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强做大现代茶叶企业的思考

刊发时间:2020-04-06 A3版  作者:杨永胜

  当前,持续做强做优做实绿色茶业,助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笔者以凤庆县为例,就进一步做强做大现代茶叶企业作如下思考。
  擦亮茶文化亮丽名片
  结合27届茶文化艺术节的举办,觐拜“茶尊”成常态。经国内外专家实地考察鉴定,这棵“茶尊”树龄已达3200年以上,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最粗大的栽培型古茶树。每年逢年过节,远近村民汇聚锦秀茶王村,以独特的方式觐拜“锦秀茶尊”。茶王村也是世界各地爱茶者、游客的拜茶圣地。觐拜茶尊已成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践行方式。同时,以说茶、艺茶、写茶、唱茶、舞茶为抓手,不断传承、创新、发扬、丰富茶文化;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以茶资源为基础、以茶基地为载体、以茶体验为主题、以茶文化为吸引力,整合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区茶企集群优势,实施滇红特色小镇、绿金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建设,“茶旅一体”打造品牌,盘活带动滇红茶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引茶入城,以茶文化元素为主体,实施城市茶文化打造工程,彰显滇红茶文化魅力。以绿色健康为引领,建设百公里十万亩茶产业三产融合示范带,推动茶旅游发展,推进三产融合,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带动滇红茶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打造凤山无公害茶园管理示范基地
  推行“支部+基地+企业+农户”模式,认真采取“一优化、二清洁、三推广”茶叶管护措施,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积极稳妥地进行新型生态肥料、生物农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积极推广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确保茶园无污染。建立基层监管机制,由小组长兼任茶园管理员,龙头企业出资,对管理人员给予适当补贴;在茶园相对连片、合适的位置安装20台太阳能杀虫灯,覆盖茶园2000多亩,实现无害化杀虫,对4000亩茶园进行了诱虫板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杀虫效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措施,引导、培训茶农因树制宜,适时搞好茶园的施肥、修剪、耕锄等茶园管理工作;对难管理、效益差的老茶园进行合理换植,对植株较少、土地资源浪费的老茶园进行重新开梯补植或换植;同时,加大新科技的引进,积极推广机采机剪。通过采取以上这些茶园发展与管理措施,实现了茶叶产业提质增效。2002年以前全镇的茶叶单产仅30公斤,2014年后茶叶单产达到了100多公斤。
  党群合力树品牌辐射远近
  强化领导,全县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三级联动”网格化质量品牌建设良好氛围,对推动实施质量强县战略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建立质量安全综合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将质量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对“十二五”以来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名牌产品称号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主动承担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工作。动员社会参与,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创建宣传口号,在显眼位置制作户外广告牌进行宣传。在上海、昆明组织新闻发布会,成功举办中国临沧凤庆红茶节、科考成果发布会、滇红茶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古茶树遗产保护和开发暨红茶产业发展峰会等活动,品牌效应显著提升。按照建设“产业特色鲜明、服务功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投资效益显著、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型特色园区”的思路,围绕“三区一基地”(即工业聚集区、城市开发新区、新家园建设示范区,商贸物流基地),规划建设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区。园区按“一园两区”,即凤山洛党片区、勐佑片区进行布局,总规划面积达20平方公里。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区入园企业累计达122户,其中:茶产业类40户,规上茶叶企业14户。园区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未来5年拟培育的45个省级工业园区之一,是全国唯一一个红茶产业园区、全省29个生物产业示范基地之一、省食品工业园区之一、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低碳经济示范园区。
  推广“滇红第一村”典型经验
  市委、县委领导多次深入安石村督促指导“滇红第一村”建设工作,要求率先将安石村打造成集产业重点村、乡村旅游村、特色村为一体的全省最美丽的“滇红第一村”。凤山镇党委、政府细化和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任务,有序推动“滇红第一村”建设。一是抓实组织保障。按照省委领导在安石村调研时指出的“探索通过对‘滇红第一村’品牌的打造,将安石村与附近的村紧密联系在一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最终在发展上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一个利益共联体”的要求,凤山镇创新机制体制,以安石村为核心,联合周边的红塘村、水箐村、上寨村、落星村4个村级党组织,以茶叶产业发展为利益联结纽带,成立中国共产党滇红第一村委员会,统筹安石及周边4个村的各项工作。同时,成立了由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滇红第一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解决“滇红第一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责任层层细化分解,确保建设中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二是抓实规划编制。立足安石村现有资源禀赋,结合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进一步澄清人的清单、物的清单、问题清单、项目清单4张清单,在完成村庄规划的基础上,开展“滇红第一村”核心区修建性详规编制,并通过组织召开群众会议、规划牵头人会议,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规划编制及审核中来,确保规划成果既符合村情民意,又切实可行。三是抓实产业发展。突出茶叶产业发展重点,在全面推进5个村2.7万亩茶叶基地生态化管理基础上,注册成立滇红第一村茶叶有限公司、“滇红第一村”茶叶产业协会和滇红第一村茶叶产业联盟,统一制定茶叶生产标准,合力推进茶叶产品研发,全面推进“滇红第一村”茶叶品牌打造工作。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注册成立凤庆县滇红第一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统筹推进安石村民宿发展、文化墙绘制、茶文化历史挖掘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各项工作,着力打造四季有色、四季有花、四季有香、四季有果的“滇红第一村”。四是抓实基础建设。坚持“以乡愁文化为落脚点,不搞大拆大建”的发展理念,将保护自然资源、人文风情与房屋改造、人居环境提升相结合,全面启动“滇红第一村”乡村旅游基础建设。
  严格推进产业链管理规范化
  紧紧围绕从“茶树到茶杯”一条龙全产业链条的质量规范管控,采取“抓中间带两头”的方式,狠抓基地源头质量把控、生产加工质量标准和带动市场营销,不断提升滇红茶品牌核心竞争力。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全面实施古茶树挂牌保护,依托茶科院不断充实扩大茶叶种质资源库,实现对茶叶资源和茶叶基因种质的保护与培育研发。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初制所)+农户”的模式,培育茶叶初制加工小龙头,构建农户管茶园、合作社统基地、初制所初加工、大企业精深加工和营销的经营格局,使茶企、小龙头、合作社、茶农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解决茶企对基地质量、数量绝对可控问题,实现茶叶初加工标准化、清洁化、规范化。由县财政安排2000万元设立茶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并每年预算安排2000万元资金专项支持茶产业发展,重点用于茶企税收、产值目标激励、品牌建设等。实施“标准化+过程质量”管控,全面推行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健全完善质量体系建设和质量安全考核机制,实施国际化品牌发展战略,实现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监管。强化科技研发,依托茶科院、专家工作院站以及各大高等院校、专业科研机构,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发明专利等方面寻求创新突破。同时,在茶叶主产区的村或自然村,对原有产能不足或无茶叶初制加工厂的,鼓励开展茶叶初制加工厂新建。对原有的茶叶初制加工厂因加工区厂房老旧、加工机械设备陈旧落后、工艺布局不合理或原产能已无法满足现在生产需求的鼓励开展改扩建,建设的初制加工厂朝标准化、清洁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茶办制定标准化初制加工厂新建和改造标准,按标准建设的初制所县财政给予项目扶持。改造补助5万元,新建补助10万元,最高限额20万元。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识认证。企业每获得绿色、有机茶园认证1000亩,县财政给予3万元补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的,县财政给予5万元补助,通过鼓励企业基地认证,提升茶园标准化管理水平。

