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新动能

刊发时间:2020-03-23 A3版  作者:吴永洲 李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临沧属于典型的农业市,农业人口占58.1%,国土面积山区、半山区占97.5%,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较弱。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乡村振兴战略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支持要素,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各类金融机构都应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金融资源向乡村倾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劲金融动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
  一要加快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深入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多样化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支持商业银行立足普惠金融事业建立健全专营机制,完善专业化的“三农”金融服务供给机制。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各自职责定位,加大对乡村振兴信贷支持。鼓励支持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发挥其农村服务网点建设基础较好的优势,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上做出示范。鼓励支持中小型银行优化网点渠道建设,引导农民合作金融健康有序发展。鼓励证券、保险、担保、基金、期货、租赁、信托等金融机构聚焦服务乡村振兴。支持各金融机构增加入网商户,增设ATM机具,提升惠农支付“点到站”工作,加快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
  二要加快运用金融科技成果。创新服务模式,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促进金融科技与农村金融规范发展。加快推进现代支付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及应用,把积极推动互联网知识、金融知识下乡作为一个关键性、基础性措施来落实,尽快提高农民和农村各类市场主体运用互联网手段解决金融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加快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结合传统金融服务产品和方式,在确保“三农”投入的基础上,应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在继续提供服务“三农”的“惠农e贷” “云企快贷” “云糖贷” “云茶贷” “云果贷” “小微快贷”等金融产品之外,以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为出发点,不断推出能满足农民和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多样化需求的金融产品。
  四要加快创新信贷风控模式。抓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完善金融机构、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农户“四位一体”的农村信用服务体系,逐年增加信用乡(镇)、信用村 、信用户数量,扩大授信农户覆盖面和授信规模,实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共同推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放大效应,加强政府增信机制建设,探索政府、银行、融资担保机构共同参与、合理分担风险的可持续合作模式,不断完善农村担保体系,逐年扩大农业信贷担保风险补偿金规模,大幅提高农民和农村各类市场主体贷款的可获得性。做大做强农业担保机构,优化农业担保业务。目前应把与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合作作为工作重点,重点解决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担保难、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
  五要加快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农业保险作为对冲农业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应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引入农户、经济组织、财政、担保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联保模式,建立风险共担及补偿机制。要加强政策性保险的宣传,丰富创新保险品种,助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保障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稳定。继续探索发展价格保险、产值保险、“保险+期货”等新型险种,扩大玉米、甘蔗、商品林、核桃、坚果、橡胶、能繁母猪等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农业产业参保面,争取实现辖区内政策性保险尽可能覆盖。规范农业保险业务操作,完善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档案真实性、完整性,切实解决理赔难题,使参保的农户和农村各类市场主体不因重大自然灾害遭受重大损失。

返回
2025年05月09日  第8600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增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新动能

刊发时间:2020-03-23 A3版  作者:吴永洲 李博 【字体:大 中 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临沧属于典型的农业市,农业人口占58.1%,国土面积山区、半山区占97.5%,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较弱。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乡村振兴战略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支持要素,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各类金融机构都应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金融资源向乡村倾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劲金融动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
  一要加快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深入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多样化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支持商业银行立足普惠金融事业建立健全专营机制,完善专业化的“三农”金融服务供给机制。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各自职责定位,加大对乡村振兴信贷支持。鼓励支持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发挥其农村服务网点建设基础较好的优势,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上做出示范。鼓励支持中小型银行优化网点渠道建设,引导农民合作金融健康有序发展。鼓励证券、保险、担保、基金、期货、租赁、信托等金融机构聚焦服务乡村振兴。支持各金融机构增加入网商户,增设ATM机具,提升惠农支付“点到站”工作,加快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
  二要加快运用金融科技成果。创新服务模式,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促进金融科技与农村金融规范发展。加快推进现代支付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及应用,把积极推动互联网知识、金融知识下乡作为一个关键性、基础性措施来落实,尽快提高农民和农村各类市场主体运用互联网手段解决金融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加快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结合传统金融服务产品和方式,在确保“三农”投入的基础上,应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在继续提供服务“三农”的“惠农e贷” “云企快贷” “云糖贷” “云茶贷” “云果贷” “小微快贷”等金融产品之外,以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为出发点,不断推出能满足农民和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多样化需求的金融产品。
  四要加快创新信贷风控模式。抓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完善金融机构、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农户“四位一体”的农村信用服务体系,逐年增加信用乡(镇)、信用村 、信用户数量,扩大授信农户覆盖面和授信规模,实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共同推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放大效应,加强政府增信机制建设,探索政府、银行、融资担保机构共同参与、合理分担风险的可持续合作模式,不断完善农村担保体系,逐年扩大农业信贷担保风险补偿金规模,大幅提高农民和农村各类市场主体贷款的可获得性。做大做强农业担保机构,优化农业担保业务。目前应把与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合作作为工作重点,重点解决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担保难、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
  五要加快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农业保险作为对冲农业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应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引入农户、经济组织、财政、担保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联保模式,建立风险共担及补偿机制。要加强政策性保险的宣传,丰富创新保险品种,助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保障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稳定。继续探索发展价格保险、产值保险、“保险+期货”等新型险种,扩大玉米、甘蔗、商品林、核桃、坚果、橡胶、能繁母猪等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农业产业参保面,争取实现辖区内政策性保险尽可能覆盖。规范农业保险业务操作,完善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档案真实性、完整性,切实解决理赔难题,使参保的农户和农村各类市场主体不因重大自然灾害遭受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