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选择与职业素养探析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心理特点不同,作为一个合格的广播少儿节目主持人,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心理需求,是主持人选择角色的参考依据。同时还应具备特殊的职业素养,这主要体现在主持风格、语言的表达方式等方面,塑造的角色要符合儿童的心智,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广播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选择
明确自己的定位。主持人出现在荧幕上就是对某一角色的展示,但广播节目主持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声音才是对角色的展示,作为一个合格的广播少儿节目主持人,更要满足该年龄段儿童的心理需求,通过掌握儿童不同阶段的性格特征,选择自身的角色定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面对学龄前儿童的角色选择。学龄前儿童在这一阶段的主要是学习语言,产生自我意识,主要通过和家长的互动,模仿家长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举止。学龄前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并不敏感,所以,在学龄前儿童的广播频道主持,主持人要放缓说话的语速,以便小听众能够听清节目内容,在风格上也要尽量口语化,多用一些比较简单小朋友更容易接受的口语化语言表达。面对小学阶段的儿童的角色选择。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念和群体意识,更需要同伴的陪伴,希望和大哥哥们、大姐姐们共同玩耍,他们通常会把哥哥过姐姐当作榜样,会在一些事情上模仿出来。这时主持人就需要以情为主导,主持人的口语化尽量让听众信服,多传递简单的道理,他们更容易接受。面对再稍微大的儿童。他们的心理和身体都处于向成年人的过度阶段,这个时候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更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在这个阶段他们通常更倾向于有亲和力,像朋友一样的主持人,主持人的声音要成熟稳重,选择的节目内容可以贴近他们的学习生活,像一些小文章、古诗之类的素材,他们会更喜欢。
符合自己的心理特征。主持人在确定自己的角色定位时,要符合自己的性格特征,不刻意迎合观众扭曲自己的性格,塑造不能突出自身长处的角色。有些节目为了吸引受众,把原本稳重知性的人物声音形象塑造成了俏皮可爱型,不但没有达到完美的节目效果,还模糊了主持人的性格特征,偏离了适合自身的声音形象。
随着教育理念的深入,琳琅满目的少儿节目层出不穷,不少节目都更倾向于教育领域。在深入人心的少儿节目主持人中以卡通形象出现的“金龟子”是大多数人心中永远长不大孩子王,虽然已经年过五十,但永远活力四射。在金鹰卡通频道的“e哥”和“青蛙哥哥”,他们在节目的定位都是活泼,有个性的大哥哥,所以在主持少儿节目时,找准角色定位非常重要。对于广播少儿节目主持人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广播少儿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广播风格口语化。 儿童阶段主要是增长知识的阶段,他们的思维逻辑尚未成熟,这就要求主持人在主持少儿频道时,多模仿小朋友的口头语言,这样小朋友才能理解节目内容,听懂我们的话语,增加他们的兴趣。因为小朋友掌握的词量比较少,要避免出现繁琐、拗口的词语。更加贴近小朋友的语言是少儿节目主持人语言口语化的重要方法。
广播声音情感化。 小朋友都是跳跃式思维,他们的思维逻辑不会按照节目组设计的进行,极容易分散注意力,受到其他新鲜事物的吸引,所以要求主持人的言语以“情”为主,与小朋友进行心灵的沟通,传递美好的情感。“童话魔法屋,小朋友的故事城堡”栏目中,月亮姐姐亲切活泼,多才多艺,懂得孩子们心理,是小朋友的贴心大姐姐,这档栏目的收听率很高。
表达方式多变化。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语气大多都是柔和的,但一味的轻柔并不能受到小朋友的喜欢,反而还会让小朋友觉得枯燥乏味。儿童都是活泼好动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因此主持人就要具备及时改变语气语调的职业素养,确保收听率。
在交流上要有耐心。少儿节目主持人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站在儿童立场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声音形象、气质上更切近儿童,给小朋友亲切自然的感觉,消除与小朋友之间的距离。小朋友的语言体系和大人不同,往往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刨根问底”通常是小朋友的本质,他们对所有新鲜事都会表现出好奇的状态,在采访小朋友时主持人要有足够的耐心,仔细倾听小朋友的需求和真实想法,要带着尊重、欣赏的心理去倾听和发现闪光点,来自孩子内心真实的闪光点往往能挖掘成为节目中最打动人心、最吸引受众的点,从而真正做出源于孩子、升华于孩子的有趣节目。挖掘于孩子内心闪光点的节目也往往才能让节目真正成为让孩子喜爱,有陪伴、有收听意义的节目。一位好的少儿节目主持人只有做到发自内心的喜爱小朋友、热爱自己的主持事业、带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才能做出有感染力、有温度、有力量的节目。
综上所述,广播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职业素养关系到了孩子在知识积累、情感熏陶、心态引导等方面的成长,要想成为深受儿童喜欢的主持人,就要注重自身在各个方面的素质培养,真正做到喜爱儿童、热爱事业,将自己的激情和专业投入到广播少儿节目主持中去。