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动临沧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
近年来,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扛实工作责任,以过硬举措抓实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推动临沧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进一步认清差距、正视问题,扛实责任,抓实《临沧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临沧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和《临沧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2020-2022年)行动计划》各项工作任务,全力推进10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沿边旅游小康村、2个旅游扶贫示范县、3个旅游扶贫示范乡、1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和2个旅游名镇、9个旅游名村建设,以全域旅游来思考、定位和谋划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着力在挖掘资源、补齐短板、文化传承、宣传推介、服务管理五个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健康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新产品业态培育、智慧旅游开发为重点来提升旅游供给能力,在乡村振兴中强作为、显担当。
一、立足资源抓特色,使旅游品牌“响”起来
临沧资源禀赋好、多样性强、聚合度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风光、良好生态环境、优越气候条件、浓郁民族风情、深厚历史文化。我们要围绕临沧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性特征”和“两次跨越”机遇,主动融入和服务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把临沧建成最美丽的地方的要求,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编制完成临沧市以健康乡村旅游为引领的旅游产业规划和“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突出茶文化、佤文化、生态、气候、宜居、康养,围绕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的发展方向,按照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优质旅游的发展目标,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遵循特色化、品牌化、融合化、市场化原则,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壮大市场主体、加强支撑保障、强化统筹发展,科学构建“一心两带三片八区”发展布局;聚焦“健康、乡村、秘境”主题,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统筹旅游产业做亮做强,加快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旅游节庆品牌,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产品业态,推进休闲度假、生态旅游、自驾旅游、户外运动、康体养生、休闲农业、边境旅游等旅游产品开发,形成茶马健康游、田园乡村游、佤乡秘境游三大核心产品,满足国内外旅游市场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全力推进“旅游革命”和“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促进临沧旅游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力争把临沧旅游业培育成为临沧富民强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把临沧建成最美丽的地方、云南省健康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国康养旅游圣地,为临沧旅游高质量跨越发展赢得先机。
二、补短齐板抓功能,使景区档次“高”起来
临沧旅游基础弱、起步晚,在景区档次、数量及接待能力等方面都与省内邻近州市有很大差距。我们要认清差距、补齐短板,把乡村旅游纳入美丽县城、美丽公路建设、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布局,着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网厕”旅游业的八大要素配置,以旅游目的地打造、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新产品业态培育、智慧旅游开发为重点来提升旅游供给能力。着力加快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完善配套景区服务功能,按5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临沧“佤山凤城”旅游城市综合体,抓实沧源翁丁、崖画谷、葫芦小镇3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推进鲁史古镇、和成度假庄园、临翔花果山、南美、云县昔宜、凤庆古墨、秘境谷森林小镇、腾龙、安石等景区提升和培育,着力加大旅游开放合作步伐,开通运营中国清水河—缅甸清水河—果敢—滚弄—腊戍三日游等3条边境旅游线路,形成临沧旅游新的亮点,提升临沧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快以旅游度假区、国家公园、旅游景区、旅游小镇、旅游村、旅游露营地等为重点的旅游产品开发,推动旅游业与各业态、各领域、全链条深度融合,努力把乡村旅游发展上一些“坑坑洼洼”填平、垫高,营造环境舒适、配套齐全、服务优质的便利化旅游基础和条件,着力打造以休闲度假、旅居康养为重点的健康生活目的地,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推动临沧旅游深刻变革和全面突破。
三、人文内涵抓传承,使文化遗产“活”起来