返回
2025年07月13日  第861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关于做强做大现代茶叶企业的思考

刊发时间:2020-04-06 A3版  作者:杨永胜 【字体:大 中 小】

  当前,持续做强做优做实绿色茶业,助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笔者以凤庆县为例,就进一步做强做大现代茶叶企业作如下思考。
  擦亮茶文化亮丽名片
  结合27届茶文化艺术节的举办,觐拜“茶尊”成常态。经国内外专家实地考察鉴定,这棵“茶尊”树龄已达3200年以上,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最粗大的栽培型古茶树。每年逢年过节,远近村民汇聚锦秀茶王村,以独特的方式觐拜“锦秀茶尊”。茶王村也是世界各地爱茶者、游客的拜茶圣地。觐拜茶尊已成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践行方式。同时,以说茶、艺茶、写茶、唱茶、舞茶为抓手,不断传承、创新、发扬、丰富茶文化;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以茶资源为基础、以茶基地为载体、以茶体验为主题、以茶文化为吸引力,整合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区茶企集群优势,实施滇红特色小镇、绿金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建设,“茶旅一体”打造品牌,盘活带动滇红茶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引茶入城,以茶文化元素为主体,实施城市茶文化打造工程,彰显滇红茶文化魅力。以绿色健康为引领,建设百公里十万亩茶产业三产融合示范带,推动茶旅游发展,推进三产融合,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带动滇红茶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打造凤山无公害茶园管理示范基地
  推行“支部+基地+企业+农户”模式,认真采取“一优化、二清洁、三推广”茶叶管护措施,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积极稳妥地进行新型生态肥料、生物农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积极推广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确保茶园无污染。建立基层监管机制,由小组长兼任茶园管理员,龙头企业出资,对管理人员给予适当补贴;在茶园相对连片、合适的位置安装20台太阳能杀虫灯,覆盖茶园2000多亩,实现无害化杀虫,对4000亩茶园进行了诱虫板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杀虫效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措施,引导、培训茶农因树制宜,适时搞好茶园的施肥、修剪、耕锄等茶园管理工作;对难管理、效益差的老茶园进行合理换植,对植株较少、土地资源浪费的老茶园进行重新开梯补植或换植;同时,加大新科技的引进,积极推广机采机剪。通过采取以上这些茶园发展与管理措施,实现了茶叶产业提质增效。2002年以前全镇的茶叶单产仅30公斤,2014年后茶叶单产达到了100多公斤。
  党群合力树品牌辐射远近
  强化领导,全县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三级联动”网格化质量品牌建设良好氛围,对推动实施质量强县战略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建立质量安全综合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将质量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对“十二五”以来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名牌产品称号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主动承担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工作。动员社会参与,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创建宣传口号,在显眼位置制作户外广告牌进行宣传。在上海、昆明组织新闻发布会,成功举办中国临沧凤庆红茶节、科考成果发布会、滇红茶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古茶树遗产保护和开发暨红茶产业发展峰会等活动,品牌效应显著提升。按照建设“产业特色鲜明、服务功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投资效益显著、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型特色园区”的思路,围绕“三区一基地”(即工业聚集区、城市开发新区、新家园建设示范区,商贸物流基地),规划建设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区。园区按“一园两区”,即凤山洛党片区、勐佑片区进行布局,总规划面积达20平方公里。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区入园企业累计达122户,其中:茶产业类40户,规上茶叶企业14户。园区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未来5年拟培育的45个省级工业园区之一,是全国唯一一个红茶产业园区、全省29个生物产业示范基地之一、省食品工业园区之一、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低碳经济示范园区。
