倒进了泔水桶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千百年来珍爱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诲在孩子们的心中淡去。
  二是一些孩子缺少爱心,人格不健全。马克思曾指出:“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现在有些孩子表现出自私、缺少爱心,不懂得谦让,怕苦怕累、厌恶劳动、贪图享乐的不良倾向,常常向父母提出种种物质上的要求,伸手要零花钱,却不愿劳动。许多孩子生活上依赖父母,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关心父母,大多数孩子对家里的日常事务、经济状况、父母的身体状况全然不知。缺乏家庭责任感成为现在许多孩子的共性,这是人格不健全的一种表现。
  三是一些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经不起挫折。现在大多数孩子不爱做家务,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目前,大部分城镇的青少年都具有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掌握生活基本技能较少。一些青少年缺少劳动教育,经不起劳动的苦累,心理上承受不起挫折磨难,一遇挫折往往采取极端行为,或离家出走,或选择自杀终结自己的生命。
  二、劳动教育对人的健康成长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劳动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有责任感的社会人过程。劳动教育关系到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质,对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其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一是劳动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实践证明,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从小培养劳动习惯,有利于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是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劳动教育是孩子参加劳动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劳动可以锻炼孩子身体健康成长,科学研究证明,劳动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孩子的左右脑发育,对智力发展十分有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培养儿童手脑双全、自立、立人的教育思想,培养“康健的体力,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团体自治的精神”。
  三是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劳动过程是一个体验成功的过程,有助于历炼意志品质。孩子在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次困难和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炼,每一次磨练都会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劳动中孩子能体验到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就会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教育不但要发展孩子的智力,还应燃起孩子对劳动的渴望。
  四是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精神上的愉悦,学会关心他人,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孩子从小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三、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在孩子劳动过程中首先要抓好劳动的开端,先从孩子感兴趣的劳动做起,让孩子感受到参加劳动是生活的需要,并让孩子在劳动中获得成功感,慢慢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学校要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美德,让他们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视劳动为光荣,认识到爱劳动的人心灵是美的。学校既要组织好学生的在校劳动,又要定期组织主题班会,讲述各自的劳动体会,探讨“劳动的意义以及如何付诸实践”,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可设立校园或班级志愿岗,如操场管理员、黑板管理员、卫生管理员等,让学生自主选择,竞争上岗。学校和班级可以开展“劳动小能手”评选活动,让“劳动小能手”介绍自己的事迹等。
  学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家庭作业中,比如除学科作业外,还可以布置他们扫地拖地、清理垃圾、制作食物、美化家庭环境等家庭作业,邀请家长参与,让孩子写劳动心得,学校还可以组织“我是家庭小助手”比赛。如此,家校携手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学校要将劳动教育与节日结合起来开展活动。让学生借助节日庆典体会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感受劳动的价值,提高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意识。比如,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为班级劳动表现突出的学生授予“班级劳动之星”荣誉称号;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可以倡导学生替妈妈、爸爸做家务;植树节的时候,组织学生去植树;敬老节的时候,到敬老院帮助打扫卫生,帮助老人完成心愿等等。
  学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中。要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所有学科中,如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教育活动中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劳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美德,让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又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让他们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视劳动为光荣,懂得幸福生活建立于辛勤劳动之上,认识到爱劳动的人心灵是最美的。

返回
2025年07月17日  第8423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加强劳动教育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刊发时间:2019-09-23 A3版  作者:罗映清 【字体:大 中 小】

  劳动是人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劳动教育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劳动教育,他说:“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从问题导向来说,强调的就是当下我们教育中缺失的劳动教育。
  一、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缺失带来的社会问题
  新中国建立以来,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致使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淡薄,除了追求学习成绩外,生活自理能力比较欠缺,人际沟通能力较差,孩子缺少参加劳动的机会,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影响健全人格的发展。
  一是一些孩子不珍惜劳动成果,感情扭曲。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人民大众的辛勤劳动,要对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抱着一种感恩的情感,去尊重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然而,由于劳动教育缺失,一些孩子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没有经历过劳动体验,不懂得劳动的苦累,他们甚至在感情上蔑视劳动人民,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校园里糟蹋粮食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学生把米饭、馒头、肉、菜倒进了泔水桶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千百年来珍爱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诲在孩子们的心中淡去。
  二是一些孩子缺少爱心,人格不健全。马克思曾指出:“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现在有些孩子表现出自私、缺少爱心,不懂得谦让,怕苦怕累、厌恶劳动、贪图享乐的不良倾向,常常向父母提出种种物质上的要求,伸手要零花钱,却不愿劳动。许多孩子生活上依赖父母,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关心父母,大多数孩子对家里的日常事务、经济状况、父母的身体状况全然不知。缺乏家庭责任感成为现在许多孩子的共性,这是人格不健全的一种表现。
  三是一些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经不起挫折。现在大多数孩子不爱做家务,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目前,大部分城镇的青少年都具有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掌握生活基本技能较少。一些青少年缺少劳动教育,经不起劳动的苦累,心理上承受不起挫折磨难,一遇挫折往往采取极端行为,或离家出走,或选择自杀终结自己的生命。
  二、劳动教育对人的健康成长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劳动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有责任感的社会人过程。劳动教育关系到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质,对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其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一是劳动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实践证明,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从小培养劳动习惯,有利于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是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劳动教育是孩子参加劳动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劳动可以锻炼孩子身体健康成长,科学研究证明,劳动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孩子的左右脑发育,对智力发展十分有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培养儿童手脑双全、自立、立人的教育思想,培养“康健的体力,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团体自治的精神”。
  三是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劳动过程是一个体验成功的过程,有助于历炼意志品质。孩子在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次困难和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炼,每一次磨练都会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劳动中孩子能体验到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就会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教育不但要发展孩子的智力,还应燃起孩子对劳动的渴望。
  四是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精神上的愉悦,学会关心他人,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孩子从小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三、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在孩子劳动过程中首先要抓好劳动的开端,先从孩子感兴趣的劳动做起,让孩子感受到参加劳动是生活的需要,并让孩子在劳动中获得成功感,慢慢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学校要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美德,让他们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视劳动为光荣,认识到爱劳动的人心灵是美的。学校既要组织好学生的在校劳动,又要定期组织主题班会,讲述各自的劳动体会,探讨“劳动的意义以及如何付诸实践”,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可设立校园或班级志愿岗,如操场管理员、黑板管理员、卫生管理员等,让学生自主选择,竞争上岗。学校和班级可以开展“劳动小能手”评选活动,让“劳动小能手”介绍自己的事迹等。
  学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家庭作业中,比如除学科作业外,还可以布置他们扫地拖地、清理垃圾、制作食物、美化家庭环境等家庭作业,邀请家长参与,让孩子写劳动心得,学校还可以组织“我是家庭小助手”比赛。如此,家校携手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学校要将劳动教育与节日结合起来开展活动。让学生借助节日庆典体会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感受劳动的价值,提高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意识。比如,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为班级劳动表现突出的学生授予“班级劳动之星”荣誉称号;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可以倡导学生替妈妈、爸爸做家务;植树节的时候,组织学生去植树;敬老节的时候,到敬老院帮助打扫卫生,帮助老人完成心愿等等。
  学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中。要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所有学科中,如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教育活动中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劳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美德,让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又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让他们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视劳动为光荣,懂得幸福生活建立于辛勤劳动之上,认识到爱劳动的人心灵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