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室建设:打开历史文化记忆之门
本报讯 我市按照“一村一特”思路,结合各村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产业发展等文化底蕴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创建村史室。通过用文字阐述发展、用物品承载历史,用图片记录进程,用对比展现变化,用实景浓缩记忆,真实而丰富的建设内涵较好地发挥“存史、资政、为民、育人”的作用,真正让村史室成为群众忆往思今、自我教育、凝心励志的“精神家园”。
采取新旧对比的方式,深入挖掘村史村情。在村史室陈列展示传统农耕农具、生产生活用品等真实记录农村发展变迁的老物件,图文并茂展现在党的领导下村庄发展纪实和群众奋斗创业的光辉历程。围绕以史育人,充分利用村史室开展感恩教育,党员群众在村史室看变化、作对比、话幸福、谈感受,从村史中体验乡情,从今昔对比中感受农村发展成就,村史室成为党员群众知党恩、感党恩、跟党走的精神家园,对激发群众爱国、爱家、兴业的信心和决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村党组织采取集体讲村史、上门寻村史、公开证村史等多种方式,积极动员党员群众捐献各类老照片、有价值的历史实物和信息资料,共同为村史室建设出谋划策,增强群众归属感和获得感。村史室建成后,各级党组织把村史室作为教育党员群众的重要平台,结合“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邀请党员群众前来参观,安排专人对村庄历史、发展变化、优良家风和人物事迹进行讲解,用身边的历史、身边的人物、身边的事情教育农村党员群众,凝聚起党员群众知恩奋进、脱贫致富的强大内生动力。
深入挖掘乡贤文化资源,结合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新时代“十星级文明户”、劳动模范等评选活动,鼓励群众推荐身边的乡贤好人好事,通过村史室宣传乡贤名人、典型模范的榜样事迹,宣传优秀家训族训、村规民约等道德规范,着力将村史室打造成乡贤文化展示阵地。以村史室为阵地,深入开展知恩感恩教育、道德讲堂等主题教育活动,以生动感人的村庄历史故事、家风家训事例、贤能人物事迹,激励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参与到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移风易俗等工作中来,村史室乡贤文化在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合村庄发展历程,用充满故事的实物、往昔与今朝的图片、承载记忆的文字,直观、立体地展现村史村情、传统技艺和民俗风情,把村史室建成“传习室”。组织村民学习特色产业发展技艺、民族民间传统技艺,培养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培育增素质、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村史室的传习功能帮助本地“土秀才”“土专家”以及长期外出工作的“村里人”找到“乡愁”,提振村民保护传承传统技艺、创新拓展产业发展之路的信心。
突出规划引领展示美好前景,把村庄规划放进村史室,展示各村的发展方向、未来前景,不仅让群众记得住乡愁,还能“看见未来”,使群众了解全村要干什么、怎么干。同时,各地积极探索电子村史室的运用,依托上级网络机构建立电子村史室集中展示平台,让广大群众全方位了解家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助力“乡土人才”回流,凝聚起“要我振兴”到“我要振兴”“我来振兴”的强大动力。
市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