  推广“滇红第一村”典型经验
  市委、县委领导多次深入安石村督促指导“滇红第一村”建设工作,要求率先将安石村打造成集产业重点村、乡村旅游村、特色村为一体的全省最美丽的“滇红第一村”。凤山镇党委、政府细化和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任务,有序推动“滇红第一村”建设。一是抓实组织保障。按照省委领导在安石村调研时指出的“探索通过对‘滇红第一村’品牌的打造,将安石村与附近的村紧密联系在一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最终在发展上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一个利益共联体”的要求,凤山镇创新机制体制,以安石村为核心,联合周边的红塘村、水箐村、上寨村、落星村4个村级党组织,以茶叶产业发展为利益联结纽带,成立中国共产党滇红第一村委员会,统筹安石及周边4个村的各项工作。同时,成立了由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滇红第一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解决“滇红第一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责任层层细化分解,确保建设中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二是抓实规划编制。立足安石村现有资源禀赋,结合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进一步澄清人的清单、物的清单、问题清单、项目清单4张清单,在完成村庄规划的基础上,开展“滇红第一村”核心区修建性详规编制,并通过组织召开群众会议、规划牵头人会议,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规划编制及审核中来,确保规划成果既符合村情民意,又切实可行。三是抓实产业发展。突出茶叶产业发展重点,在全面推进5个村2.7万亩茶叶基地生态化管理基础上,注册成立滇红第一村茶叶有限公司、“滇红第一村”茶叶产业协会和滇红第一村茶叶产业联盟,统一制定茶叶生产标准,合力推进茶叶产品研发,全面推进“滇红第一村”茶叶品牌打造工作。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注册成立凤庆县滇红第一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统筹推进安石村民宿发展、文化墙绘制、茶文化历史挖掘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各项工作,着力打造四季有色、四季有花、四季有香、四季有果的“滇红第一村”。四是抓实基础建设。坚持“以乡愁文化为落脚点,不搞大拆大建”的发展理念,将保护自然资源、人文风情与房屋改造、人居环境提升相结合,全面启动“滇红第一村”乡村旅游基础建设。
  严格推进产业链管理规范化
  紧紧围绕从“茶树到茶杯”一条龙全产业链条的质量规范管控,采取“抓中间带两头”的方式,狠抓基地源头质量把控、生产加工质量标准和带动市场营销,不断提升滇红茶品牌核心竞争力。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全面实施古茶树挂牌保护,依托茶科院不断充实扩大茶叶种质资源库,实现对茶叶资源和茶叶基因种质的保护与培育研发。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初制所)+农户”的模式,培育茶叶初制加工小龙头,构建农户管茶园、合作社统基地、初制所初加工、大企业精深加工和营销的经营格局,使茶企、小龙头、合作社、茶农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解决茶企对基地质量、数量绝对可控问题,实现茶叶初加工标准化、清洁化、规范化。由县财政安排2000万元设立茶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并每年预算安排2000万元资金专项支持茶产业发展,重点用于茶企税收、产值目标激励、品牌建设等。实施“标准化+过程质量”管控,全面推行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健全完善质量体系建设和质量安全考核机制,实施国际化品牌发展战略,实现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监管。强化科技研发,依托茶科院、专家工作院站以及各大高等院校、专业科研机构,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发明专利等方面寻求创新突破。同时,在茶叶主产区的村或自然村,对原有产能不足或无茶叶初制加工厂的,鼓励开展茶叶初制加工厂新建。对原有的茶叶初制加工厂因加工区厂房老旧、加工机械设备陈旧落后、工艺布局不合理或原产能已无法满足现在生产需求的鼓励开展改扩建,建设的初制加工厂朝标准化、清洁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茶办制定标准化初制加工厂新建和改造标准,按标准建设的初制所县财政给予项目扶持。改造补助5万元,新建补助10万元,最高限额20万元。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识认证。企业每获得绿色、有机茶园认证1000亩,县财政给予3万元补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的,县财政给予5万元补助,通过鼓励企业基地认证,提升茶园标准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