临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我们要立足临沧丰厚广博的民族文化资源,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提高老行署旧址、沧源崖画、翁丁原始村落、耿马石佛洞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水平,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生机与活力。注重挖掘经济可渗透性强、具有较强社会和经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项目的申报力度,提升旅游产品的创意和设计服务,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对接,做大做强茶叶、土陶、美食、手工造纸、民族服饰等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富有临沧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购物需求。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艺术精品,深入总结我市红色文艺轻骑兵系列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出的成功经验,积极筹备全省民族赛装节、彩云奖等省级大型赛事,继续打造“三老音乐”、广场文化等现有品牌,深度挖掘佤文化、茶文化、水文化、边地文化等优势资源,创作一批内涵丰富、体现临沧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旅游剧目,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把原始的村落、神秘的寨桩、通天的木鼓、古老的传说展现在游客面前,彰显临沧独具特色的以佤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民族文化品牌魅力,形成临沧文化名片,增强临沧文化旅游的内在吸引力,不断提升临沧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感染力,形成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的发展模式。
四、争取政策抓开放,使边境旅游“热”起来
临沧素有“黄金口岸”之称,国境线长达290.791公里,与缅甸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商缘相通、文缘相容,沿边优势明显,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临沧旅游潜力在边、出路在边、优势也在边。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考察云南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及“辐射中心”建设,推动边境口岸对等开放、通关便利化、游客自由流动、旅游购物退(免)税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争取《临沧耿马(孟定)边境旅游试验区》获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政策支持,争取清水河口岸边境旅游国内居民异地办证、南伞口岸边境旅游省内居民异地办证工作通过达标验收。加强与缅甸的沟通会商,争取与缅甸国家饭店旅游部、掸邦政府、腊戍县政府,果敢自治区、掸邦第二特区签署开展跨境旅游合作意向书,使临沧跨境旅游线向缅甸腹地城市(曼德勒、东枝、蒲甘、内比都、仰光)延伸,申报争取孟定清水河—缅甸腊戍—曼德勒—东枝—蒲甘中缅跨境自驾车旅游线路和孟定清水河—腊戌—曼德勒—蒲甘—东枝—内比都—仰光7日游线路,推进跨境黄金旅游圈建设。积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开展与周边国家的旅游教育合作项目,深化双边旅游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不断提升临沧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和国际化水平,为构建澜湄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着力打造耿马水文化旅游节、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临沧佤山风情美食节、“阿数瑟”国际山歌会、阿佤人民唱新歌国际音乐节等一批民俗节庆,推动中缅群众文化展演、中缅文化交流访问,打造“异域风情之旅”旅游品牌,推动边境跨境旅游取得实质进展。
五、宣传推介抓营销,使乡村旅游“旺”起来
我们要深化巩固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国际澳洲坚果大会、省运会等成果,挖掘潜能,借势造势,大力开展旅游品牌构建和宣传营销,扩大旅游交流合作。加大佤山风情美食大观园、沧源摸你黑狂欢节、澜沧江啤酒节、双江冰岛茶会、凤庆红茶节、耿马水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的推广力度,以活动聚人气。召开乡村旅游发展大会,邀请国内、省内旅行商,以游客的视角策划临沧一日游、二日游产品,着力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展现临沧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优美的自然风光。进一步扩大“中国恒春之都”“中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市”“中国避暑避寒宜居旅游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中国红茶之都”等特色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把临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推进“世界佤乡好地方·避暑避寒到临沧”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六、提升服务抓管理,使旅游秩序“好”起来
乡村旅游强调“乡土”特点,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乡村旅游的建设和服务标准。游客到乡村感受乡土民俗风情,领略田园风光,品尝农家美味,追求文化熏陶和舒适服务,绝不是为了体验脏乱和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管理。要牢固树立“以游客为本”的理念,认真落实云南旅游发展“22条”整治措施,落实旅游属地监管责任,保持市场整治高压态势,加大涉旅案件查办力度,强化综合监管考评,加强行业自律,推行“红黑榜”制度,严厉打击各类“欺客、宰客”行为,构建良好的旅游秩序。要充分利用“一机游”旅游投诉平台,高效处置旅游投诉,落实投诉处置主体,确保95%的投诉在24小时办结,让广大旅游者感受到无时不在的人性化服务和高效管理。要做好售后服务保障,发挥好市级和各县(区)已建立的退换货中心的功能,向游客承诺1个月内无条件退换货,实施赔偿先付机制,积极妥善解决消费纠纷,快速处理消费投诉,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