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探索思考
为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云南发展的“三个定位”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在临沧落地落实,率先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展试点,积极探索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真正把边境优势、民族优势、旅游资源优势激活起来,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治理有效。
一、明确指导思想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为总抓手,激活内生动力,全面建设乡村治理体系,重点在乡村治理的组织体系、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三个方面开展试点,着力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强,农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不强,农村矛盾纠纷等问题,助推沿边小康村建设,让农民群众更加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探索出一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党委的领导下,基层党组织强、边境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治理体系健全之路。
二、明确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党建引领原则
坚持“党组织+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为抓手,教育、引导、塑造群众,使边疆人民维护核心跟党走。要坚持农民主体原则。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充分尊重农民、依靠农民、组织农民,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运用“世界佤乡·秘境沧源”佤文化品牌定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响亮的“世界佤乡”这一金字招牌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统筹推进原则。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制定政策,部门协同配合,乡(镇)党委政府组织,村组实施,明确时间表,线路图,上下结合,以下为主,整体推进。
三、确定工作目标
目标要突出自然村(组)、建制村、乡(镇)三级目标。自然村(组)主要实现党员文化活动室、村民活动场所;环境卫生制度健全;洁净能源使用率;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种养大户;村庄绿化;能带领村民干事的理事会;议事堂;村规民约;信用农户的贷款授信面;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建制村要突出团结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好支部;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商平台;村集体经济组织;文艺宣传队,村法律顾问;村史室和传习所;洁净村庄和洁净庭院创建率;综合服务平台;惠民金融服务点,信用组创建等指标。乡(镇)要突出居家养老中心;生活垃圾处理转运车,各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集镇污水处理、绿化率金融服务网点,信用村创建等指标。
四、开展试点内容
一是要探索完善乡村治理的组织体系。主要是实施组织强边行动,破解沿边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强的难题。建立党员“边境安宁”责任区,筑牢边境维稳第一道防线。实行“网格化”管理,推进全覆盖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开展建立乡村能人机制活动,破解边疆民族地区“无人办事”难题。清理村集体资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破解村组“无钱办事”的难题。二是探索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主要是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基工程;建立自然村长机制;铸牢固土守边;做强产村融合。提升人居环境等。三是探索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路径。以自治“内消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推进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临沧人物等创建活动。运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乡风教化资源,影响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从小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邻里和谐、村组和谐、干部和谐、民族和谐、宗教领域和谐、军地警民和谐、社会环境和谐,培养群众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切实解决小到婆媳关系、邻里矛盾,大到“政府管不到、干部管不了、社会无人管”的老大难问题。
五、制定保障措施
一是要成立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政府分管农业农村工作领导任副组长,县委农办统筹,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农业农村局、县民政局、县司法局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农村局,具体负责各项日常工作,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书记抓落实,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要采取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县级统筹、社会帮扶、资源整合等方式,在探索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试点工作。三是要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范围,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定期听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每季度对工作进度进行督促通报。将试点工作纳入对各级各部门的年度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县纪委监委要对试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不作为、慢作为的严肃问责。四是要组织各相关部门深入到乡镇村组户中,全面总结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